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什么是文化遗产及我们身边有哪些文化遗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身边的文化遗产活动,积极参加有关文化遗产的推荐、评选、撰写申请报告等各项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意义,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搜集身边的文化遗产活动,积极参加有关文化遗产的推荐、评选、撰写申请报告等各项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认识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意义,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节完成活动指导,布置任务,学生开始准备,一周后,用一课时展示活动成果。
教学过程:
一、素材导入图片展示
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万里长城(嘉峪关城楼)乐山大佛秦兵马俑布达拉宫伏羲庙西汉胜迹敦煌莫高窟
二、什么是文化遗产
1.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2.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3.国务院规定自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三、活动指导
活动内容
1.文化遗产推荐与评选
小组分工合作,寻找认同的“文化遗产”。先寻找,再通过回忆、访问等形式,找出身边的符合条件的项目,制作卡片,收集相关资料。
2.实地考察,写出相关的报告。
3.召开班级模拟答辨会
4.活动结束后,写出“我与文化遗产”为话题的作文。
四、活动示例
(一)祖国文化遗产名录宣传组
图片(视频)展示与解说
中国名录
至年7月8日,中国已有52处自然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7月8日17时10分,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1届会议上,随着大会主席雅采克·普尔赫拉敲下小锤,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以符合世界遗产第2条和第4条标准,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中国的第52个世界遗产。
1、山东泰山:泰山(山东泰安市)、岱庙(山东泰安市)、灵岩寺(山东济南市).12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首个双重遗产)
2、甘肃敦煌莫高窟.12文化遗产
3、周口店北京人遗址.12文化遗产
4、长城.12文化遗产
5、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12文化遗产
6、明清皇宫:北京故宫(北京).12、沈阳故宫(辽宁).7文化遗产
7、安徽黄山.12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8、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12自然遗产
9、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12自然遗产
10、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12自然遗产
11、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12文化遗产
12、山东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及孔林).12文化遗产
13、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12文化遗产
14、西藏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12文化遗产
15、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12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16、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12文化景观
17、苏州古典园林.12文化遗产
18、山西平遥古城.12文化遗产
19、云南丽江古城.12文化遗产
20、北京天坛.11文化遗产
21、北京颐和园.11文化遗产
22、福建省武夷山.12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23、重庆大足石刻.12文化遗产
24、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11文化遗产
25、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11、明孝陵(江苏南京市)、明十三陵(北京昌平区).7、盛京三陵(辽宁沈阳市).7文化遗产
26、河南洛阳龙门石窟.11文化遗产
27、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11文化遗产
28、云冈石窟.12文化遗产
29、云南"三江并流"自然景观.7自然遗产
30、吉林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7.1文化遗产
31、澳门历史城区文化遗产
32、四川大熊猫栖息地.7.12自然遗产
33、中国安阳殷墟.7.13文化遗产
34、中国南方喀斯特.6.27自然遗产(..6.23增补二期)
35、开平碉楼与古村落.6.28文化遗产[1]
36.福建土楼.7.7文化遗产
37.江西三清山.7.8自然遗产
38.山西五台山.6.26文化景观
