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一个有故事的老人

他从小就喜欢听故事、讲故事,学生时期就是闻名乡里的小“故事大王”;工作之后,他从教、从政、从文47年,工作之余,退休之后,始终研究民间文学艺术,传承弘扬莒文化,如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他就是古稀老人、退休干部刘树芬。

刘树芬,年出生于洛河镇大张宋村,年毕业于泰山学院中文系。历任中学语文教师、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县文化局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联主席等职。已发表作品二百余件,多篇获奖。现为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心雕龙学会会员。传略被收入《中国当代文学艺术新闻人才传集》、《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

近日,刘树芬与周笑通先生合著的《莒城史话》再版举行首发式。据了解《莒城史话》初版已于年由山东省地图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次再版,在原书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部分内容,全书总字数由初版时的25万字,增加到33万字,是研究莒城、莒史、莒文化的一部重要典籍。

首发式结束后,记者随刘树芬老先生来到他的住处,走进书房,看到整齐摆放的十六本专著和大宗荣誉证书,不禁眼前一亮。刘老兴致勃勃地跟我们攀谈起来。原来,刘老从小就爱听故事。

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刘树芬:小时候,从刚刚会说话,就经常缠着奶奶讲故事,我奶奶很擅长讲故事,她每天晚上,不给我讲故事,我就不睡觉,所以那时候奶奶讲的《牛郎织女》的故事、《秃尾巴老李》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反复讲,都讲了多少遍了,还是要听,她不讲我就不睡,这些故事对我后来民间故事的爱好,起到了一个启蒙的作用。

就这样,儿时的刘树芬就喜欢上了故事,晚上不听奶奶讲故事就无法入睡。在听故事过程中发生了一件趣事,让刘树芬仍记忆犹新。

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刘树芬:有一回呢,奶奶讲了个故事,说是财主家吃香的喝辣的,上顿饺子下顿面,我一听,就问,财主家不过年也吃饺子吗?这话呢,对我来说,发自内心的一个问号,但是后来多少年叫大人当笑话讲。

上小学的时候,刘树芬又碰到一位爱给学生讲故事的老师,每次课外活动,老师都会组织学生讲故事,把课外活动办成故事会,这让本来就爱听故事、讲故事的刘树芬喜出望外。

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刘树芬:上高小阶段呢,班主任老师也是语文老师,他很喜欢讲故事,也很喜欢同学们讲故事给他听,后来记得有一次,庆祝六一儿童节,我作为少先队代表要到大会上去发言,老师给写好了讲稿,头一天晚上才给我,背不过,点名叫我上去讲话呢,就讲吧,讲什么呢,我最熟的是故事,我说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就讲了个故事。讲完之后,大家都很爱听,我说,长大以后,我要当老师,组织学生讲故事,我给学生讲故事,让学生讲故事给我听,就发了一通言,下面还鼓掌,给了我很大的鼓励。

随着年龄的增长,刘树芬阅读的书籍越来越多,知识越来越丰富,视野也越来越开阔,肚子里的故事也就自然而然地越来越多。

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刘树芬:中学的时候,仍然喜欢搜集故事,有一年,清明节,老师带同学们上浮来山上踏青,到那以后,就听着定林寺的管理人员说,给大家讲了一个七搂八拃一媳妇的故事、刘勰出家定林寺的故事,给我印象很深,原来除了我的生活圈之外,还有很多故事,这些故事我听了就牢记在心,直到后来,我出的几本故事书中,这些故事我都收进去了。

后来,刘树芬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专学校,在学习期间,刘树芬用故事化的手法写了一篇作文获得了老师的高度评价。

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刘树芬:在上中专的时候,那是大跃进的年,当时老师出了一个作文题目,叫作《公社新景》,要大家写大跃进的年代,成立人民公社,有什么新的气象,新的景象,我不会写景,我善于讲故事,就写了个春节回家去给长辈拜年的故事,到了长辈家一看,长辈不在家,大年初一背着粪筐去拾粪去了。就写了这么一段故事,结果老师大加赞赏,最后给我这篇作文打了满分,还写了一段鼓励的评语,还写了一个好字,惊叹号。

