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将于3月27日迎来演出季首演。演出真实再现了古代五朝的政治生活特征、社会文化特征和帝王封禅场景,从演出内容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汉服与汉礼给中国历史发展打下的深刻烙印。在演出季期间,游客朋友们将有机会参与到封禅大典“着汉服、习汉礼,游东街、赏封禅”系列体验观演活动中,身着五朝锦衣华服,习华夏民族传统礼仪,徜徉于东街御道之中,共享封禅祈福盛宴。
从今天开始,小编将带领您共同回顾封禅大典实景演出内容,为您依次讲解封禅大典五朝历史中的汉服与汉礼,接受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洗礼。
演出内容回顾:金戈铁马·秦
秦始皇的封禅,建立在他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的伟大功绩之上。从秦朝开始,统一,成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统一”是第一场的核心主题。秦王封禅大典主要是军祭。在第一幕您将看到兵马俑军阵,恢弘威严的秦军方阵和秦始皇向天地宣告天下大一统的自信。
汉服传统文化(一)---秦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神道设教的一部分。今天小编首先为大家讲解秦代的服饰文化。
秦代服饰因秦代国祚甚短,只有十五年,除了秦始皇按阴阳五行思想规定的服色外,一般服色仍是沿袭战国的习惯。秦国本处西陲,向来不如中原的繁文缛节,服装样式较简单,而且开始将古代做为常服的袍,正式穿着。在军事上,也效法赵武灵王的胡服,即扬弃周制的上衣下裳之韦弁服,改为上襦下裤便于骑射的形式。
由于纺织技术改进的关系,使得战国以后的服装,由上衣下裳的形式,演变为连身的长衣(深衣),这种衣着在秦代非常的普遍,它的样式通常是把左边的衣襟加长,向右绕到背後,再绕回前面来,腰间以带子系住,并且往往用相间的颜色缝制,增加装饰和美感的效果。汉代流行的服装则是以连身的袍为主,样式以大袖为多,袖身宽大部分为“袂”,袖口紧小部分为“祛”。从肩部直筒下垂到脚踝的长袍,是汉代人典型的穿着。至于民间的百姓,有的会穿着比较短的袍子,长度大约是遮住小腿,以便于工作。汉代的社会,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促使生活富裕,穿衣的风气也走向华丽。
秦汉时代也有裤子出现,源自于北方的游牧民族骑马打猎时穿的,式样跟现代的灯笼裤很相似,汉族人民在种田,捕鱼时也穿着这种裤子。说到秦汉男子的头饰,不能不提到头巾,因为一般男性戴头巾,是从秦汉才有的风俗。
秦代汉服主要承前朝影响,仍以袍为典型服装样式,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袖也有长短两种样式。秦代男女日常生活中的服饰形制差别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处是男子的腰间系有革带,带端装有带钩;而妇女腰间只以丝带系扎。
男性服饰:男服服饰秦始皇规定的大礼服是上衣下裳同为黑色祭服并规定衣色以黑为最上,又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着绿袍一般庶人着白袍。
始皇在冠服制度上,废除六冕,只采用一种祭祀礼服。《后汉书舆服志》载:“秦以战国即天子位,减去礼学,郊祀之服,皆以袀玄”。因此秦始皇规定的大礼服是上衣下裳同为黑色的祭服,原因是他相信秦代属水德之故。始皇廿六年,规定衣色以黑色为最上。又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穿绿袍,一般庶人穿白袍。官员头戴冠,身穿宽袍大袖,腰配书刀,手执笏板(上朝用的记事工具),耳簪白笔。当时的男子多以袍服为贵,袍服的样式以大袖收口为多,一般都有花边。百姓、劳动者或束发髻,或戴小帽、巾子,身穿交领长衫,窄袖。
女性服饰:女服服饰秦始皇喜欢宫中的嫔妃穿着漂亮的及以华丽为上。由于他减去礼学,对于嫔妃的服色,是以迎合他个人喜好为主。不过基本上仍受五行思想支配。秦始皇统一中国,也统一了制度,包括衣冠服制。
秦始皇对于妃嫔服色,是以迎合他个人喜好为主,不过,基本上仍受五行思想的支配。因此秦代妃嫔夏天穿“浅黄藂罗衫”、披“浅黄银泥云披”,而配以芙蓉冠、五色花罗裙、五色罗小扇、泥金鞋,以衬托它。军官服饰:军官分高、中、低三级。将军是秦昭王时开设,秦爵位二十等,第九等为五大夫,可为将帅,再升七级为大良造,再升三级可封侯,关内侯为十九爵。二十爵为彻侯,即最高爵位。将军俑,身穿双重长襦、外披彩色铠甲,下着长裤,足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头戴顶部列双鹖的深紫色鹖冠,橘色冠带系于颌下,打八字结,胁下佩剑。
中级军官俑的服装有两种:一种是身穿长襦,外披彩色花边的前胸甲,腿上裹着护腿,足穿方口齐头翘尖履,头戴双版长冠,腰际佩剑;第二种是身穿高领右衽褶服,外披带彩色花边的齐边甲,腿缚护腿,足穿方口齐头翘尖履,头戴双版长冠。下级军吏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头戴长冠,腿扎行縢或护腿,足穿浅履,一手按剑,一手持长兵器,另也有少数下级军吏俑不穿铠甲,属于轻装。
士兵服饰:轻装步兵俑,身穿长襦,腰束革带,下着短裤,腿扎行縢(即裹腿),足登浅履,头顶右侧绾圆形发髻,手持弓弩、戈、矛等兵器。重装步兵俑服装有三种:一种是身穿长襦,外披铠甲,下穿短裤,腿扎行縢,足穿浅履或短靴,头顶右侧绾圆形发髻;第二种的服装与第一种略同,但头戴赤钵头,腿缚护腿,足穿浅履;第二种服装与第三种相同,但在脑后缩板状扁形发髻,不戴赤钵头。战车上甲士服装与重装步兵俑的第二种服装相同。骑兵战士身穿胡服,外披齐腰短甲,下着围裳长裤,足穿高口平头履,头戴弁(圆形小帽),一手提弓弩,一手牵拉马缰。战车上御手的服装有两种:一种是身穿长襦,外披双肩无披膊(即臂甲)的铠甲,腿缚护腿,足登浅履,头戴长冠。第二种的服装是甲衣的特别制作,脖子上有方形颈甲,双臂臂甲长至腕部,与手上的护手甲相联,对身体防护极严。
