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bdfyy999.com/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这些古老瑰丽的古建筑背后是一个个伟大的设计师、建筑师的智慧结晶,是他们一代代的传承和创新,最终铸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气度。
姬旦弥牟
中国第一对都城规划师与建造师搭档
姬旦
姬旦即周公旦,姬姓,名旦,是周朝历史上第一代周公,为周文王的第四子,他帮助周武王推翻商朝,平定兄弟叛乱,建立了分封制的政治制度,井田制的经济制度和以礼乐为中心的文化制度,为周王朝长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历史上,他是少有的被后世一致称颂的政治家,被人们尊称为周公。
在周公旦的一生中,主持营造洛邑都城不仅体现了他远大的战略眼光,也体现出了一位卓越的都城规划师的本色,他任用一个叫弥牟的建造师,弥牟的任务是“计丈数,揣高卑,度厚薄….”,按当今的标准,弥牟便属于施工工程师一类,全部基本设计为周公。
左为洛邑复原图
右为《考工记》的“匠人营国”被认为是洛邑规划的实录
洛邑城的建设加强了封建政权的中央集权,整个组织及布局给人以一种秩序感,是封建等级建筑的灵魂所在。所以周公旦可以算作是中国官方建筑师的代表人物。
周公营建东都洛邑,把它作为近制殷遗、远治四方的东方军事重镇,有利于西周统一局面的形成和巩固,而且也促进了西周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周公营洛时提出的“天下中心”思想,对后世各代都城的规划选址都产生了影响。“天下”的范围是指天子统治下的国土。“天下之中”的涵义是指居于中央之地的京师,也就是视王朝有效控制的疆域为一个完整的区域,以此为选址范围,自觉地从区域地理的角度审时度势,使城址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优厚条件,有利于控制天下。
周代是我国城市建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该时期的城市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历史风貌,奠定了我国封建城市发展的基础,从形制、规模、选址、布局、作用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洛邑是我国建都最早的古都之一,它的兴起,代表了周代城市的一种范式,是周王朝发展、兴衰的缩影。
鲁班
中国民间匠师(建筑师)的总代表
鲁班
鲁班,姓公输,名班,又可称为公输子。他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一个世代工匠的家庭。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堪,这样的社会背景,给了鲁班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鲁班的发明创造有很多,包括木工工具、古代兵器、农业机具、仿生机械以及其他各种种类的发明创造,散见于战国以后的书籍中。他能制造“宫室台榭”,也能制作攻城用的“云梯”。他能创制“机关备制”的木马车,也能发明曲尺、墨斗、刨子等木作工具。被视为技艺高超的工匠化身,更为土木工匠尊为祖师。
鲁班发明工具
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创造的,如曲尺也叫矩或鲁班尺,又如墨斗、刨子、钻子以及凿子、铲子、锯子等工具传说也都是鲁班发明的。这些木工工具的发明使当时工匠从原始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效率提高。
李冰父子
传奇杰作,都江堰
李冰父子
李冰是战国时期的水利家,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襄王末年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川西平原富庶起来。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设石人水尺,这是中国早期的水位观测设施。他还在宜宾、乐山境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白木江、洛水、绵水等灌溉和航运工程,以及修索桥和开盐井。百姓怀念他的功绩,建造庙宇加以纪念。北宋以后还流传着李冰之子李二郎协助李冰治水的故事。建在都江堰渠首的二王庙是老百姓对李冰父子治水伟业的纪念。每年的清明节,当地居民都会在二王庙举行祭祀活动和开水典礼。李冰现在已成为都江堰灌区百姓所崇拜的神灵,而与水有关的宗教活动则加强了政府与用百姓之间的联系。
都江堰
