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于和真宗为伍泰山再无封禅,面子并非第一

泰山封禅,一直在中国古代占据着极高的地位。自秦始皇开始,前往泰山举办盛大的仪式,彰显天子之威的做法便成为古代皇帝的传统。从汉武帝开始,历朝历代的君王如若做出突出的功绩,都会用泰山封禅的做法彰显自己的功绩。不过当宋真宗顶着澶渊之盟的骂名前往泰山之后,封禅一事便至此不再被各代皇帝所推崇。有人认为其中的缘由,是因为后世的皇帝都不愿意和宋真宗为伍,但事实真就如此吗?宋真宗北讨契丹之后,登泰山封禅天子之威的背后,法理和正统封禅的原本意思,除去皇帝彰显自己的威严之外,还有一层意思是求表现出自己治理的国家处在太平盛世的年代。只有一个朝代最鼎盛的时期,才有机会进行这个盛大的仪式。《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封禅仪式的好处,能够极大程度提振本朝的影响力、突出君权神授的合理性,以求让自家的王朝留名青史。法理和正统,是各朝皇帝都非常在乎的一点。封禅无疑是最好的形式,但是其中的限制条件也颇为考究。《史记》当中记载封禅天人合一的地点西汉史学家太史公司马迁便在《史记》专设《封禅书》,给予后世皇帝一个明确的标准,必须要有祥瑞的迹象和太平盛世的口碑,皇帝前往泰山封禅才值得被史学家所铭记。功绩,是史学家定义封禅仪式的正统性第一要素。从始皇帝到宋朝,中间被史学家认可的封禅只有六位皇帝位居榜单。汉武帝、光武帝、唐高宗、武则天、唐明皇,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所处的时代都是中国绝无仅有的盛世。宋真宗勤政但军事能力异常薄弱搅局者真宗,废弃的仪式真宗是最后一位封禅的皇帝,至此之后中国历朝皇帝都拒绝以封禅彰显自己的正统性。同时被摒弃的旧时代产物,还有颠沛流离的传国玉玺、繁琐的五德始终说。如若说封禅是因为真宗废弃,那玉玺不再被人重视,就有些让人难以理解。被乾隆皇帝蔑称君人者在德不在宝的玉玺,反映出封建皇族的传统价值观变化。汉唐注重传承和法理,认为天的权威是可以被继承和选中的。这是一种荒诞的封建旧思想,在历朝历代的纷争过后,所有人都意识到这种神秘说法的错误。上天从不会指定继承者,权力和盛世都需要皇帝自己开拓。君权神授的思想在宋朝之后,被女真、蒙古铁骑频繁打脸。天子也会成为阶下囚,贫寒之人也有能够争夺天下的权力,实力才是评判帝王的唯一标准。君权神授的观点总结至此乾隆皇帝才会说出如此狂妄之话,因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神秘主义思想,老百姓并不买账。与其故弄玄虚,不如施政为民赢得较好。封禅仪式的中止,实际上是中原王朝的思想进一步提升。统治阶级不再被旧的伦理道德所框住,以更为实际的评判标准决定自己的功绩。至于不屑于真宗为伍的说法,实际上只是空穴来风的无端猜测。君权神授的思想衰落,才是背后的关键所在。参考文献:《御制文初集》、《正统论》、《史记》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系闲话之再现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侵权必究!欢迎评论分享转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chuenran.com/lyyj/148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