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泰山封禅,忧虑突厥人发兵攻打,宰相

公元年,唐玄宗意欲到泰山封禅。然而宰相宋璟阻挠:“封禅之事,劳民伤财。如果趁此机会,突厥人攻袭长安那会很危险!”对于宋璟的忧虑,宰相张说(yue和兵部郎中裴光庭一同商议并心生一计,果真打消了唐玄宗的疑虑,封禅大典得以圆满完成!

自古以来,封禅是历代君所看重的大事。唯有那些功绩、贤明英武的君主才会祭天封禅。如秦始皇、汉武帝、武则天和唐玄宗等帝前往泰山祭天。曾经,唐太宗李世民有次动机,但是被魏征生生拦了下来。

李隆基继位后,大唐帝国在他的治理下边疆稳定,秩序和谐,一片欣欣向荣,李隆基对自己的政绩颇感满意。而此时,宰相张说提议到泰山封禅。

李隆基虽然口上说此举不妥当,但是内心里还是非常渴望的。张说作为李隆基的宠臣,他懂得皇帝的心思,也就一再在李隆基面前拍马屁,唆使众官员建议皇帝封禅。然而又害怕趁着皇帝封禅的档口,突厥人发动战争。

张说于是请来兵部侍郎裴光庭一同商议对策。裴光庭说:“如今天下太平,一旦有外族发动战争,实在是不应景,有损皇帝的盛德。”

张说点头。裴光庭继续说:“在如今的四邻之中,唯有突厥势力大,他们多次要求和亲,但是朝廷一直不允许,现在正是一个好时机,如果派人去请突厥的大臣跟着皇帝一起去泰山封禅他们一定非常高兴。突厥的大臣来了,其余的戎狄也会因为突厥的到来而一同参加封禅大典,这样一来,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冯梦龙的《智囊》记载:“张说以大驾东巡,恐突厥乘间入寇······突厥来,则戎狄君长无不皆来,可以偃旗卧鼓,高枕有余矣!”

张说听了裴光庭的主意,眼前一亮:“很好,你考虑的很周到”。于是张说便向皇帝奏请此事。唐玄宗下令派人到突厥邀请突厥大臣随着天子一同东巡到泰山封禅。四周的日本、朝鲜等藩属国见突厥随唐玄宗祭天封禅,于是也效仿起来派人一同前往。泰山封禅因而进行得很顺利。

裴光庭的计策,很显智慧、谋略。封禅事宜,是一件集天时、地利、人和各种因素于一体的重大事宜,必须确保朝野内外安定。而裴光庭的计策犹如神来之笔,具有四两拨千斤之效。俗语说,敲山震虎,当的藩属国都屈从时,其余的小国也会跟着效仿。

与之非常类似的是,汉初刘邦想要废掉太子。吕雉异常焦虑。于是找到张良。张良说:“这件事很难用口舌来说,当今天下皇帝有四个难以招抚的人,这四个人德高望重,假如让太子去拜访并让他们效忠太子,在宫廷之中有意无意让皇帝看到,我想皇上一定会放弃废除太子的想法。”

按照张良的建议,太子将四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请出了山并辅佐自己。一次宴席上,汉刘邦看见太子身边跟着四个气质不凡的老者,汉便询问:“这四位是何人?”四位老者自报家门:“我们乃是商山四皓”。

刘邦诧异,你们为什么不受我的邀请躲在深山,反而愿意辅佐我的儿子呢?

商山四皓说“陛下一向轻视读书人,我们不愿意侍奉陛下,如今听说太子谦逊有礼,为人仁孝,所以才愿意出山相助”。

刘邦听罢,内心一阵感慨:“如今太子羽翼已经丰满,不可能废除了!”

所谓“敲山震虎”,或许就是这个意思。当刘邦考虑废除太子时,张良找到了刘邦的弱点,他让太子请商山四皓出山,这是刘邦不曾做到的,但是太子却做到了。刘邦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废黜太子的想法。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更比一代强。汉高祖刘邦与儿子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呢?当你的弱点成为儿子的强项时,你又怎么可能不欣慰、不将遗产、皇位传给他呢?

智慧,谋略这种东西虽然看不见、摸不到,但却的的确确存在,如果一个人拥有这些东西,那么人生的很多难题、窘境其实都能游刃有余,从容不迫。

如上故事,记录在冯梦龙的《智囊》一书中。

《智囊》中还有很多关于帝将相、黎民百姓的智慧故事,都记载在《智囊全集》中。

这套书中收集从先秦到明代的多个智慧谋略故事,既有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大谋略,也有士卒、仆奴、僧道、农夫等小人物的奇谋机智。包括了事上御下、处世谋略、识人控权、安身权谋、厚黑之法等诸多智慧和精华,如果能读懂一二,将会终身受益。

《智囊》也被称为小资治通鉴,康熙、乾隆视《智囊》为“治国利器”,杜月笙、曾国藩更是对它爱不释手,日日都要诵读。

如果你想学习古人的智慧谋略,或者想升思维能力和激发潜能,建议读一读这套书,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chuenran.com/jbxx/155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