中国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古时深受岷江的水患。到秦惠王时(约公元前年左右),蜀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领导人民修建了都江堰防洪灌溉两用工程。李冰依据地势和水情,选择岷江从山溪急转进入平原河槽的灌县一带,作为施工筑堰的地址。他根据“分流守江,筑堰引水”、“深淘滩,低作堰”的原则,把分水工程、开凿工程和闸坝工程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分水工程就是在灌县西北的江心洲用竹笼装卵石筑成分水鱼嘴,把岷江一分为二。东面为内江(即都江),供灌溉之用;西面为外江,是岷江正流。在江心洲两岸筑有坚固的石堤,名曰“金刚堤”。开凿工程是在内江一边开凿了一个山嘴,叫做“离堆”,引内江水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上密如蛛网的农田灌溉渠。闸坝工程则包括调节入渠水量的溢洪道——飞沙堰和“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的一整套闸坝设施。在内江引水口还“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作为水位的标志。又在沿江石壁上刻了24格“水则”,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水位标尺。都江堰建成后,不但制止了岷江的水患,而且灌溉了成都附近14个县的万亩水田,从此“水旱从人,沃野千里”,使四川两千多年来成为“天府之国”。都江堰是世界上最早的农田灌溉系统,其规划之完美科学,施工之合理经济,功效之宏大长远,在古代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奇迹。它经过历代的修整,至今完好无损,为中外水利专家所赞扬。
都江堰
中国古代综合性大型水利工程。古称都安大堰,唐代称犍牛堰,宋以后改现名。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泯江中游,距成都59千米。战国时期蜀郡守李冰及其子主持兴建,约建于公元前~前年。后代屡经扩建,历久不废,已发展成中国最大的水利灌溉网之一。都江堰目前是世界文化遗产(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隋匠作大师——宇文恺
设计建设隋大兴城、隋洛阳城
宇文凯
宇文恺(年~年),姓宇文,名恺,字安乐,出身于武将功臣世家。宇文恺是中国隋代著名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大师。自幼博览群书,精熟历代典章制度和多种工艺技能。长期担任隋朝主管建造方面的官员,官至工部尚书。主持建造许多大型建筑,尤其是主持建造隋朝新都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为以后各代都城建设树立了样板,展示了宇文恺高超的建筑技艺和卓越的设计才华。
“世界第一城”--大兴城
唐代长安城,初名大兴城,始建于隋朝开皇元年,唐朝建立后,易名为长安城,属京兆府长安县、万年县,是隋唐两朝的首都,面积近百平方公里(包括唐代新建大明宫、西内苑、东内苑),是世界古代面积最大的都城。
大兴城平面图
开皇二年(年),隋文帝下诏营建新都大兴城,以宇文恺为营新都副监,时高颎虽为大监,不过总领大纲,而规模计划皆出自宇文恺。当时宇文恺才26岁。
宇文恺不仅是个合格的建筑家,而且是个天才的管理者,大兴城是从开皇二年(年)六月开始兴建,十二月基本竣工,次年三月即正式迁入使用。前后仅九个月,其建设速度之快实令人惊叹。整个工程的规划、设计、人力、物力的组织和管理都应是相当精细和严谨的。
遗址图
大兴城的规划吸取了曹魏邺城(故址在今河北临漳邺镇东)、北魏洛阳城的经验,在方整对称的原则下,沿着南北中轴线,将宫城和皇城置于全城的主要地位,郭城则围绕在宫城和皇城的东、西、南三面。分区整齐明确,象征着皇权的威严,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京都规划和布局的独特风格,反映了统治者专制集权的思想和要求。特别是把宫室、官署区与居住区严格分开,是一大创新。
大兴城的设计和布局思想,不但对中国后世的都市建设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且对日本、朝鲜的都市建设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如日本飞鸟、奈良时代的都城藤原京、平城京,就是仿效大兴城的布局特点而建造的。
年,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隋代造桥匠师--李春
“中国第一桥”的建造者
李春
李春,隋代造桥匠师。现今河北邢台临城人士。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初(~)建造赵州桥(安济桥)。唐中书令张嘉贞著《安济桥铭》中记有:“赵州蛟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但赵州桥存世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历史悠久、结构奇特、造型美观、居世榜首的赵州桥,凝聚了李春的汗水和心血。李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第一位桥梁专家。
赵州桥
