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相掌门死了,情怀久久不能平息,到了耿玉京知道师祖离世的消息,观众的眼泪也要夺眶而出,恨不得抱着耿玉京,陪他哭一场。
屏幕内外,此心相同,此情与共,难以自抑。
演员于非凡这一段的表演很淳朴,也很真挚,不加雕塑,完全是自然流露。
观众看了,都会担心他要闯祸。
这时候的闯祸是天性使然,真情流露。
如果说之前的耿玉京还是个半大的孩子,这一刻,是会把他当大人看了。
他开始有人的感情了,不是只懂得小孩的玩意。
小孩有时候是不是人呀!
而且那一刻他是初成人,要多一点怜爱和扶持。
这种半大的小孩,往往是很难教的。
有自己的主见了,可还不成熟。
懂得人生道理了,但似是而非,认知不全面。
生活中碰到这种情形,有时候会说也说不清的,本来就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讲清楚的,小孩还自以为是,会顶嘴的。
大人火气一大,干脆不说了。
真以为大人这么容易呀!跟你说还是好心呢!
等孩子懂得了,他也是大人了,那么时光不再,都怕是过去很远了。
而武侠剧就是这一点好,碰到了说不清,对方还要死犟,这时候道理都是无力的,还是拳头管用。
说不清楚,就开打。
先制服对方,然后再讲道理。
于是学霸东方亮出手了,学霸到底是学霸,耿玉京身上痛了,心里的痛就减轻了几分,有多余的头脑来聆听东方亮说话。
东方亮的这段说话非常精彩,所以说很佩服编剧班子,他们不是一味地钻在原著中寻求相似,以求认可。
而是深入剧情,还原情感,以情出发,真实吐露。
一切浑然自成,又与原著无缝对接。
o
原著中也是东方亮陪着蓝玉京习练武艺,大家各有收获。
剧中加了这么一段感情戏,还是出自天性的情感,尽管这是二次创作,可还是一番心思,值得尊重与认可。
东方亮语出质朴,道理就是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
死者已矣,生者更应自重。
你有悲伤的情绪也是自然,可一味深陷,恨不得以身代之,这就是愚孝。
与其不知自重,枉送了性命,还不如坚守使命,完成任务。这样才是给死者最好的安慰。
不要忘记,你也是人家生命的传承。
你要代替人家把生命延续下去,活出精彩,活出自我,活出生命本身来!
这才是活着的意义,也是你的使命!
你以为你还是小孩吗?不,你已经是你自己了,你有自己的使命,你要完成它!
这一段与无相临死相互辉映,都是《道德经》的生动演绎。
《道德经》第二章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这一次的剧作是把文化融入了剧情中,再以拍摄手段显现出来,所花的功夫,让人动容,非常不容易的。
在第十二集结尾,耿玉京与东方亮有一个双飞燕的动作,那不就是哲学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吗?
而且还有一个合一的过程。
有意思的是东方亮和耿玉京下水捉鱼的画面。
演东方亮的演员脸型略见瘦削,显得严于律己,一看就知道是个很有目标感的人。
演耿玉京的于非凡脸型上有点婴儿肥,可爱之余显得有天真仁厚。
这两人在一起,一看就知道不同类型的。
东方亮的人设怎么也不可能不修边幅,偏偏他和耿玉京下水捉鱼时都是便装,如果不是衣服色彩上有明显差别,一个白衣,一个暗色系,这两人从远影上也分不清楚谁是谁。
耿玉京跟谁走近,他就像谁,这不就是道家的和光同尘的演绎吗?
这一刻东方亮也感受到了难得的放松和休憩,在耿玉京身上他看到了自己,接受了责任的耿玉京,也开始要做学霸。
两人就跟亲兄弟似的,可是耿玉京并不是东方亮,会比较像,可还是他自己。
有意思的是郑巧儿就在他们身边,她帮不上大忙,却也起了作用。
看到这个场景,这才明白,原来郑巧儿就是真巧儿,的确是真凑巧。
两个明明是不同的人,却在这一刻走到了一起,达成了和谐,这不就是真巧吗?
这种表现手法在古典小说里可以见到的,没想到剧组再现了这一艺术表现手法。
武侠是文化,也是一种形式。透过形式的表象去看内里,也都是为了丰富生活,让生活更美好。
好,继续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