两年多的网约车司机经历,罗星林几乎跑遍了德阳城区的大街小巷,对于德阳交通由“恼火”向“安逸”的转变,罗星林深有体会。
这背后的变化,离不开德阳近年来的智能交通建设。
据相关数据统计,年全国百城交通拥堵排名TOP10城市,通勤高峰实际速度均未超过30km/h。全国36个主要城市中,有超过万的通勤人口,正在承受60分钟以上的通勤之苦。但在德阳市的城区,早晚高峰主干道平均车速能达到35km/h,工作日路网高峰平均拥堵指数为1.45,为四川全省最低。
在德阳交警支队张副支队长看来,德阳交通的畅通提升,并非是城小车少、交通矛盾不突出,而是治理有“良方”。
年,德阳交警与海康威视达成战略合作,通过交通大数据分析、交通仿真模拟、交通精细化设计等综合技术能力,打造德阳交通秩序管理平台,全面提升德阳智慧化交通管控治理水平。
通过科技的手段,德阳实现了对整个交通的点控、线控、面控,共解决部分路段及路口交通事故频发、交通运行无序等共处问题,治理堵点乱点32个,城市主要干道通行效率提升18%,抢险救援车辆通行效率提高40%。
治堵提畅德阳有了“交通医生”德阳,一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说它古老,是因为这里有“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古蜀文明遗址;说它年轻,德阳是年才设立的地级市,是个妥妥的“80后”。
和许多城市一样,这个“80后”也面临着交通矛盾突出的烦恼。“尤其是近10年来,机动车每年增长速度在40%左右,整个道路条件和机动车数量不协调,上下班高峰期拥堵最为明显。”德阳交警支队科技科曾科长介绍,德阳目前辖区道路总里程公里,人均机动车保有量位居四川省地市州前列。
为打造秩序好、事故少、出行便捷的智慧交通,年,德阳交警与海康威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了“德阳道路交通组织规划研判中心”。研判中心建立后,引入人工智能、交通大数据及仿真评估等技术,打造集交通违法管控、交通溯源分析、交通诊断优化、智慧信号控制、交通评价分析、交通平行仿真等多维应用为一体的交通秩序管理决策系统。
这个系统,相当于治堵提畅的"交通医生",可以基于大数据分析,对城市交通实时"望闻问切",及时发现问题、诊断问题,给出更优化的交通治理方案及效果评价。即对城市交通问题进行"体检"后,开出"诊断报告"与"药方"。
如溯源系统,日均采集交通数据余万条,通过大数据分析计算,在宏、微观不同的层面为德阳交警提供完善的交通运行信息。宏观层面,系统展示德阳交通拥堵的演变,使交警全面把控交通运行整体态势;微观层面,精准掌握具体路口、路径上的交通运行规律,为相应交通治理措施的制定与执行提供依据。
“这些年,大家都在做交通大脑,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其中的感知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系统是分离的,而德阳非常注重感知与数据分析的结合。”曾科长表示,基于海康威视构建的交通大数据及决策系统,不仅能实时采集路面的交通状况,还能第一时间调整路面的信号控制,交通控制系统会“自动思考”后,不需太多的人为干预路面交通管控。
决策系统启用后,德阳老城区泰山北路-华山北路-长江西路的合围区域“排堵”效果明显提升。这个区域包含学校、酒店、广场、小区、商场、商务办公楼等重要的交通需求发生点,决策系统诊断出造成其拥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该区域南北车流量较大,但东西方向却存在绿灯空放的现象。
