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一些关于壶底不为人知的秘密

除了泥料、制作工艺、章印等,紫砂壶有一个部件不起眼却又举足轻重——壶底。壶底的形态、大小直接影响到了一把壶的总体造型以及放置的稳定性。今天小编就带你走进壶底的“微世界”!平底

平底是最为朴素的底,也叫自身底、截底。平底为壶身自然平封的一片泥片,形制拙朴,手法简单,结构简洁,放置的时候自然也稳如泰山。万事万物,看似简约,却不一定简单。由于紫砂泥料的收缩性,要保证底部不变形、不突兀,因此这样的底,烧制技艺极难。

加底

加底,也叫假底,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底。从制作手法上,分为圈足和挖足两种。制作壶坯时候,如果是在底面上附一层泥片,然后挖去中间留下周边一圈为壶足的,这种叫挖足。如果不是直接贴泥片,是直接另做的圈形贴附到壶底作为壶足的则叫圈足。圈足使底部富于转折变化,并且使坯体底部在干燥收缩和烧成收缩的过程中不易变形开裂。

一捺底

一捺底也叫罗汉底,就像在球面上按捺瘪陷成的凹窝一般。窝是凹进去了,那周边自然就凸出来了,这凸出的一圈就做了壶足。这个“捺”字很有意思,既表示壶底是身筒向下的弧形向内里延展,又表明此底是按捺而成。一捺底是紫砂造型所特有的一种式样,原因在于,紫砂一般不上釉,没有烧成时粘黏到棚板或者匣钵上的忧虑。在处理紫砂圆器时,一捺底十分贴切地显示出干净、利落、洗练、灵巧的紫砂壶底部形态。

钉足

钉足来源于青铜器的鼎足或酒樽足。紫砂壶因能模造青铜器的神韵,在底的构件上,借鉴很多。钉足款式五花八门,表达个性,追摹古贤。比方说托榫底,也是对青铜器底的借鉴,壶家有使用,也常被用在紫砂花盆的底上。

常见的钉足在技术上讲究:稳而不滞,要有灵气。钉足的形状,以及尺寸的高、矮、粗、细,要与壶体相和谐。大致圆器一般用三钉足,方器一般用四钉足。较为常见的是滴水足,就是像一滴水要从球面上落下的样子,追求的是自然之态。大多数壶友喜欢的石瓢,一般就是这样的钉足。

壶底不但有其造型美与功用性,还是一只壶的“身份证”。从最初的光版壶底,到大彬壶竹刀湿刻留款,再到曼生壶时代的弃款钤章,直到现在盖章又加款。“壶底”的秘密,你了解了么?

蜀工坊坚持以推广紫砂文化为己任,

我们不仅有优质的砂器,还有有趣的故事。

喜欢可以扫描下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chuenran.com/lswh/108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