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新见材料与传统文化研究展望

编者按:本文发表于《中国史研究动态》年第3期,现转发于此,以飨读者。

年4月13—14日,由孔子研究院、《中国史研究动态》编辑部共同主办的“新见材料与传统文化研究展望”学术研讨会暨泰山学者论坛在孔子研究院召开。来自全国3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开幕式上,杨朝明、卜宪群、宫长为围绕着新见材料的研究动态、重要意义、使用方法及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发表致辞。

一、甲骨文整理与研究。李延彦介绍了故宫博物院藏甲骨新、新、新三则缀合的整理情况。韩宇娇分析了故宫博物院藏谢伯殳新龟腹甲刻三条卜辞的字形、字义与结构。陈鹏宇对比了《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马衡卷》中的新拓与《甲骨文合集》中的旧拓,论述了传拓技巧对拓片效果的影响。杨杨介绍了目前故宫博物院藏马衡捐赠甲骨的整理情况。常耀华基于“取女”“见河”等甲骨卜辞分析了商代以人为牲的献祭习俗。

二、新出简牍研究。与会学者于此议题探讨较多,主要有两大方面:

1.简牍文本考释与思想探析:李守奎结合楚简古书,探讨了楚文字的界定标准、隶定考释等问题。黄怀信对清华简《邦家之政》进行了分节释义,考证其为假托之作。李锐重新考释了清华简《心是谓中》,并推测其成篇时间。刘光胜考察了清华简《厚父》中的“时王”,认为其可能为周成王。宁镇疆结合师询簋铭文剖析了清华简《摄命》“亡承朕鄉”的含义。白军鹏考论了北大本、阜阳本、水泉子本、敦煌本、居延本以及习字本《仓颉篇》中有关复字的情况。孙飞燕阐述了上博简《鲁邦大旱》内含的天命观与鬼神观。陶磊探究了出土《日书》,认为其所规范的日常行为在于培养“小体向道”。何家兴对北大秦简《酒令》进行了详细疏解,并阐发了其文学价值。李均明介绍了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的发掘情况以及所发掘成果的学术意义。邬文玲解析了江陵凤凰山出土的《中舨共侍约》木牍文字与含义。曾磊结合汉代“传信”制度,对悬泉汉简“传信”简进行了释文校补。

2.出土简牍与传世文献对照研究:侯乃峰分析了今本《论语》引《诗》错简的例子,并由出土简牍的形制推测古书错简的原因。田旭东比较了清华简《天下之道》的“道”与《孙子兵法》的“道”,论析了儒家与兵家所言“道”的内涵。魏衍华将清华简《虞夏殷周之治》与《墨子》《韩非子》《说苑》等对比,探讨了它们所载礼乐制度的差异。牛鹏涛基于《春秋》经传、《史记》,参之清华简《系年》,重新考察了“吴人入郢”的缘起与路线问题。王红霞将上博简、郭店简等与《论语》对比,从入仕观、鬼神观等角度分析《论语》编纂中的取舍问题。廖名春结合郭店楚简《五行》篇,重新诠释了《论语》蘧伯玉“欲寡其过而未能也”的内涵。闫平凡将定州简《儒家者言》与《孔子家语》《荀子》《说苑》等进行对比,就其异同论析刘向校书情况。

三、考古器物与古史研究。王进锋依据彝器铭文论析了西周贵族管理类和被管理类两类家臣的人员构成情况。刘伟、张斌籍助彝器铭文探讨了西周早、中、晚期司空一官的发展变化情况。鹏宇详细介绍了新见的一面“王昭君”铭汉代画像镜。王志平考察了河南博物院藏乐律残碑,指出此乃元始《乐经》。杨爱国通过梳理东汉墓葬的墓室、画像石等材料,总结了东汉人对墓葬功能的认识。朱梦园依据墓志、壁画等考古材料,探讨了宋代各阶层女性的生活以及等级差异。

四、传世文献与新见史料的探赜。徐义华基于《尚书》《左传》等史料,梳理了商周至两汉时期天命观的演变,阐述了天(帝)地位的变迁。王泽文梳理了“晋文公请遂”的研究情况,结合《墨子》《史记》对“请遂”提出新说。刘丽以《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所见诸国为中心,考察了东周不同时段各诸侯国婚姻的特点、与政治形势的关系。刘国忠依据新近出版的《夏鼐日记》相关记载,探讨了五十年代批评陈梦家的学术公案。

本次会议与会学者聚焦于甲骨文、简帛木牍、考古器物、等新见材料,采用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研究方法,提出诸多新思路、新见解,涉及时间长、覆盖范围广、研究跨度大,共同探讨了新见材料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有力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作者:陈以凤,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员

编辑:孔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chuenran.com/lswh/118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