基于“诊断报告”,决策系统“对症下药”:首先根据交通关联度进行子区划分,将该区域划分为4个控制片区,再根据历史流量优化红绿灯配时。采用优化方案后,该区域的平均车速由23km/h提升至29km/h,整体的绿灯利用率由69%提升至78%。
AI信控系统上线红绿灯自动看车配时交通管理最大的难点在于它的实时性和动态性,社会在发展,城市建设在发展,机动车也在时时增加,这要求要“因变制宜”。
为了实现对路面的“实时调度”,年,德阳上线了海康威视单点自适应AI信控系统,这套系统采用雷达视频和人工智能技术,实时采集车流排队长度、流量、饱和度等数据,通过单点优化算法,根据车流变化实时调整配时方案,让红绿灯自动优化配时,提高车辆通行效率。
例如,泰山路-青衣江路交叉口,是德阳进出城的主要路口,临近德阳火车站,再加上大货车多,以及早晚高峰的通勤车流,交通复杂度和车流量都很高。德阳交警一大队二中队中队长余警官在这个路口执勤的两年中,见证了AI信控系统带来的改变。
“以前这个路口红绿灯不能实时变化相位或者时间都是固定的,它是靠人工数出来车流后,再配置红绿灯方案。遇到有一些特殊情况,就没法改变。”余警官说,拥堵的时候,该路段连续堵四五个红绿灯都无法通行。
采用AI信控后,“会思考”的红绿灯,让路口变之前的“车看灯”通行为“灯看车”通行。“减少了绿灯空放的时间,通行效率就上来了,现在高峰期绝大部分车辆1到2个红绿灯就可以放完。”正如余警官所说,根据测算,该路口高峰时段最大排队长度减少50%,绿灯利用率维持在78%以上。
AI信控上线后,德阳交警支队秩序科信控管理员肖警官的工作也发生了大变化。
“这个路口,全天车流量都很大,没有一定的规律,人工配置方案的难度大。但有了AI信控后,系统会自动调节,已经不需要我去人为干预。”作为信控管理员,肖警官的职责就是给红绿灯配时,他深知哪怕是一两秒之差的信号配时方案,也会关系到通行效率和每个人的出行“体验感”。
更关键的是,基于海康威视智慧交通信号控制平台的车流大数据,现在,肖警官“足不出户”就可以知道城区路口的车流量,做出的方案信号配时方案也不再是完全凭人工经验,而是有了全域的车流量大数据参考。
“好的配时方案,需要数据和方法,要把握路面通行节奏和路口之间的协调,让数据多‘跑路’,才能路上少拥堵。”肖警官说,两年前,他还需要每天去路口数车流,每次在一个路口连续数一个小时,要优化的路口要连续数一周。而现在他不仅不再需要去路面“蹲点”,给出的配时方案也更为有效。
“点线面”结合交通管理区域联动协调交通治理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除了单个堵点的治理,德阳还注重从交通路网的整体治理来考虑区域的协调优化。
对于单个堵点,德阳采用单点自适应的AI信控来实现“点控”;对于干线道路,通过设置“绿波带”来实现更好的“线控”;对于整个片区、城市的管理,通过区域协调控制来分配路面通行,并基于德阳智能交通控制统一平台进行城市的交通调度与指挥,实现“面控”。
基于海康威视智慧交通信号控制平台,德阳主城区重要道路实现干线“绿波带”协调控制,共设置了13条“绿波带”,涉及城区个路口,最大限度地提升干线道路的通行效率,增强市民出行舒适体验感。对德阳市民来说,按照规定速度行驶在设置了“绿波带”的路段,“一路绿灯”已是一种出行常态。
在“面控”层面,为提升对区域的交通治理能力,德阳泰山路、华山路、岷江西路、长江西路核心区域内的17个交叉口,引入区域控制功能,运行海康威视信控系统自动生成的方案,以区域通行效率最高为目标来生成每个时段的配时方案。
“引入区域控制后,我们的信号配时优化工作有了很大提升。区域整体运行效率提升10%以上,高峰时段的拥堵问题也得到有效缓解。”曾科长说,在此之前,德阳的各个区域都有很明确的管控目标,但通过人工去计算那么多路口的信号配时非常吃力。人工配时的方式,难以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