39.嵩山"天地之中"古建筑群.7.30文化遗产
40."中国丹霞".8.1自然遗产
41.杭州西湖文化景观.6.24文化景观
42.元上都遗址.6.29文化遗产
43.澄江化石地.7.1
44.新疆天山.6.15自然遗产
45.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6.15文化景观
46.中国大运河.6.22文化遗产
47.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6.22文化遗产
48.土司遗址.7.4文化遗产
49.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7.15文化遗产
50.湖北神农架.7.17自然遗产
51.可可西里.7.7自然遗产
52.厦门鼓浪屿.7.8文化遗产
53.贵州梵净山.7.2自然遗产
(二)甘肃(家乡)的文化遗产宣传组
不得不知道——7处世界文化遗产
(图片(视频)展示与解说)
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西文明交流融合结出最绚丽的经济文化果实的地方,是丝绸之路无可争议的黄金段。“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既是对甘肃厚重历史文化的真实写照,也是对甘肃历史文化的最好诠释。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7处世界文化遗产,让小编带你领略它们的风采:
1.锁阳城遗址
锁阳城又名“苦峪城”、“瓜州故城”、“晋昌故城”等,遗址位于甘肃省的安西县,是一处隋唐时期(公元至年)的郡城遗址。锁阳城是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隋唐时期古城址,总面积约80万平方米。
城墙为夯土板筑而成,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内城东西长米,南北长约米,总面积约28万平方米。城墙高10米,四角还有以土坯砌成的墩。此外,还有瓮城4座,马面24座。外城有环墙两道,总长约8.5公里。其东北角有一正方形小城,周长约米,墙高6.5米,厚14米,这座小城即是隋代的玉门关。此外,在城址内还发现有当年铸造兵器遗留下来的积炭堆和陶渣等。
锁阳城具有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军事防御系统和古代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它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隋唐时期的军事、农业、城市形制以及当地的生态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是中国的佛教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城西南35千米的小积石山中。炳灵寺在北魏之前称唐述窟,唐代称灵岩寺,明代始称炳灵寺。今存窟龛个,分布在上寺、下寺、洞沟、佛爷台等处。
炳灵寺石窟现存窟龛个,石雕像身,泥塑82身,壁画多平方米。最大的唐代弥勒坐佛高达27米,最小的雕像高10厘米。
其中,西秦开凿的有2窟1龛,北魏开凿的有8窟25龛,北周的有2窟,隋代的2窟,唐代的有20窟龛,唐代作品艺术成就最高。
该窟中的西秦建弘元年(公元年)名僧法显的墨书题记,是国内石窟中保留最早的纪年题纪,对全国其他古老石窟的断代提供了标识,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3.麦积山石窟
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因该山状如堆积的麦垛而得名,位于天水东南约30公里山中。据文献记载,后秦时开窟造像,创建佛寺。
后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十多个朝代多年的开凿重修,遂成为我国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麦积山周围风景秀丽,四面全是郁郁葱葱的青山,重峦叠嶂,青松似海,云雾阵阵,远景近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被称为天水八景之首的“麦积烟雨”。
在中国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麦积山为最佳。素有“小江南”、“秦地林泉之冠”之美誉。山峰的西南面为悬崖峭壁,石窟就开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达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悬崖上开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中国的石窟中是罕见的。
古人曾称赞这些工程:“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诗圣杜甫赞美麦积山:“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形象地勾勒出来麦积山高耸的外貌。正如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赞美的,麦积山是“我国历代的一个大雕塑馆。”
4.玉门关遗址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是长城西端重要关口。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南边是沼泽地,北边是哈拉湖,再往北是汉长城,长城北是疏勒河故道。
据《汉书·地理志》,玉门关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均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皆为都尉治所,为重要的屯兵之地。当时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曾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历史上的玉门关颇负盛名,唐宋元明清都有骚客文人吟咏。“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半夜帐中停烛坐,唯思生入玉门关”、“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等。唐代诗人王之涣“春风不度玉门关”更是流传千古。
