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曾是请回答1988的孩子,向往

昨天Seaver医生去世了,被《成长的烦恼》的回忆刷屏了。博主看到这部剧的时候已经是初中了,绝对是人生第一部美剧,对美国的所有最初印象,都是来自这本剧。

那时候觉得开放式厨房怎么这么洋气啊!我看这本剧的时候是95、96年,那时候还没有淘宝,“亲爱的”这三个字要珍贵得多。然后看到人家家里都互称“亲爱的”,觉得简直是美国家庭表达爱,真是sweet。

那时候还会模仿剧里的各种洋气说法,比如yes可以说yay,比如写新年贺卡给朋友,还要加一句台词:Thebestisreadytobegin.

原来爸妈是随时可以当着孩子面kiss的!

吵架了可以“一炮泯恩仇”,--有些梗甚至初中里还没有看懂,哈哈。

“我爱你”不是写在作文里,而是每天说,早上说、晚上说。当时看的时候觉得真的羡慕得不行了,因为父母从来没对我说过这三个字,当然,我对他们说也觉得别扭。

度假原来可以去夏威夷这样的地方,那时候我觉得人生要是有一天发达了就要去maui岛,像Seaver家一样,租个船,在大海上弹着ukelele喝喝酒聊聊天。毕竟那时候我们父母带我去度的假,还是要在景点的大石头前拍照留念的。

耶鲁历史系应该很棒,因为Carol向往过,当然最后Carol去的哥大绝对是牛校。Carol读的学校+杨澜读的学校,这俩影响了整个中学时代的人物都通往了哥大,当时对哥大的向往真是高出天际了。

今天我们讲很多如何当父母的道理时,其实《成长的烦恼》早就是一部育儿的模版。

听到任何坏消息要先说:iamsorrytohearthat(我很抱歉听到这个消息),iknowyouaresad(我知道你很难过)之类。就是一句话站在和孩子共情的立场。

作为一个上班的妈妈,不是说非要去,而是“我选择去,我想去工作”。

为了陪孩子度假,就要在假期的深夜,等家人都睡了,抱着笔记本电脑到洗手间写文章。

很有共鸣吗?每一位努力在维持工作和家人平衡的妈妈。

当孩子想去舞厅时,妈妈是不同意的。爸爸的教育方法是:要给一定的自由,才能培养出责任感。你要拿到这份自由,就要做好承担所有责任的准备。

剧里的爸爸让儿子去舞厅了,儿子还去尝试了开车。结果撞了警车,被抓进了警局。爸爸很生气,却把气撒在“找不到睡衣”上。

不得不说妈妈情商很高,并没有跟着爸爸发脾气,反而让爸爸反思了一下:承认所有责任不是容易的事,何况对一个15岁男孩来讲。

这不是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的教育。而是一个失去理智的时候,另一个把他拉回来。

也是这对夫妇,在剧里呈现的生活,就是夫妻关系重要过亲子关系。小时候的我看得真是觉得新鲜,毕竟我们的父母忙于工作和照顾我们,哪里会有孩子之后还时不时约个会的说法。

于是我们看到这一家,总是很欢乐、很乐观,最后搬离这个养大了那么多孩子的家,大家用床单铺在地上吃pizza,假装这是一顿大餐。然后Maggie摸着Mike刻字的砖头,各种依依不舍。

当时电视机前的我们,也一样。

很巧的是,最近我补刷了《请回答》。刚开始差一点弃剧,但后面每一集都舍不得看完。一会儿笑,一会儿哭,看成了一个傻瓜。

《请回答》在我看来就是韩版的《成长的烦恼》,故事发生的时代其实都差不多,80年代中期,只是当时还没有全球化,东西方生活方式差异实在太大。

两本都是温情的家庭成长片,正好是东西方家庭文化的两个缩影。我们这些80后的孩子,童年都更像《请回答》。而《成长的烦恼》就像是一个美丽的幻影,不知不觉让人从小就对美国有了向往。

我们就像《请回答》里的孩子一样,在父母浓烈到牺牲自己、却不善表达的爱里长大;等我们自己终于当了爹妈,好像是小时候看《成长的烦恼》记忆被唤醒,我们都很努力地想要做一个Jason和Maggie这样的爸妈,天天跟孩子说“我爱你”,和孩子可以交流责任、恋爱、选择,甚至性和死亡。

我们的爸妈,就像《请回答》里那样,总是要等人齐了才开饭。

总是他们吃蟹腿、孩子吃蟹肉,他们吃鱼头、孩子吃鱼肉。

总是一看到我们抽烟、和学习差的学生交往,立刻就崩溃了。“你是要不在乎妈妈含辛茹苦的培养了吗?”

