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史记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典籍里的中国》推出第三集:《史记》。知识点多多,泪点多多。

我得抓紧时间做功课,否则又要积压了。跟着节目一起识读《史记》——其实是记一笔“读典”《史记》流水账。

这一集是由年青人喜爱的、才气横溢的康震教授主持的,剧中仍由“当代读书人”撒贝宁来“穿针引线”。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为西汉司马迁所著,开创纪传体先河。

《史记》的两大要素:一是纪传体,一是通史。共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它由五种体例构成:《本纪》十二篇,描写帝王;《世家》三十篇,描写诸侯;《列传》七十篇,描写名臣将相和社会各界代表人物。这三体占了百分之九十的篇幅。另有《表》十篇,《书》八篇。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

《史记》以人物为中心,通贯古今。它写了有名有姓的人物达四千多,其中精雕细琢的有三百多人;它把一座三千年的英雄群像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它记录了无数精彩鲜活的中国故事。或许,您没有读过《史记》,但您一定听过这些故事。

《史记》很大的特点:实录。比如:《项羽本纪》把项羽塑造成一个传奇英雄形象,同时在《史记》其它篇目如《高祖本纪》、《陈丞相世家》中又补叙了项羽有性情比较残忍的一面。《汉书》的作者班固对《史记》评价:“不虚美,不隐恶。”这便是写史的实录精神。

《史记》的总设计师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司马氏始祖为黄帝之孙,颛顼时的“重黎氏”。司马氏以修史为使命。“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重”为天官,观星象,订历法;“黎”为地官,执掌农事。“重黎氏”分司天地。司马一族,历经尧、舜、夏、商至周,世代为天官,掌管历史。这是他的家学渊源。

司马谈认为,如今汉兴海内为一统,此时明主、贤君、忠臣义士都应该被记录下来。

司马迁生逢其时,他十岁始诵古文,经父亲口传身授,自己又转益多师,师从孔安国、董仲舒等当朝大儒。“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十岁其父资助司马迁壮游,为这部伟大的著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样一部“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巨著,是万千历史果实的凝聚。

小撒陪着“老年”司马迁,回顾他年青时游历祖国大好河山的场景,并与《史记》内容相印证。

游历九嶷山,追怀舜帝的美德:忠孝、礼让。舜帝二十岁时就因孝顺而闻名。他走到哪里,人们就追随到哪里,美德就在哪里流传。相传,一年的时间,舜帝居住的地方就会成为一个村落;两年,就会成为一个小城邑;三年就变成了大都城。“以忠孝传善天下,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忠孝传家已成为世代相传的中华家风。——《五帝本纪》

会稽山探禹穴。遥想大禹会盟诸侯盛况,共同祭祀天地,是为了合为一体,安定家园。大禹治国有方,天下安定,在此会盟诸侯,功成而崩,就地安葬于会稽山。记大禹,很多出自《尚书》中的《禹贡》。——《夏本纪》

会稽山还是大禹后世子孙越王勾践被困之地。他卧薪尝胆,终于一雪前耻,护住了越国。勾践的祖先受封于会稽山一带,是负责祭祀大禹的。如今,公祭大禹的活动,已经是国家级的祭祀盛典。——《越王勾践世家》

孔子故乡的杏坛。为何说“黄帝治理百姓三百年”?孔子解曰:“他活着的时候,人民受其恩惠一百年;他故去以后,人民敬服他一百年;之后人民运用他的教导一百年。所以说,黄帝治理了三百年!”孔子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孔子世家》

“老年”司马迁说:站在先贤出生的土地上,那一刻我便明白了,父亲为何效仿孔子写《春秋》。续写青史,为追慕先贤!

