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聊聊“垂涎欲滴”,出自唐·柳宗元《招海贾文》,顾名思义,这个成语形容馋得连口水都要滴下来的样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承它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昆曲京剧。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从这个角度来说,美食,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文明的伟大书写者。
早餐、午餐、晚餐,一年四季,无食不欢,民以食为天。从商业中心到街角旮旯,从繁华大街到小巷胡同,从晨光熹微到灯火辉煌,人们不是行走在觅食的路上,就是在享受饕餮盛宴的餐桌上。
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天的来处。
所有的乡愁都是因为馋
每个人对故乡的情感里一定都有对特产美食的怀恋。有时移居千里之外,吃遍全球珍肴,依然会对记忆里的一种味道心心念念。
小笼包就是上海人:实惠,实在,褶皱虽不好看,可藏起来的,都是难得的本真。
年有点不同寻常。尼克松访华,又遭遇水门事件。中日两国的邦交终于回到正轨。慕尼黑奥运会上,11名以色列运动员惨遭杀害。
置身风云际会的大时代,知名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做了一件“小事”。他的团队在当年抵沪,打算拍一部名为《中国》的纪录片。按说,这是中意建交后最合适的应制文章。可狡黠而执拗的安东尼奥尼大师,坚决秉持纪实的初衷,时常跳出中方人员安排的行程,随意拍摄,生生把中意人民的深情厚谊,捯饬成了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的禁片。
纪录片《中国》场景
两年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了“批判安东尼奥尼的反华影片《中国》文辑”,书名掷地有声:《中国人民不可侮》。
30多年过去,意识形态的荷尔蒙散落风中,重看《中国》,倒是能找到不少今昔的对比和印证。其中一幅画面,是在上海城隍庙。茶楼围坐,八仙桌、小方凳,背后的墙上挂着毛泽东画像,耳边是样板戏音乐。“怀念和欢乐交织在一起,既怀想过去,又忠于现在。”安东尼奥尼这样理解。
民国时期城隍庙
大师估计是走得急,错过了上海人的早饭点,才会在品茗言欢的图景里,解读出丰富的政治意味。
上海是真正的市民社会,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一日之计也不可丝毫怠慢,对早饭历来讲究。在“四大金刚”的盛名之下,我倒觉得,小笼包更像是上海人的精神图腾。
我的童年在工人新村。走出街口,远远就望见点心摊前升腾的蒸汽。一摞摞竹篾编制的笼屉堆叠在一起,每下一单,便撤空几笼,换上刚包好的生小笼。未熟的小笼是白色的,鼓鼓一坨,蒸透之后,变换了晶莹的神采,袅袅的热气里氤氲着肉汁的醇香。
轻轻拿筷子点一下表面的褶皱,夹起,轻咬一口,就着烫喝下汤汁,再吃肉馅。醋是小笼的伴侣,缺少这一抹酸,味蕾会不够兴奋。懂行的老板,还会在醋里佐上现切的嫩姜丝,借辛吊鲜。
这些微妙的心得,竟日在城隍庙南翔小笼馆前排队的普通游客最憧憬,想要记录中国的安东尼奥尼却难以体会。
溯源小笼包,最出名是在嘉定南翔。相传同治年间,南翔镇的包子店老板为提高效率,争抢生意,竞相将包子的皮变薄、馅做多,最终的成品就是小笼包。可见,百年之前,上海人的祖先就已在讲求“实惠”、“格算”。
南翔街景
而今,看着满街的蟹粉小笼、虾肉小笼、三鲜小笼,乃至丝瓜小笼、芦荟小笼,都会感叹人心浮动,创新流于形式。
小笼之意,无非以薄皮裹厚馅,喝汤汁,吃鲜美,太多配料反失了本味。每一个小笼包繁复的褶皱里,收纳的都是最质朴的情怀:只吃猪肉和面粉,薄皮不粘牙,肉汁不腥膻,醋里轻轻一点,就是实实在在的惬意。
动画片《中华小当家》里,主人公小当家做出了“包下一整头猪”的宇宙大烧麦。上海人没有这么粗放豪奢,愈狭窄的空间里,愈要做迷人的舞蹈。
木心有篇《上海赋》,里边讥刺“上海人在‘格算、不格算’中耗尽毕生聪明才智。”
小笼包是由“格算”而来的。可因其美味,上海人对它的爱,又超越了“不格算”的计较。有时候想想,小笼包就是上海人:实惠,实在,褶皱虽不好看,可藏起来的,都是难得的本真。
本文转载自:寻找田野(搜寻特色食物,让你的味蕾不再冒险)
我花了个小时选歌,希望你可以用一秒打开它。
烧肉粽如果你想吃不需要等到端午节
烧肉粽你要酸的甜的苦的辣的随时给你
聊聊最让你欲罢不能的那道美食吧
拙鱼整编:芥末
音频支持:黑洞音乐
设计支持:EliyarART|
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