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是五岳之尊,以其苍茫的雄姿和博大的人文底蕴,牵动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读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感受泰山日出美景。感慨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才能获得成功。
全文共6个自然段,不到字,却充分展示了雪后登山的别样情
趣。
文章首先总写了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采用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先写“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是“面”;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这是“线”;然后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点名泰山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这是“点”。作者用粗笔写出了山、水、古长城、日观峰几样景色,勾勒出了泰山的层次、色彩、动静交织的总貌。线条清楚,给读者留下了大量想象的余地,为下文叙述登泰山路线和日观峰作铺垫。
接着描写作者登山的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该段先写作者来泰山的时间和路线。时间是“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然后写登临泰山的路线。“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总写了登山过程。而山势高拔,道路漫长,登山难险诸多内容尽寓于此中了。接着写姚鼐等到了泰山之巅看到的泰山夕照图。泰山顶上观日出,是本文描写的重点。
(1)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象,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一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一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一一而皆若偻(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日,此东海也。”这是正面描写。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是侧面描写。
于是,呈现出如此美妙的日出图:冬日清晨,天色刚泛出鱼肚白。一行人便搀扶着登上日观峰,脚下云雾缭绕,耳畔松涛阵阵,坐在日观亭上,有腾云驾雾之感。远方的山峦在雾气中隐现,似海市蜃楼,近处的山峰在云涛中出没,似博戏争赌。注目东方海天之间浮出一条彩线,顷刻间,彩线扩大了它的范围,变为绚丽的彩带,彩带慢慢扩大为红色的海洋,红光汹酒着,摇荡着。太阳像是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地从海中升起。一刹那间,便发出令人目眩的光亮,云彩被染红色了,雪峰被染红了,日观峰上的游人也沐浴在红色的朝阳中。
新年将至,冬雪凛凛之时,作者不怕山高路险,攀登上泰山,看到山上夕阳晚照之景,正像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泰山巍巍,天寒路险,作者顶风冒雪,毅然登临,终于领略到了常人难以见到的美景,这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才能获得成功。
唐王居士砖塔铭(附唐程夫人塔铭海禅师方坟记)-历代碑帖法书萃编京东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旗舰店¥21.62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