汨罗江畔,追念屈原。屈原眷顾家国,满怀忧愤,理想和志向化作千秋雄文,万古诗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人品高洁,理想崇高,留下《离骚》,万世传扬。“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贾生列传》

项羽垓下之战大败,乌江自刎。项羽推翻秦朝暴政,是他的功绩。但他骄傲而又暴躁,有人才不能善用,是他失败的原因。——《项羽本纪》

千秋功过,皆在青史。历史人物,如同镜鉴。一路壮游,在舜和禹身上,看到美德;在勾践身上,学到隐忍;在孔子故里,追慕先贤;在汨罗江畔,感受屈原的家国情怀;在乌江之畔,记取项羽的英勇,也反思他的败亡。山河是一部史书,壮游如同读史。

戏剧展演:公元前年,司马谈病重。正值汉武帝将要举行泰山封禅大典。司马迁要陪护在父亲身边。司马谈强撑病体,告诫他:封禅是史官不能错过的千古盛事,司马家一定要见证,这是史官的责任。史官终将离去,青史千年永存!最后,老父用尽全身气力,举起那一支史官之笔,说道:“迁儿,要敬畏写下的每一个字!”溘然而逝。司马迁悲痛万分,我的泪水也随之夺眶而出。

司马谈临终时要让司马迁修千年之史,这是父子两代人的精神传承。

世事难料,历史造化弄人。

“飞将军”李广之孙李陵远征匈奴。“李陵之祸”降临。

李陵带五千步卒挺进到浚稽山,遭遇匈奴主力部队八万骑兵,寡不敌众,李陵被俘。消息传到朝廷,司马迁敬重飞将军李广,认为他们是忠孝人家,不可能投降。军将公孙敖回报说李陵投敌,帮匈奴训练士兵。汉武帝震怒,牵连到司马迁,遭受腐刑。

“李陵之祸”,是司马迁人生的大转折。他忍辱负重,在逆境中奋发,是大勇之人!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司马迁提升了他的人格,升华他的历史观。

昔日周文王被拘禁之时推演《周易》;孔子在窘困之时编著《春秋》;屈原被放逐赋《离骚》;左丘双目失明做《国语》;孙膑被残害剜去髌骨写出兵法;《诗》三百篇多数是圣贤发愤而作;勾践遭难,却为国忍辱。青史未就,死亦为不孝。“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虽横遭祸事,身躯已残,青史,不可废!

《太史公书》,万世不朽!

看到此处,再次泪目!

戏剧再度展演《五帝本纪》:炎帝部落袭击黄帝反被包围,悉数被擒获。黄帝不愿杀戮,说:要感念炎帝的恩德,不能轻易杀他的族人。

炎帝部族大王出现,要以自己交换族人。黄帝下令放人,说道:炎黄两族本就是一家人,本应同心同德。我族善战,你族善耕。只要两族一统,便可安定天下,百姓就能免于战乱。

炎族大王深受感动,欣然应允。炎帝部族与黄帝部族同归一体,两双大手紧握一起。炎黄联盟!共为天下安定!

《史记》之开篇,记载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的生平。四千多年前,炎黄合体,诸侯宾从,开创了民族融合,安定一统的上古治世。此后,全世界华人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炎黄子孙”,千年不改,万年不变!

《太史公书》书成,司马迁卸下心头重负。

汉武帝称:“《太史公书》是部巨著,只有我大汉太史才能写得出!”

百般苦难,一朝辉煌!司马迁两行热泪顺颊而下。我的泪水又一次随之而下!

司马迁道:我还有一念挂牵,《太史公书》后世流传如何?

小撒说:晚生带您去看一看。

司马迁外孙杨恽把《太史公书》公之于世,这样我们在几千年后才能读到这部书。

东汉史学家班彪钻研并续写了《太史公书》。班固受父亲影响,修撰了《汉书》。《太史公书》、《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这四部史书并称为“前四史”。中华历史,赓续延绵!

唐朝宰相魏征领衔撰写了《隋书》。从那时起,设立了编写纪传体史书的国家制度。《史记》成为了正史。家国青史,国家主修!

“二十四史”,流传有序。《史记》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后世历代正史全都传承了司马迁开创的纪传体。天地永恒,青史永新!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读历史者不可不读《史记》。《史记》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先生好像就是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曹磊所饰演的那一位,形象、声音都酷似。)

当今国家非常重视历史。学生入学,历史是必修课。而且《史记》是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司马迁先生带着满意的心情,(穿越)走向他的书斋。

小撒发自肺腑地喊道:“先生!感谢先生!书写青史,写得精彩!请受炎黄子孙一拜!”深施一礼!跨越两千多年的揖拜!我的泪水又崩了!

