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好不好 http://m.39.net/pf/a_4709994.html
点击上面蓝色字
东汉墓碑之首与碑身是一体的,中间或偏上有穿,穿是沿用古制(据认为是引绳下棺而凿的孔),文字墓碑出现后,穿并无实用价值而起装饰作用。圭首碑的穿一般在碑身中部或略偏上,圆首碑的穿随着时代推移而往上,东汉晚期达到碑额的题字之下。穿之旁常有几道圆弧凹纹,称为晕。碑首与碑身在隋唐以后渐渐分为二石相叠,纹饰变得复杂多样,更加具有装饰性。
碑额,从书法角度说,即为碑首区域内的题字,是一通碑刻的标题。需要说明的是,凡是有类似墓碑三部分形制结构的石刻之标题文字,或其上有标题性质的铭刻内容的,皆可在本文赏析范围之内。因为这些空间里的少字数的铭刻,同碑额的功能有着相似性,可以纳入广义上的碑额范畴。
秦君神道铭
作品简介:神道墓阙上题字,额拓高92cm,宽37cm,石立于东汉永元十七年(年),出土于北京石景山。
释文:汉故幽州书佐秦君之神道。
赏析:铭文三行十一字。书体隶书,偶尔出现弧形的篆书笔意,结字修短随意,朴拙可爱,空间布白错落生动。
景君碑
作品简介:全碑拓片高cm,宽77cm,碑立于东汉汉安二年〈年),出土于山东任城,后移置山东济宁。
释文:汉故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铭。
赏析:篆额两行十二字。与前两碑额相比,此额显得方笔多一些,圆转与方折并用,线条细劲沉稳,颇有风骨。不过,此类碑额的书写都属新莽六书中的正统小篆,且《韩仁铭》《袁博碑》与袁安、袁敞碑都出于河南,在当时京师雒阳附近,可知当时在中原的文化传承是井然有序的,齐鲁之地同此。
华山庙碑
作品简介:全碑拓片高cm,宽84cm,碑立于东汉延熹八年(年),出土于陕西华阴,明嘉靖三十四年毁于地震。
释文:西岳华山庙碑。
赏析:篆额两行六字。东汉碑额中有一种典型的“垂露”篆风格,以《华山庙碑》、《孔宙碑》、《赵菿碑》等为代表,有趋长的秦篆体态,姿态妍媚娴娜,用笔圆和流畅,收笔如垂露。
此碑额还有横画铺毫竖画提锋的特点,显得横粗竖细,提按分明,使转灵动,风味独特,多少让人联想到清代吴让之的作品。唐韦续在《五十六种书》中总结前人的观点,认为垂露篆是汉章帝时曹喜所作,宋释梦英也认为是汉曹喜所发明,“以书章奏,如悬针而不纤,若浓露之垂,故名。章帝尝重此书,比之金盘泻珠、风篁杂雨,蔡邕所谓建初称善者也”。以自然物象命名,代表了秦篆的一种装饰化风格。
孔宙碑
作品简介:全碑拓片高cm,宽94cm,碑立于东汉延熹七年(年),出土于山东曲阜,现存曲阜博物馆。
释文:有汉泰山都尉孔君之碑。
赏析:篆额两行十字,中上有穿。此碑额与华山庙碑额风格相近,体态娴雅,结字异曲同工,用笔更为匀停,其收笔处更加圆润饱满,含而不露,当是最为典型的“垂露”篆。
袁博碑
作品简介:全碑拓片高cm,宽24cm,河南偃师出土,现存于偃师市文化馆。
释文:甘陵相尚府君之碑。
赏析:篆额,存两行八字,额上端有残损。此额书结字宽博宏阔,用笔方圆兼济,线条匀停娴静,与汉篆名刻《袁安碑》、《袁敞碑》俱立于河南偃师,笔迹似出一人之手,为汉篆典型之作。
鲜于璜碑
作品简介:全碑拓片髙cm,宽80cm,碑立于东汉延熹八年(年),年出土于天津武清,现置天津历史博物馆。
释文: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
赏析:篆额,“汉故”以下两行八字,全额成“品”字形布局。方笔,篆书,转折有隶法,线条方整浑厚,气象宽博谨严,清朗劲拔,疏密有致,颇见匠心。亦当为汉碑额书之精品。
西狭颂
作品简介:原石为摩崖,石刻纵约厘米,宽约厘米,由《黾池五瑞图》、《西狭颂》正文和题名共三部分组成,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因为刻石颂文正中之顶部竖刻有“惠安西表”四字题名,又名《惠安西表》。拓本分三纸,文字拓本一高cm,宽cm,一高65cm,宽51cm,刻于东汉灵帝建宁四年(年),石在甘肃成县。
释文:惠安西表。
赏析:篆额,一行四字。格调苍雅古拙,洒落飘逸,线条细劲圆浑,纵长取势,造型生动,有施蛰存所谓“飞腾夭矫”的汉代石刻气象,堪称汉碑额书中的精品。
尹宙碑
作品简介:全碑拓片高cm,宽92cm’碑立于东汉熹平六年(年〉),出土于河南鄢陵。