我们总是这样,和父母没什么话说,有时候妈妈想来问点学校的事儿,对话冷得让父母不知道怎么接。

东方的父母,拥抱两秒就尴尬。身体都是僵硬的。

还是习惯这样的交流:

“妈妈给我买双运动鞋吧,我的弄丢了。”

“嗯。”

妈妈嘴角有一丝笑意,她习惯了被孩子需要、被家人需要了。

我们的父母,是最无私的父母。他们的梦想里,没有自己的梦想,只有我们好好的,就是他们全部的梦想。

然后等我们大了、离开家了,他们的失落可想而知。经常发出的感慨就是:我的人生就这样过完了。

我们的爸爸,都是不善言辞的爸爸,自己很节约,牺牲所有的生活,默默像一座大山一样为孩子付出着一切。好像剧里阿泽的爸爸,因为阿泽要练围棋,家里的电视机从来都没有开出声音来过。

然而,我们和爸爸吃饭一般都没话说。“多吃点”是唯一的话题。

我们的妈妈,是一点家务都不让我们做的妈妈。

“你好好读书就行了。”

“你嫁人之后有的是你做,在妈妈这里就什么都不要你做。”

闯祸了,最怕的是被妈妈打。虽然到最后,妈妈最在乎的无非就是我们有没有受伤。

然后只要我们做了一点点对他们好的事儿,就会心里感动得很,觉得孩子长大了。这里是狗焕发现妈妈不会英语,在妈妈护照的名字旁边标注了英语的韩语读法。

总是不顾一切地来守护我们。这里是宝拉参加学生运动被抓。妈妈穿着破袜子和拖鞋,在雨里语无伦次、狼狈万分。她很大声、又很局促地说着女儿一点一滴的好,说着家里仅有的一些社会关系,为了保住女儿不被抓走。

女儿宝拉的这段自白,真的是看到泪奔。妈妈不怕丢人,连最基本的自尊都不顾,因为妈妈要守护我。

在东方的文化里,父母都是倾尽所有为了孩子。孩子就是他们生命的全部。所以想到女儿要出嫁,妈妈想想就要哭了。

其实面对这样重的爱,每一个儿女也是手足无措的。不懂得表达、不会交流,但这样善良的家教出来的小孩,心里都是存着满满的爱。

结婚前记得给爸爸买一双鞋子。爸爸一直说:尺码正正好,你怎么知道爸爸的尺寸?

结果在婚礼给父亲鞠躬的瞬间,看到了鞋子后跟塞着的卫生纸。

女儿在那个瞬间,眼泪崩堤,泣不成声。

爸爸还是沉稳如泰山,用眼神微笑看着女儿,满目都是让她不要在意。

却在宾客散尽,读女儿写给他的信,一个人哭到断肠。

爸妈不是超人,他们也是人。只是东方的文化中,他们的肩膀承担起太多的重量。

他们的爱实在太浓,甚至有时候让子女觉得是一种负担,但不得不感恩。他们是付出了一生,在守护着自己的家。

《成长的烦恼》和《请回答》,虽然一个出现在少年时代,一个出现在人到中年,一个让人想起来就有很多爆笑,却也温馨,一个几乎每一集都要哭崩一场,却也是因为亲情太满,让人不得不动容。

这两本剧里,我们看到东西方的家庭教育方法有很多差异。

Seaver一家作为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教育孩子更注重“放手让你去试”,试了之后的结果请自己承担。如果失败了,父母会想办法来引导你找到正确的方法。比如有一集里儿子新闻写作写得差,妈妈先说的是“这可能更像一个故事而不是新闻”,然后给他一本新闻写作指导书看,并说妈妈也一直在研究如何写好新闻。这是很典型的美国教育方法。

韩国的家庭更多会直接给孩子一个结论。比如女儿宝拉参加学生运动,爸爸大发雷霆:你不能参加!这绝对不可以!你疯了吗?!但至于为什么不可以,父母不去解释。

当然,东西方之间的民主发达程度不同,剧里所呈现的虽然是一个时代,但经济发展也大相径庭,东方的父母还在忙于生计,西方的父母可以从容地全家度假。现在轮到我们这代人当爸妈,我们好像在做着一种折中:

我们依然给出了全心全意的爱,却也希望像《成长的烦恼》一样,给孩子更多的平等和宽容,也更自己和家人留更多的时间,让亲情饱满却少一些负担。

有些事情,两部剧里都传达着一样的态度,无论时间、空间,都不曾改变:

你要足够努力,才能够成功。

如果你真的不成功,爸爸妈妈依然会无条件地接纳你。

就好像那首熟悉的主题曲题目一样,aslongaswegoteachother,我们在一起,总是有爱的一家。

感谢







































治疗白癜风哪好
怎样医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chuenran.com/lyjq/31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