大幕缓缓合上。

康震老师噙着眼泪说:“虽然王学圻老师扮演的司马迁以不可能的方式走到了当代,但是我觉得我们当代应该给太史公这样一个走入我们历史的机会。让他看一看,他花费了毕生心血的那些人物,成为了我们心目当中的英雄,成为了孩子们从小就在阅读的人物。他们一直都活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并且因为这些人物,我们活得更精彩,更提气,更有壮志。我觉得这是对于司马迁特别好的一个报答,就是我们没有愧对他的这一番苦心,和当年的这个孤独的、沉重的,甚至是屈辱的那一段岁月的熬过。”诚哉斯言!听着他的话,我的鼻子也直发酸。

感谢司马迁!给我们留下这样一部信史,创造了纪传体这样一种写法。他不仅写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还写刺客、游侠、货殖、贩夫走卒。历史就是人民创造的,只有以人民为视角,把人民作为核心,才能够写出这样精彩的青史,也才能创造出更加精彩的青史!

司马迁把大一统历史观与家国情怀这两种特殊的民族感情,处理得非常得当。现在,《史记》已经走入了千家万户,把家国情怀深深注入了每一个中华民族后世子孙的血液里。

重视记录和传承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我们为什么要写史?因为我们要述往事,以观成败,鉴得失,明是非。我们为什么要读史?因为我们要在血脉和文脉传承中找到个人、民族的根与魂。

这就是我们永远都要读《史记》的原因!

怯怯地说一句,这一集里有没有那么一丁点儿我个人感觉不是很满意的地方?

我有点儿不太喜欢少数几个人的发型设计。

这得用了多少定型发胶,把额上两坨头发弄成像鹅冠般高高隆起。那是大汉朝的时髦头型吗?

李陵的头盔甚至都要为那驼峰发型腾地儿!这不影响作战防护吗?

麻子照镜——仅供个人观点。

记忆知识点儿:

一、《史记》第一篇为《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黄帝集崇德尚武、勤政爱民于一身,统一上古中原诸部落,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司马迁为后世描摹和树立了华夏民族的道德楷模、人格典范。

《史记》把中华民族的源头追溯到黄帝。黄帝统一诸侯,立家建国,“家国一体”的产生是黄帝的功绩。这就是司马迁以大一统历史观,站在中华文明历史的坐标系上给出的一个起点。这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一个大家庭就这样构建出来了。

二、《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司马迁笔下的秦始皇,功过分明。皇帝始于嬴政,大一统利益民生。秦始皇的一系列改革,也奠定了中国长期统一的基础。但秦朝实施暴政,二世而亡。

三、《陈涉世家》:“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为平民义举立传,把人民当作英雄,敢于用《世家》记述陈胜、吴广的壮举,这是司马迁的史学创造。天下亡秦之端始于陈胜发难。记述人民英雄始于司马迁《史记》。

四、《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蔺相如以国家大义为先,触动了廉颇。司马迁用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感动了我们。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成为千古佳话,也成为中国美德。

五、《大宛列传》:“大宛之迹,见自张骞。张骞,汉中人。”张骞凿空,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横贯东西、联通中外的“丝绸之路”。“凿空”是司马迁为张骞独创的词语。两千多年前,我国就已经开始了官方的中外交流之路,与世界联通。

六、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代是一个多民族的大一统王朝,基本上实现了思想、政治、文化的统一。司马迁是站在多民族融合的大一统时代,叙写了多元、包容的文化和历史。

七、《史记》首创了民族史传,有《匈奴列传》、《东越列传》、《南越列传》等等,司马迁写出了一部多民族走向融合和历史,这种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修史观念,其内核就是多元包容的大一统思想。

“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史记·殷本纪》

“从善如流,施惠不倦。”——《史记·楚世家》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史记·孔子世家》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史记·管晏列传》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史记·商君列传》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史记·游侠列传》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点击文章标题下方的蓝色小字可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chuenran.com/lyyj/111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