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正规皮肤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802/4439528.html
高强,山东泰安人,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学博士,现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一项,出版专著一部,在《历史教学》《齐鲁学刊》《五台山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自元至清,佛教临济宗在泰山及其周边地区较为兴盛,其中,元代岱阴柳埠之神通寺和岱阳竹林寺是域内颇有名气的临济丛林;明代,灵岩寺成为临济宗传播的重地;清代临济宗在泰山及周边的传播则主要以灵岩寺、普照寺及岱阴谷山寺等寺院为主,释元玉所开创的石堂一系法脉兴盛。元代临济宗在泰山的传播宋金时期,灵岩寺为山东地区临济宗传承发展最为久远的丛林,但入元后,灵岩寺的宗派由临济转为曹洞,山东地区最为兴盛的临济丛林当为岱阴柳埠之神通寺。神通寺是由东晋十六国时期高僧竺僧朗所创建的齐鲁第一古刹,隋唐时期极为兴盛,宋金时期沉寂,金末受蒙金战争的影响已残破不堪,僧人道兴为蒙元时期该寺重开山第一代祖。道兴为临沂县人,俗姓马,在战火兵燹之后住持神通寺,圆寂于蒙古乃马真后称制二年(年)。道兴之徒为善字辈,善清、善敬、善福相继住持,善清之徒德云自至元二年(年)起住持于神通寺,不仅大兴土木将寺院修葺一新,还在周围置地二百余亩,为寺院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元贞三年(年)德云被元政府授予诸路释教都总统之职和通理妙明禅师之称号,大德七年(年)示寂。德云之后德宝、德晖与德敬相继住持神通寺,据至治二年(年)德敬为其法祖道兴所立的《敕赐神通寺祖师兴公菩萨道德碑》载,此时的神通寺已至全胜时期,不仅有五代弟子共二百余人,还包括28处法属下院,这些寺院有:咸山卧佛寺、下港祥口院、西关寿圣院、奉恩院、花严院、仲宫镇洪福院、真如院、三泉庵、采石大圣院、堂头胜泉院、东水峪瑞祥院、伦镇普照禅院、广圣院、临邑觉禅院、田家口广教院、邹县曼山兴福院、滕州白了兴国寺、孟子亚圣院、北聂宝塔院、级索清凉院、闫村永庆院、白村大乘院、霸州观音院、西水峪瑞云院、西关弥陀院、西关弥陀庵、在城消灾院、尖冢释迦院。可以看到,当时神通寺不仅在济南附近如仲宫镇、章丘等地有下院,而且还远及鲁南的邹县、滕州等地,甚至在今河北省的霸州也有其下院,这是神通寺实力和影响的证明。通过这些下院,临济宗的法脉也在广大的区域内扩散传承开来。另据民国《重修泰安县志》,泰山竹林寺蒙元时期有僧人法海住持其间,海公曾参礼临济高僧海云印简,海云称其为“明慧大师”,其在竹林寺期间,广弘佛法,缁素云集,使得该寺出现了颇为兴盛的局面,并为终元之世的持续兴旺奠定了基础,其师承也应是临济一脉。神通寺遗址明代临济宗在泰山的传播明朝初年,历经元明之际战火的破坏,先前比较繁荣的寺院都衰败不堪,神通寺彻底荒废,直到成化七年(年)才由僧人依就藩济南的德王府官员胡琏为檀越,重开神通寺,明代有爽公、成公、可公、满公、积公、松公、福胜宝山、达公等住持。灵岩寺也遭受兵燹残破,永乐三年(年)普照禅师住持于此,“日夜拮据,不惮勤苦,整理残刹,恢复山林”。正统时期至珍禅师住持灵岩寺,由于其任事练达,成果颇多,朝廷对其赐紫,并颁赐内廷大藏经典,授予其戒坛宗师的名号,成化年间任其僧录司右觉义之职。灵岩寺的宗派,入明后已经由曹洞改为临济。明代中期佛法衰微,后期以“明末四大高僧”为代表的高僧大德挺身而出,积极振救佛教,“四大高僧”之中的紫柏真可与泰山结下了不解之缘。真可,号达观,晚号紫柏,曾遍参本智明觉、遍融真圆、笑岩德宝等尊宿,没有专一师承,明觉、真圆和德宝皆为临济宗传人。