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壶底的分类

紫砂壶,除了优质的泥料、考究的塑形外。紫砂壶的壶钮、壶盖、壶把、壶嘴和壶底。

其中,壶钮、壶盖、壶把、壶嘴,相信很多壶友都是有一定的了解的,那么壶底呢?

壶底,虽不起眼,却是紫砂壶部件构成的重要部分,作为整体之局部,壶底足必须与壶体相适应,最为直接的,壶底足形式的大小尺寸,会直接影响紫砂壶的造型以及放置的安定、稳定。

—壶底类别—

正规的壶底,应是与全壶一气贯通的。壶底有方圆、凹凸与平、圈足与起脚、筋纹与树桩等形式。

壶底大致可分为:平底、一捺底、加底(足圈)、托榫足、钉足,粘接制作方式有明接、暗接两种,直方挺直造型的壶宜用明接,圆韵浑朴的造型宜用暗接处理。

平底:

平底,是最为朴素的底,也叫自身底、截底。平底为壶身自然平封的一片泥片,形制拙朴,手法简单,结构简洁,放置的时候自然也稳如泰山。

由于紫砂泥料的收缩性,要保证底部不变形、不突兀,因此这样的底,烧制技艺极难。因无大量茶水承载之虞,多为小品,如“水平”款式。

一捺底:

一捺底,也叫做罗汉底。是紫砂造型所特有的一种式样,原因在于,紫砂壶烧成因无釉、故无烧成粘钵之虑。

捺与摁同义,制作省工省时,以手指或借助版型,用一捺底处理圆器造型干净利索,简练灵巧。如一粒珠、木瓜等圆器。

加底(足圈):

加底,也叫假底,有“挖足”和“圈足”两种。

制坯时,如果是在底面附加一层泥片,然后挖去中间留下周圈为足,叫挖足;如果另做圈形附贴到壶底为足,叫圈足。

托榫足:

梯形托榫足也称作“挖犴门”,“连角足”。在方器的各个面开挖,形成扁梯形托榫足。紫砂方器的底部,开挖矮而宽的敞口,形成扁梯形托榫壶足,其形似“犴门”,故俗称“挖犴门”。

钉足:

针足源于铜器鼎足,用钉足支架壶体,稳而不滞,透出灵气。型制大小,钉脚高、矮、粗、细宜视主体而统一协调,圆器一般用三支钉足,方器一般用四钉足。大多数壶友喜欢的石瓢,一般就是这样的钉足。

紫砂壶历经数代紫砂匠人不断的创作与提炼,不断演化,什么壶型配什么壶底,使一些经典壶的壶底有了“规律”。

比如石瓢壶,常见的都是三足鼎立,传炉壶则是四脚撑起;井栏壶常为加底圈足,线圆壶则多为一捺底;供春壶的壶底一般都是不规则的内凹底,南瓜壶则是瓜棱线聚向瓜脐。

当然,也有例外的,比如筋纹壶,筋纹讲究的是底盖呼应、纹理明通暗合;树桩要求的是随形而变、底圈自然和谐。菊蕾壶底纹理优雅,匠心独运,开辟了一番新样式。

摆壶时,最好选用木制的壶托;端拿时,高壶与大壶千万别蹲底;筋纹壶与花塑壶底注意别与硬物摩擦,避免损害。

壶底不但有其造型美与功用性,还是一只壶的“身份证”。

从最初的壶底光秃秃,到大彬壶竹刀湿刻留款,再到曼生壶时代的弃款钤章,直到现在盖章又加款。

所以正确读出“身份证”所发出的诸般信息,也是鉴别该壶真伪的利证之一。

阅读延伸:

你的紫砂壶属于哪种壶嘴结构?

紫砂壶的出水孔有哪几种?

装了球孔的紫砂壶,就是廉价货?

“莲子、掇球、掇只、潘壶”壶型相似,如何区别

紫砂壶打碎了,会重做,壶盖打碎了,却不想重配

广州玉鸣轩艺博城华南区大型紫砂瓷器交易市场公众长按图标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chuenran.com/lswh/117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