赵州桥是安济桥的俗称,位于今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河上,横跨河南北两岸,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大型石拱桥,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跨度最长的敝肩圆弧拱桥。大桥全长50.83米,宽9米,主孔净跨度为37.02米。全桥全部用石块建成,共用石块多块,每块石重达1吨,桥上装有精美的石雕栏杆,雄伟壮丽、灵巧精美。它以首创的敝肩拱结构形式、精美的建筑艺术和施工技巧等杰出成就,在中外桥梁史上引人瞩目,充分代表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桥梁建造方面的丰富经验和高度智慧,把中国古代建筑技术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水平。
测绘图
赵州桥的设计在中国桥梁技术史有以下创新:
(1)采用圆弧拱形式,改变了中国大石桥多为半圆形拱的传统;(2)采用敝肩。这是李春对拱肩进行的重大改进,把以往桥梁建筑中采用的实肩拱改为敝肩拱;(3)单孔。
赵州桥
我国古代的传统建筑方法,一般比较长的桥梁往往采用多孔形式。因此,李春在设计大桥的时候,采取了单孔长跨的形式,河心不立桥墩,使石拱跨径长达37米之多。这是中国桥梁史上的空前创举。赵州桥不仅设计独特,而且建造技术也非常出色,有许多创造性,赵州桥的敝肩圆弧石拱形式是中国古代人民的一大创造。西方在14世纪才出现敝肩圆弧石拱桥,已经比中国晚了多年。英国著名中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经列举了26项从1世纪到18世纪先后由中国传到欧洲和其他地区的科学技术成果,其中的第18项就是弧形拱桥。
建筑宗师--李诫
权威的建筑工程学家
李诫
李诫(公元?—年)字明仲,郑州管城(今河南新郑)人。北宋著名土木建筑师。主持过很多国家级的建筑工程,如五王邸、辟雍、尚书省、龙德宫、棣华宅、朱雀门、景龙门、九成殿、开封府廨、太庙、钦慈太后佛寺等。李诫受哲宗之命编著《营造法式》,总结前人成果,吸取工匠技艺,应用自己实践,于元符三年(年)定稿。徽宗崇宁二年(年)由政府颁行全国。《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一部最全面最科学的建筑手册,也是世界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著作。
营造法式
绍圣四年(公元)年,李诫受命重新编修《营造法式》,历时三年完成,成为当时官方建筑的规范。可以说《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建筑方面宝贵经验的总结。《营造法式》体系严谨,内容丰富,是当时建筑科学技术的一部百科全书。类似现代的建筑工程标准作法。书中几乎包括了当时建筑工程以及和建筑有关的各个方面,它把当时和前代工匠的建筑经验加以系统化、理论化,是进行建筑工程不可缺少的手册。这一部书出色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工人的卓越才能和我国古代建筑的高度技艺水平。我国古代的技术书籍,多重文字,很少图样。而《营造法式》不仅内容十分丰富,而且附有非常珍贵的建筑图样,开创了图文并茂的一代新风。凡是各种木制构件、屋架、雕刻、彩画、装修等都有详细图样。这些图样细腻逼真,既有工程图,也有彩画画稿,既有分件图,也有总体图,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工程制图学和美术工艺的高度水平。
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具有高度的科学价值,它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后世的建筑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元朝水利工程技术中关于筑城部分的规定,几乎和《营造法式》的规定完全相同。清朝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也吸取了其中很多内容。《营造法式》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资料,其中许多经验和知识到现在还有重要参考价值。正因为这样,它受到了国内外建筑学界的高度重视。李诫作为《营造法式》的编著者也受到人们的广泛赞扬,成为享誉国内外的伟大的建筑科学家,李诫也成为中国古建筑界所供奉的祖师爷。
张志纯
元代道教建筑师
张志纯(公元—年),字布山,号天倪子,又号布金山人,有张炼师之称。泰安州埠上保(今肥城市张家安村)人。元代著名道人。张志纯,山河自然风光之中最成功的建筑杰作之一是泰山南天门。南天门也是这位学医出身的全真教道士最出名的作品。他在二三十年间,新建和重新建设了泰山上下数十座建筑群。如朝元观、玉女祠、高里山神祠、会真宫等等。他的建筑特色是建筑与环境、雕塑与建筑的协调统一。他的生平和建筑实践简略记载于元代文学家杜仁杰和徐志隆的文章中。
南天门
据《岱史》记载,张志纯“先后重修玉女祠,创建南天门及岱顶东岳庙,岱下则重修岱岳观、会真宫、朝元观等。中统四年重修岱庙,重建仁安殿,至元二十一年重修蒿里山神祠一百二十楹。”而这其中最为艰巨而又名垂青史的就是修建泰山南天门。南天门古称“天门关”,山高路远,地势险峻,需借助绳索才得以攀登。要在此修建一座城楼式建筑,工程之艰巨可想而知。作为南天门的设计者和监修者,张志纯硬是用3年时间于公元年完成了这一壮举。现在的南天门为清代重建,但仍保持了元代的风格。这组古建筑是张志纯创建的众多庙宇的代表作。张志纯在30多年的时间里,整修泰山庙观20余处,可谓功德无量。
