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说临谈创篆书章法谈

[教学]

篆书章法谈

□仇高驰

所谓章法就是篇章布局的方法,也就是在进行书法作品创作时,对所要书写的内容、形制、款式以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连贯以及顾盼照应等所采取的安排布置的方法。在章法的安排上,较为常见的手法一般有纵横行俱分式、有行无列式和行列具无式等。

一、纵横行俱分式

纵横行俱分式,即纵成行、横有列的布局方法。纵横行俱分式是篆书尤其是小篆作品布局中最为常用的形式。这是由于篆书属于静态的书体,可塑性相对较为薄弱,字形的大小又不可有太大的变化,因此大都采取“纵横行俱分”的章法。如秦篆《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会稽山刻石》等都是如此。这样的章法看似简,没什么可以考究的地方,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纵横行俱分”的章法,缺少了藏拙补缺的遮掩,对技巧的要求也就反而要高了。通篇诸字的结构形式不同,每个字的繁简有别,要达到形式的统一,不能靠单字的大小以及线条粗细的对比来解决,这就要求书写者必须有着较高的驾驭字形的能力,有巧妙地调节字与字之间关系的方法。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只有靠平时对名作的认真揣摩和临习,靠长期的书写实践来实现。

二、有行无列式

  有行无列式,就是纵成行而横无列的布局方式。这种布局方式要求字形须大小不一,笔画之间要有擒有纵,因而在钟鼎文中较为常见。如《戍嗣子鼎》、吴昌硕临《石鼓文》、来楚生临《毛公鼎》。但由于有行无列式的章法布局方式破坏了小篆的秩序感,所以在创作小篆作品时,一般较少使用。

二、行列具无式

  行列具无式就是纵不成行、横不成列的布局方式。这种章法作为我国传统书法的布局方式,意在追求一种特殊的情趣和格调,强化情感的倾注和自我意识的表现,因而这一安排手法较多地出现在甲骨文书法和大篆书法作品中。如《甲骨刻辞》《何尊》等。和有行无列式布局方式一样,小篆书法作品的创作一般不太采用这种章法布局。

篆书作为中国文字之源,在魏晋以前其实用功能要远远大于审美的功能,因此,篆书作品的章法更多的是由其书写的载体所决定,书家在形式上几乎没有多少可以发挥的余地,这种状况一直到明清时期才有了改观,尤其是到了清代中晚期,伴随着篆书创作的繁荣,其形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出现了篆书章法形制上争奇斗艳的局面。

《峄山刻石》(局部)

《会稽山刻石》(局部)

《泰山刻石》(局部)

《戍嗣子鼎》(局部)

吴昌硕节临《石鼓文》

来楚生节临《毛公鼎》

《甲骨刻辞》

《何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chuenran.com/lyjq/118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