5.悬泉置遗址
悬泉置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巴黎藏敦煌遗书(沙州都督府阁经)有记佛龛之文日:“右在县东(寿昌县)六十里,香旧图云,汉(阙)佛龛百姓更营造。”推测文中所记佛龛当指此。
据此可知,西千佛窟始创年代应早于莫高窟,至少应与莫高窟属同时代建造。据出土简文记载,悬泉置遗址西汉武帝时称“悬泉亭”,昭帝时期改称“悬泉置”。东汉后期又改称“悬泉邮”,魏晋时曾废弃。唐以后复称“悬泉驿”,宋以后又废置。清代又称“贰师庙”,“吊吊水”,其名取之南侧山中悬泉水。遗址由主体建筑坞堡和坞外附属建筑仓、厩构成。
坞呈正方形,边长48.10米,土坯砌筑,坞内有两组房屋建筑。坞墙设于东墙正中,宽3米。坞东北及西南角有角墩。悬泉置遗址是继居延遗址之后简牍出土数量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遗址,该遗址的科学发掘,对研究汉晋驿站的结构、形制和布局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与之相联系的大量简牍及其他各类遗物为我们了解汉代邮驿制度及西北边郡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
6.敦煌莫高窟
敦煌石窟,是我国和世界闻名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东千佛洞、水峡口下洞子石窟、肃北五个庙石窟、一个庙石窟、玉门昌马石窟。
因其各石窟的艺术风格同属一脉,主要石窟莫高窟位于古敦煌郡,且古代敦煌又为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统称敦煌石窟。
莫高窟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时间最早创于公元年(另有始建于西晋末年及东晋永和九年等说),后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等时代连续修凿,历时千年,延续时间最长;现存石窟余个,规模最大;雕塑0余身,壁画余平方米,内容最丰富。窟内绘、塑佛像及佛典内容,为佛徒修行、观像、礼拜处所。
敦煌石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是融建筑、雕塑、壁画三者于一体立体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史的百科全书。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7.万里长城嘉峪关
嘉峪关长城,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的关口,以巍峨壮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天下雄关”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
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年),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而有“天下第一雄关”、“连陲锁钥”之称。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
关城以内城为主,周长万平方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内城有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意为紫气东升,光华普照;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
在两门外各有一瓮城围护,嘉峪关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十四座。嘉峪关关城是长城众多关城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
五、随堂练习:
(一)某班开展“走近剪纸”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
根据下面的材料,从三个方面概括中国剪纸的特点。
早在汉代,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剪纸就出现了。日月星辰,山水花木,人物鸟兽,故事传说都是剪纸的素材。剪纸剪法上有阳剪,即留下勾画形象的线条;阴剪,即剪去线条留下平面;有二者结合的阴阳剪、折叠纸而剪的对称剪、阴影剪、图案剪等。
答案:历史悠久取材广泛剪法多样
请你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剪纸作品,描绘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画面内容:一个胖小孩怀抱一条肥大的鱼,小孩身后两侧是荷叶荷花。
寓意:连年有鱼(年年有鱼或喜庆有鱼,“余”字亦可)。
班里有些同学认为剪纸艺术已经落伍了,没必要发扬光大。请用简明的语言阐述你的观点。
示例1: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可取。剪纸是民族艺术,是中华瑰宝。它经历漫长的岁月发展到今天就说明了这一点。
示例2:我认为这种说法可取。剪纸太古老了,已经跟不上当代社会的发展,也很难融入新时代审美的因素,没必要发扬光大。
(二)链接中考
在潍坊国际风筝会志愿者活动中,你参与文字编辑工作。请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1战国时期,思想家墨子在鲁山(潍坊境内)“斫木为鸢,三年而成”。到了清代,潍县城里的风筝作坊已有30多年,商贾云集,生意兴隆。①年,世界风筝联合会确定潍坊为世界风筝都。