张志纯的生平事迹,是泰山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研究金元宗教文化、建筑文化的重要篇章。他的名字留在元朝的数十碑刻中,如今依然被家乡的人们铭记崇拜。
大元帝国设计师-刘秉忠
元代城市规划专家
刘秉忠
刘秉忠(公元—年),中国元代政治家,作家,城市规划专家。字仲晦,原名侃。邢州(今河北邢台)人。曾弃吏为僧,法名子聪。入仕后始更名秉忠,字仲晦,自号藏春散人。曾经位至三公,官居太保。元大都的设计者,元朝典章制度的建立者。
复原图
刘秉忠依据周易风水的原理,设计了规模宏大的北京皇城,奠定了今天北京城市的雏形。
刘秉忠给北京确定的中轴线是北稍向西,南稍向东。这条中轴线确定后,此后历经元、明、清、民国,直到今天,北京城的中轴线依旧和元朝刘秉忠所设计的中轴线是同一条。
明代香山帮匠人鼻祖--蒯祥
天安门的设计者
蒯祥
蒯[kuai]祥(年-年),字廷瑞,号香山,中国明代吴县香山(今江苏苏州婿口)人,知名建筑工匠,香山帮匠人的鼻祖。原来是名木匠,以工艺精巧卓绝著称,有“蒯鲁班”之称号,后任工部侍郎,永乐十五年(),负责建造北京宫殿。
曾参加或主持多项重大的皇室工程,景泰七年()任工部左侍郎。负责建造的主要工程有北京皇宫()、皇宫前三殿()、长陵()、献陵(),北京西苑(今北海、中海、南海)殿宇()、隆福寺()等,表现了他在规划、设计和施工方面的杰出才能。
天安门
据明史及有关建筑专著评价,认为蒯[kuai]祥在建筑学上的创造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精通尺度计算,每项工程施工前都做了精确的计算,竣工之后,位置、距离、大小尺寸、与设计图分毫不差,其几何原理掌握得相当好,榫卯技巧在建筑艺术上有独到之处。中国古代的建筑大多是木结构,其关键在于主柱和横梁之间的合理组合。蒯[kuai]祥不论在用料、施工等方面都精心筹划,营造的榫卯骨架都结合得十分准确、牢固。在北京皇宫府邸的建筑中,蒯[kuai]祥还将江南的建筑艺术巧妙地运用上去,他采用苏州彩画,玻璃金砖,使殿堂楼阁显得富丽堂皇。
蒯[kuai]祥不仅木工技术纯熟,还有很高的艺术天赋和审美意识。据记载,蒯[kuai]祥能以双手握笔同时画龙,合二为一,一摸一样,技艺可谓是炉火纯青。在当时营建宫殿之时,他只需略加计算,便能画出设计图来,待施工完毕后,建筑与设计图样大小尺寸分毫不差,就连明宪宗都很敬重他。年,承天门建筑完工后,他收到众口一词的赞扬,被称为“蒯[kuai]鲁班”。后来,蒯[kuai]祥官升至工部左侍郎。在他任职期间,先后搞了不少修建工程,包括明英宗正统年间重建三大殿,明景宗天顺年间兴建裕陵。“凡百营造,祥无不与。”《宪宗实录》中这样评说。
清代建筑匠师--梁九
清朝御用建筑师
清代建筑匠师。顺天府(今北京市)人,生于明代天启年间,卒年不详。梁九曾拜冯巧为师。冯巧是明末著名的工匠,技艺精湛,曾任职于工部,多次负责宫殿营造事务。冯巧死后,梁九接替他到工部任职。康熙三十四年()紫禁城内主要殿堂──太和殿焚毁,由梁九主持重建。动工以前,他按十分之一的比例制作了太和殿的木模型,其形制、构造、装修一如实物,据之以施工,当时被誉为绝技。他重建的太和殿保存至今。正是因为梁九的杰出表现,太和殿的重建,不仅让太和殿更加宏观大气,更让梁九获得当朝皇帝的青睐,特聘其为清朝御用建筑师。清代初年宫廷内的重要建筑工程都由梁九负责营造。梁九还参与了清《工程做法则例》的编写工作。
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明清北京紫禁城宫殿建筑,东方三大殿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位于北京紫禁城(故宫)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年)仿南京故宫奉天殿建成,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年)改今名。太和殿建成后屡遭焚毁,多次重建,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年)重建后的形制。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3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长64米,宽37米,建筑面积.00㎡,高26.92m,连同台基通高35.05m,为中国现存最大木构架建筑之一。
“样式雷”始祖--雷发达
清代皇家建筑设计大师
雷发达
雷发达(—),永修县人,我国著名的建筑设计专家,清廷皇家建筑样式房掌案(总设计师),曾主持设计建造北京故宫三大殿、圆明园、颐和园等一大批清廷皇家建筑,著有《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工段营造录》。雷氏家族的建筑艺术和工程成就已载入中外史册。
圆明园
雷发达是清初宫廷"样式房"的掌案(总设计师),被誉为近代世界著名的建筑艺术大师。他善于在继承前人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如中国古代建筑群采用中线南北纵深发展,采取对称布置的方式等。
他在进行清宫设计时,不墨守成规,既在中线上的建筑物保持严格对称,又对主轴两侧轴线上的各建筑物采用大致对称,而显灵活变动的新格局。这样,不但突出了中心又体现了"居中为尊"的思想,而且形成了统一并有主次的整体,从此,雷发达被人们誉为"样式雷"。
1
点它,分享点赞在看都在这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