真可曾于万历十六年(年)在灵岩寺说法,其时灵岩寺荒凉破败,年久失修,真可的友人、山东东昌府人傅光宅与真可协商修葺灵岩寺千佛殿,并劝说当时济南的藩王德定王朱翊馆出资助工。真可主张佛教内部禅、教合一,会通性相,于禅宗、天台、华严、唯识等皆有深厚造诣,同时推崇佛道儒三教同源、三教调和,憨山德清在为其所作墓塔铭中称赞真可道“予以师之见地,诚可远追临济,上接大慧(宋临济高僧大慧宗杲)”,赞赏真可对临济宗风的阐扬。紫柏真可仅在灵岩寺短期驻足,并未有传学之举。清代临济宗在泰山的传播入清之后古刹灵岩寺仍属临济宗派,清代灵岩寺僧人较知名者有净意,其于康熙五十三年(年)主持重修灵岩寺千佛殿壁。清代前期泰山及周边最为兴盛的佛教门派当属木陈道忞——天岸本升——祖珍一系天童法脉,木陈道忞是明末临济宗大德密云圆悟的法子,道忞于顺治十二年(年)受邀来山东青州住持名刹大觉寺(亦名法庆寺),不久南返,留其徒本升住持。顺治十六年(年)道忞北上京师为顺治帝说法,天岸偕行,受到顺治帝恩遇。顺治曾对道忞说“愿老和尚勿以天子视朕,当如门弟子旅庵相待可也”,并下旨令天岸升住持青州法庆寺。本升的法子元玉、元中、元瑛,元中的法子奚林、成楚等皆为清顺治康熙时期名动齐鲁的著名僧人。元玉字祖珍,自号古翁,亦号死庵,又被称为石堂老人,嗣法天岸本升禅师,在邹平县白云禅寺住持数年,后受请住持泰山普照寺,于康熙三十四年(年)圆寂。元玉到普照寺后,不仅传承临济宗风,住持院事,开堂授徒,还在普照寺东凌汉峰构筑石堂一座,时常与泰安士大夫张坦、赵瑗、江天屿、范惟纯以及孔贞瑄和其两徒弟象乾、岳止在一起结伴游兴,唱和酬答,评诗论文,号为“石堂八散人”,为泰山文化史上的一段风流佳话。元玉不仅是一位禅僧,也是一位多产的诗僧,后人将其语录和诗文著作整理成册,共得《石堂全集》十卷、《石堂近稿》一卷、《金台随笔》一卷及《菊花百咏》诗一集。其诗文,不论是写景、记事、志游,抑或唱和酬答,读来均清新自然,毫无粉饰浮丽之态,禅意交融,清新隽永,令人悦目而赏心。时人孔贞瑄称赞“诵其文终卷无烟火食一语,真所谓石肝霞肠,玉骨雪髓,耳纳松风,目饱月华,餐流霓,饮朝露,眠积云,驾轻雾翱翔”,视为云霞仙乡之语,清初一代诗坛盟主王士祯也说其诗“如获异嗜,如啖瑶柱”,可谓是很高的评价。此外,元玉与当时山左地区诸多官员士绅皆有密切往来,著名的如曲阜孔贞瑄、孔尚任,淄川唐梦赉、高珩等。元玉寂后,普照寺历经多次修葺,一直传法不断,嗣后弟子皆是元玉法系,据该寺道光年间所立《香火田记碑》,落款处为“石堂嫡派六世监院僧明璿字祥如,徒毓梅、毓栋、毓荣,孙杲月、杲昌、杲春同立”,可知在道光时期元玉法嗣已经传承八代。元中字灵辔,自康熙十三年(年)起住持青州法庆寺,机锋峻烈,名动诸方,三十年(年)圆寂。元瑛,又名中牧和尚,在武定州(今滨州惠民县)肇造三觉禅院,亦为一方名僧。元中的法子中奚林(法名成榑)、成楚(号荆庵)为声名最著者,二人皆在青州法庆寺依灵辔学法,后游方各处,奚林曾在灵岩寺住锡;成楚先后住锡于长清荣寿寺和灵岩寺,后住持于青州法庆寺。在清代,祖珍禅师的石堂法脉除在普照寺灯脉不绝外,亦在泰山及周边地区其它寺院传播。如岱阴之谷山寺,据光绪十二年(年)所立《华峰上人重修谷山寺记碑》所载,祖珍的法裔——华峰上人毓梅曾前后数十年四次募资修葺谷山寺,其本人和同辈师兄弟毓庆、毓栋、毓承等担任该寺监院,并有徒弟、徒孙、曾孙、玄孙等四辈法嗣。再如距离更远处之长清衔草寺,位于今长清崮山镇东南关王庄村南山谷中,据史载,该寺由南北朝时印度高僧求那跋摩所建,元代至元十三年(年)曾重修,明末废弃,清代建立后近二百年依然荒废如故。嘉庆二十二年(年)泰山普照寺僧祖心之徒莲光禅师住持于寺中,“振作一新,修禅堂客舍,辟田数十亩,栽树数百株,渐次修理,已蔚然可观”,只有大殿未修。之后莲光的法孙毓梁监理京城法源寺下院观音寺,其不忘故寺,捐金数百重修衔草寺大殿,于道光十八年(年)竣工。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