②年,潍坊风筝制作工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风筝成为了潍坊的城市名片和文化象征。
材料2潍坊风筝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先用竹精巧地扎成骨架,再把纸、绢、绸等细心地糊到骨架上,然后独具匠心地绘制出色彩艳丽的图案。潍坊风筝融入了潍县木板年画技法和宫廷风筝庄重典雅的风格后,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传承和创新使潍坊风筝既有娱乐、运动方面的实用性,又有造型、绘画方面的艺术性。
材料3“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古代有很多表现儿童放风筝的画作,下面是其中两幅。
9.为使解说词句式协调,请你改写“材料1”画线句中的一句,使它与另一句句式一致。(1分)
(1分)①年,潍坊被世界风筝联合会确定为世界风筝都。或:②年,国务院批准把潍坊风筝制作工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分)
10.请结合“材料1”“材料2”简要概括潍坊风筝的三个特点。不超过20字。(3分)
①历史悠久;②工艺精湛;③实用性和艺术性兼具。(3分,每点1分)
11.请选择“材料3”中的一幅画,描述画面内容。要求:至少使用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中的两种,不超过字。(4分)
(4分)示例:四个儿童在放风筝。其中两人小心翼翼地牵着线,一边小跑一边抬头望着已经升上天空的风筝,紧张二又充满希望。另外两个蹲在地上整理着风筝,显现出焦急而又期待的神色。或:一个儿童骑在牛背上放风筝。他一只手漫不经心地牵着缰绳,另一只手小心翼翼地牵着风筝线,抬头仰望风筝,目不转睛。老牛伸头向前,两眼望天,似乎也被风筝吸引了。(老牛伸头向前,两眼显出迷茫的神色:“你这是在放谁?”)(4分,画面内容2分,描写手法2分)
第二课时
六、当堂作文训练:以“我与文化遗产”或“家乡的文化遗产”为题完成一篇字以上作文。
学生习作示例:
我与文化遗产
说起文化遗产,首先想到的是举世文明的中国万里长城。书中讲到:两千多年前,一条土石身躯的巨龙在中华大地飞起。它跨崇山、穿草原、过沙漠、经绝壁,起伏盘旋、奔腾飞舞,纵横十万里,它就是长城。就是因为它历史悠久、工程宏伟,所以早在几百年前就被列入了世界七大奇迹之一。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才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
我从小出生在北方,到过长城,经常发现一些年轻人不讲文明,学着孙悟空样子在墙上写着“XXX,到此一游”......文字,而我却没有这样,只是把口香糖扔进一段路与另一段路中间的小窄沟里。可当我抬头正要走的时侯,外国朋友看见,连连摇头说:NO,NO!这时我惭愧的无地自容,也终于知道这样做是错的(以前还以为是对的)。这时刚才说:NO,NO!外国朋友再看到古老、雄伟、美丽的长城时,不由自主地竖起了大拇指,连声称赞道:verybeautiful!
在回去的路上,我既高兴又感到惭愧,高兴的是为我们拥有这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长城而感到无比自豪。惭愧的是古人和外国人都能做珍惜和爱护我们的遗产,而我们现代的年轻人却不知道珍惜和爱护我们祖先遗留的文化遗产,相反去破坏它们,使祖先遗留下来的遗产越来越少了。
所以从现在起,我们就要爱护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没有遭到破坏的世界文化遗。等到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召开时,外国朋友再看到我们时,就会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和连声称道。这时,你的行为不仅是代表你自己,在一定程度上还代表了国家和民族的形象。所以让现代的年轻人携起手来,做新社会的一名文明人。
无形的遗产——吆喝
回首上世纪的古老北京,当时盛行着一种不朽的街头文化——吆喝。它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吆喝声越来越多的被取而代之……
辉煌历史
吆喝即大声喊叫,卖东西吆喝着卖,则古已有之。最早的是姜太公在肆里做屠夫就“鼓刀扬声”;宋时开封街市上有“喝估衣”者、有“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明代的北京有吆喝着卖花的,阳春三月桃花初放,满街唱卖,其声艳羡;至清末民初以至解放前和解放初的一段岁月,老北京的吆喝就更绘声绘色了。
悄然消逝
解放后,国家经济得以改善,农民也都安居乐业,真是“百废俱兴”啊!
可随时而来的文化大革命疯狂般席卷社会各个领域,不仅刚兴办起来的工商业遭到了严重损失;还间接的破坏了许多无形的遗产——吆喝。
天灾人祸啊!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啊!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开始了伟大的“改革开放”,从此中国走上了科技时代,吆喝声业越来越被各种形形色色的广告词所取而代之。
顿时,吆喝声“求救”,中国告急,世界文化遗产告急!刹那间人们才醒悟:无形的遗产的重要,吆喝声更是何等的珍贵啊!
引以为戒
面对已经失去的,不要伤心,要保存实力;面对现实存在的,不要高兴,要团结协作。
失去的已是不复存在,但也不意味着所有的都将失去,生活从此不再进行。不,不,我们不能这样消极处事。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面对现已存在的遗产。要想保护和永久的继承着无形的遗产则需我们勤奋刻苦,早日成才。
同学们行动起来,让我们引以为戒,让那无形的遗产——“吆喝”变成你永久的动力,催促以及提醒我们不要破坏第二个“无形的遗产——吆喝”。
七、作文讲评
(一)优秀习作
(二)良好习作
(三)一般习作
(四)待提高习作
八、课后反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