释文:从铭。
赏析:此篆额仅存“从铭”字。书风极为别致,虽然字少,但空间张力很大,体势纵长,笔画飘逸,极似“倒薤篆”。“倒薤篆”为汉魏杂体36种之一,传为殷汤时隐士务光受风吹薤叶“交偃成文”所形成的图案启发,“乃象为此书,写太上紫经三卷,遂远去。时人偶得其书,亦谓之薤叶篆”。虽然不能肯定此种篆书到底是怎样的面目,但在目前能见到的东汉石刻中,以《尹宙碑額》最近此种风格,华人德先生在《中国书法史·两汉卷》中总结其“结体皆上敛下舒’垂笔中截丰满,结尾出锋尖细,清峻飘逸”。另外’《西狭颂》的飘逸潇洒也仿佛近之。
三公山碑
作品简介:全碑拓片高cm,宽83cm,是碑立于东汉光和四年(年),出土于河北元氏。
释文:三公之碑。
赏析:题额阳文一行四字,刻于中间。两边各阴文一行,左为“灵山君”,右为“封龙君”。体兼篆隶,笔画简率朴直。值得一提的,是《三公山碑额》的刻法,即在笔画轮廓外沿施以细线阴文浅刻,烘托出正文浮雕阳文的效果,此法为后来碑额和墓志盖中釆用阳文双钩的一路开了先声。叶氏《语石》卷三认为此类阳文“浅刻平漫,黑文满布,此由石质易裂,若刻之过深而细,冷泠露骨,触之即损”,表明具体刻法和石材质地密切相关。
王君碑
作品简介:仅存碑额,拓片高40cm,宽37cm,该碑立于东汉中平二年(年),据传乾隆初年发现于陕西宝鸡。
释文:汉故王君之碑。
赏析:篆额,三行六字。为较为规范的大篆,线质与结体均稍近于石鼓文,浑朴苍茫,斑驳古雅,自然大方,略无装饰。
张迁碑
作品简介:全碑拓片高cm,宽94cm,东汉中平三年(年)二月立。明初在山东东平县出土,现存山东泰安岱庙。碑内容为故吏韦萌等追念县令张迁的业绩。
释文: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
赏析:篆额,两行十二字,方笔为主,方圆兼济,曲笔跌宕。此额隶化痕迹较重,以隶法写篆意,表现在横竖多直笔,方起方收,除部分保留篆书的圆转弧线外,方折增多,但又若方若圆,意趣在篆隶之间。自发现以来,学者对《张迁碑》的评价一直很高,其额书也颇得激赏,因其对书写空间的把握最为经典和精彩,可称篆书史上的旷世奇作。吴昌硕一生治印数次临习此额。华人德先生评其云:“此书体应是汉代题写殿台宫观匾榜的署书……笔势起伏曲伸,如龙行虎步’结体亦茂密诡奇’变幻莫测,堪称杰作”。施蛰存赞叹“汉额飞腾夭矫”’当以此额为代表
赵君墓碑额
作品简介:全碑拓片高cm,宽83cm,碑立于东汉初平元年(年〉,出土于河南南阳。
释文:汉故圉令赵君之碑。
赏析:此额题两行八字。隶书,下有穿。东汉碑额中隶书碑额有着相当的比例,虽面目各殊但都不离汉隶笔法和生动活泼的笔意,气象宏大,此额与碑文皆出同一书人,结字方正带纵势,笔形丰富。
以上是东汉碑额中的一些代表之作,虽不够全面,但从中我们已经多少能够领略到汉额的风采,并且可以感到用“飞腾夭矫”一词也并不能完全概括。汉碑的考写不论是题额还是正文,都是一碑一格,面貌与神情各各不同的,它的风格的丰富程度和极富想象力的创造性,对于后世而言,构成了一个伟大的时代榜样。
孔羡碑
作品简介:全碑拓片及碑额拓片尺寸阙如。立于黄初元年(年),存于山东曲阜孔庙。《孔羡碑》又称《魏鲁孔子庙碑》,施蛰存先生据《魏志·文帝纪》考为黄初二年立,为封孔子二十一世孙孔羡为宗圣侯,并命扩修旧庙,设吏卒以守卫之降诏纪事。此碑文传为梁鹄所书,无证。
释文:魯孔子庙之碑。
赏析:三行六字。额书流丽明秀,姿态娴娜,上接《华山庙碑》、《孔宙碑》之风范,可见汉额书迹的遗风,但字法稍异,“鲁、孔、庙”不尽合六书。
范式碑
作品简介:亦称《范巨卿碑》,全碑拓片高cm,宽67cm,碑额拓片高50cm,宽27cm。曹魏青龙三年(年)隶书碑刻。石立于任城(今山东济宁〉,久佚,清乾隆五十四年(年)重出土,仅存上半截。
释文:故庐江太守范府君之碑。
赏析:篆额两行十字。此额有缪篆意味,方正圆厚又不失婉转风韵,惟“庐、范”等字字法有异。叶氏《语石》以此为例,说碑额之字“篆体住往不合六书,偏旁繁省,时乖古谊。魏庐江太守范式碑额,庐内之田从困,范内之已从巴,则在三国时以如此”。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见谅!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或删除。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