中专毕业后,刘树芬被分配到寨里河中学工作,这使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故事。

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刘树芬:寨里河中学离秃尾巴老李的故乡龙尾村只有五里之遥,我的学生好多就是龙尾村的,因为小的时候就听了秃尾巴老李的故事,到这里以后,发现学生几乎都会讲这个故事,我到龙尾村采访的时候,就采访秃尾巴老李的故事,给学生出作文题,也是要他们写一个秃尾巴老李的故事,利用故事会,让同学们,专门讲秃尾巴老李的故事,专题故事会,这样我对秃尾巴老李的故事就更加熟悉,感到更加亲切,以至于后来,秃尾巴老李的故事成为国家非遗项目了,有关部门把我报为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在寨里河中学任教两年后,刘树芬又考入泰山学院中文系继续深造。因家史故事讲得好,得到了学院老师和同学们的充分肯定。

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刘树芬:在泰山学院的时候,学校要求每个人讲讲每个家史故事,我就把自己的家庭历史讲了讲,讲了以后,老师很有兴趣,就选了我在全校大会堂上讲家史故事,我就上去讲,以后,评价不低,老师组织人专门把我的家史故事绘成了连环画,在展室里展出,至今这个连环画我还保存着。

莒地民间故事是莒文化的具体展现,也是莒文化的主要载体,这些民间故事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莒地人们的生活。刘树芬的专著中,民间故事占了大部分的篇幅。

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刘树芬:我出的十几本书,有些呢就叫“故事”,比方说《龙的传说故事》、《莒县民间故事》、《莒地旅游景点传说故事》、《莒县地名故事》、包括《莒城史话》上、《浮来山》上,这些书当中呢,都搜集了大量的故事,最近出版的《莒地民俗风情》,收集了30个知州周仁寿廉政亲民的故事。

年,中国古都学会年会第十六届在莒县县城召开,在这次年会上,刘树芬被选为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

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刘树芬:这个年会来了全国教授学者90多人,带来了论文58篇,会上正好是个换届年,会上呢,他们认为山东该出个古都学会的副会长,会长出在西安,山东的会长呢,就是齐鲁莒三个古文化单位里出。当时,鲁和齐都没来人,就把我选为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

在刘树芬先生的书房里,记者还发现了一本即将出版的新书—《莒地民俗风情》。

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刘树芬:这是市政协县政协两年前组织莒文化普查,我有幸参加这次普查活动,活动结束后,领导要出一套莒文化丛书,这丛书呢一共十本,其中一本就是《莒地民俗风情》,分工指派我编写这一本,这个书具体从采访到现在成书,应该说是两年的时间了。具体写呢,大约大半年的时间,现在书稿已经出了最后一稿了,即将开机印刷了。这个书是43万字,幅插图,作为莒地的民俗来说,就比较全了。婚丧嫁娶衣食住行,无所不包,希望大家喜欢。

刘树芬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仍然为研究莒文化、传承莒文化发挥余热,这让记者感到由衷的敬佩。

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刘树芬:如果精力允许的话,我还想出一本《城阳王与莒地刘氏》,资料已经搜集不少了。大约需要一年的时间,要是这本书出完后,还有剩余的精力话,作为封笔之作呢,就是《莒地百家姓》,给莒县父老乡亲写出这样一本书来,作为对家乡的养育之恩的报答。

采访临近结束,刘树芬老先生给我们朗读了他专著上的一段话,表达自己对莒文化的热爱之情。

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刘树芬:民俗文化有很强的地域性,这正是它的可贵之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世界民俗文化百花园中,万紫千红,繁花似锦,来自地球每一个角落的每一株奇葩,都是艳丽绝伦,芳香四溢的。(记者:许文华)









































北京治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比较好
西宁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chuenran.com/lyjq/31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