秦军服装甲衣是依兵种作战时运动的实用性能而配备的,并用冠饰形式和甲衣色彩区分官兵地位。
汉民族传统礼仪(一)---吉礼
汉礼是指汉民族的礼仪,其历史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期,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就已十分完备,其礼仪制度《周礼》被后世奉为古制,延续了几千年。《周礼》中对礼法、礼义作了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并制定礼仪制度的基本结构,将礼划分为五类,称为五礼,后世修订礼典,大体都依吉、凶、军、宾、嘉五礼为纲,对历代礼制有着深远的影响。今天小编首先为大家讲解五大礼仪之中的吉礼。
中国古代宇宙观最基本的三要素为天、地、人,《礼记·礼运》称:“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吉礼为五礼之冠,即祭祀之礼。《周礼·春官·宗伯》记载:“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祗qí)。”为敬奉神与鬼的典礼,祭祀对象分为人鬼、天神、地示等三类。主要有祭天地、祭日月星辰、祭先王、祭先祖、祭社稷、祭宗庙等礼仪活动。
天神
祀天神时,只能由天子来祭祀,受祀的天神不仅多,而且有尊卑之别,第一等为昊天上帝,或称天皇大帝、百神之君等。天子选择在冬至这天,阴尽阳生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圆形的祭天之坛(阴阳五行中南方为阳位),祀昊天上帝。第二等为祀日月星辰。日月为天之明,星辰指五纬(金、木、水、火、土五行)以及十二辰和二十八星宿,即与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天体;第三等祀除第二等之外,凡是职所有司、有功于民的列星,如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等。
此外还有祈谷于天的雩(yú)祭。雩祭分为常雩和因旱而雩两种。常雩为固定的祭祀,即使没有水旱之灾,都会在固定的时间进行祭祀。常雩的时间,《左传》曰“龙见而雩”。所谓龙见,是指苍龙七宿在建巳之月(夏历四月)昏时出现在东方,此时万物始盛,急需雨水,故每年此时有雩祭。因旱而雩是指因旱灾而临时增加的雩祭,多在夏、秋两季,雩祭的对象,除上天外,还有山川百源即地面上所有的水源。
祀天神的各种仪式与祭祀用品都经过精心设计,一名一物,无不含着深意和敬意,在祭天仪式中,通过虔诚地祈福,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地示
远古时已有对土地的崇拜,大地生长五谷,养育万物,犹如慈爱的母亲,因此,古代有父天而母地的说法。祭地示时,也依照尊卑分为三等。第一等为社稷、五祀、五岳。社为土地,稷为百谷之主;五祀在此为五行之神;五岳为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五山被认为是天下五方的镇山。第二等为山林、川泽。此类祭祀的对象还包括社稷、城隍、四方山川、五祀、六宗等,主要祭祀四方的大河、大山;第三等是四方百物。所谓四方百物指的是,掌管四方百物的各种小神,包括户、灶、霤(liù)、门、行等五祀。《礼记·月令》说,春祀户,夏祀灶,中央祀中霤,秋祀门,冬祀行。此五者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厚于民生,故要祭五者之神。
人鬼
祭祀人鬼,主要是对祖先的祭祀。祭必于庙,《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昭、穆是指宗庙的排列次序,各个庙都向南,昭庙在左,穆庙在右,依次排列。
《诗·小雅·天保》云:“禴(yuè)祠尝烝,于公先王。”禴、祠、尝、烝分别是春夏秋冬四时的祭名,所谓四时祭,就是每逢岁时之首,用时令蔬果祭祖。对父祖的祭祀还大量集中在丧礼中,有奠、虞、卒哭、袱、小祥、大祥、禫(dàn)等名目,甚为复杂,并包括历代帝王、先圣先师、贤臣、先农、先蚕、先火、先炊、先医、先卜等。
关于先圣先师的祭祀,中国古代重视礼教,对于在伦理教化上有突出表现者,即所谓礼乐读书之官,国家将其纳入祭奠先圣先师的祀典。最初的祭奠没有特定的对象,至汉代,先圣定为周公,孔子定为先师。到唐太宗时期,从国学角度出发,尊孔子为先圣。此后,孔子在国学祭祀中的独尊地位再也没有变化。配享先师的人,后来渐渐增加到四配、十哲。四配为颜回、曾参、子思、孟轲,十哲指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予、子贡、冉有、季里、子游、子夏(后来颜回升为配享后,升颛孙师为十哲之一)。他们都是孔门弟子中非常优秀的人。到清代,增加有若和朱熹为十二哲。此外,在孔庙中还有一些受祭者,他们的级别低于四配、十二哲,被称为先贤(仍是孔门弟子)、先儒(历代儒家杰出学者)。祭祀这些先圣先师的地点在学宫孔庙,每年春秋行祭祀大礼。
古老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或许有其时代的特点和局限性。然而时至今日,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加以传承和发扬,对于提升个人修养,协调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会具有意义深远的现代价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