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知识汇总沪教版

第一单元——第四单元

一、需要默写的古诗:(8首)

《望驿台》、《秋思》、《宿新市徐公店》、《村晚》、《暮江吟》、《夜泉》、《迢迢牵牛星》、《嫦娥》

二、第三单元诗词:(古诗三首,十六字令三首,山川之美共5篇)

《望岳》、《观沧海》、《饮湖上初晴后雨》《十六字令三首》、《山川之美》

三、诗词理解:

(一)《观沧海》

1、《观沧海》的作者是三国时期,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

2、解释加点字:

(1)东临碣石:临:登上,碣石:山名

(2)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

(3)山岛竦峙:竦峙:高高耸立,竦:通“耸”,高,峙:挺立

(4)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5)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星汉:银河,若:像。

(6)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幸:庆幸,咏:歌咏,志:理想,咏志:表达心志

3、《观沧海》这首古诗的中心:

全诗气势雄浑,苍凉悲壮,融入了诗人得胜归来的壮志豪情。

4、《观沧海》这首诗通过描写大海壮丽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对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二)《望岳》

1、《望岳》的作者是唐朝的诗人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世又称杜少陵,杜工部。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李商隐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2、解释加点字: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岱宗:对泰山的尊称,夫如何:怎么样,齐鲁: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代称山东地区。未了:不尽。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造化:大自然,钟:聚集,阴阳:阴指山之北,阳指山之南。

(3)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荡胸:使心胸激荡,决:裂开,眦:眼眶。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决眦入归鸟”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应当、定要,凌:登上。

小:形容词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3、《望岳》这首古诗的中心:

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的朝气。

﹡4、三山五岳分别指中国内的名山。东岳泰山巍峨陡峻,气势磅礴,被尊为五岳之首,号称“天下第一山”,被视为崇高、神圣的象征,故有“五岳独尊”之说。一般认为三山指: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

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五岳特点:雄险秀幽峻

(三)《饮湖上初晴后雨》

1、《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宋朝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2、解释加点字:

(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方好:正显得美,空蒙:细雨迷茫的样子。

(2)欲把西湖比西子。西子西施。

3、《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中心: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4、唐宋八大家包括:

唐朝:韩愈,柳宗元。

宋朝: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四、课内文言文:

(一)《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世说新语》,作者是南朝宋的刘义庆。

2、解释加点字:

(1)期:约定(2)舍去:不再等候而离开(3)舍:抛弃(4)去:离开

(5)乃至:才到(6)委:抛弃(7)引:拉(表示友好的动作)

(8)顾:回头看

3、陈太丘之友的性格特点:急躁,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元方的性格特点:聪慧,有胆识,正直。

4、这则故事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和友谊。

(二)《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相传是战国时列御寇所撰。

2、解释加点字:(红字重点掌握)

(1)东游:向东游历(2)见:看见(3)辩斗:辩论,争论

(4)其:代词,两小儿(5)故:原因(6)以:认为

(7)始:刚刚(8)去:距离(9)日中:正午(10)初:刚刚(11)及:到,至(12)则:就(13)为:是

(14)盖:车篷,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15)盘盂(yú):古代盛放食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16)沧沧凉凉:清凉,略带寒意。沧沧:寒冷的意思。

(17)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汤,热水。

(18)决:决断,判定,判断。

(19)笑:嘲笑,讥讽。

在这里不是嘲笑,在这里突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20)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孰,谁。为,同“谓”,说,认为。汝,你。知,同“智”,智慧。

3、孔子的品质特点: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4、《两小儿辩日》告诉我们: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宇宙无限,知识无限,学无止境。

第五单元——第八单元

现代文梳理

《藏羚羊跪拜》

1、联系全文,谈谈你对“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鼠,都是通人性的。”的理解。(2分)

答:(2分)万物都渴望生命,万物都有情爱,人要善待万物。(语意相近即可)2、文中说“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请简要概括体现老猎人的“慈善”的细节。(3分)

答:(3分,每答出一个细节得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①他猎杀所得的钱更多的用来救济路遇的朝圣者。并含泪祝愿他们平安无事。

②见到藏羚羊下跪并流下两行长泪,他“心头一软,扣扳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

③射杀的当日,他没有象往日那样当即开宰、扒皮;夜里难以入眠,双手一直颤抖着;次日,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开膛扒皮”,他的手仍在颤抖。

④腹膛打开后,他吃惊地叫出了声,手中的屠刀光当一声掉在地上。

⑤安葬藏羚羊同时埋掉叉子枪,从此不再打猎。

3、文题“藏羚羊跪拜”将藏羚羊人格化,突出了文章的主题。(2分)

答(2分)对生命的呼唤,对人性的呼唤,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呼唤。(答出两个方面,语意相近即可得分)

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本文写作技巧方面的主要特点。(3分)

答:1、本文运用了转折之法将故事讲得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让人欲罢不能。2、灵活多变的叙述。3、叙议结合的语言,关键时刻亮出几句最精彩的叙事或者议论性的语言。4、多次运用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和场景描写,上下照应,点明中心,升华主旨。

5、保护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共同的呼声。请你拟一条公益广告词,宣传这一主张。(2分)

答:1.请不要让动物的今天,变成人类的明天。

2.保护动物,就是自身保卫。

3.人类无言的朋友,人类贴心的伙伴,动物是我们的知己。

《忆读书》

(一)作家作品介绍:

冰心(-)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五四”运动时,在革命浪潮的激荡下,开始创作反映社会、家庭、妇女的“问题小说”,《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是她最早的一批作品。冰心在年出版了《繁星》、《春水》两个诗集,后赴美留学,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结集为《寄小读者》。”冰心有许多散文作品,如《樱花赞》、《小橘灯》等,还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如泰戈尔的《园丁集》、《泰戈尔剧作集》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冰心奶奶读书的体会是什么?(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怎样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结合自己读书的体会和课文的述说来思考

3、在冰心看来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用文中原句答)

(三)分析新课:

1、本文的主要内容。(结尾一句)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2、“读书好”就是读书有好处、有益处

“多读书”就是读书的数量要多

“读好书”就是内容上要好,比如读一些名著。

“读书好”这是全文的重点。从书中看:

①作者认为“读书好”是书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美的享受。如文中第三自然段所举的例子。

②能扩大知识面。如读《三国演义》,了解到三国时代的天下大事;读外国小说,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这也是说“读书好”。   

③“读书好”还表现在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作者说:“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④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第六自然段写对她的作文帮助很多。

“多读书”是指作者从七岁开始读,到晚年仍在“读万卷书”,而且所读的书古今中外俱全。   

“读好书”,作者是说她会挑选、会比较。第12段中从“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一直到段末都是说“读好书”。

拓展:冰心一生与书相伴,有此心得指导我们读书,结合“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谈谈你对读书的体会。   

(四)读书名言

1、一个人不读书,对于事理就不明白。——王修文

2、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

3、把一页书好好地消化,胜过匆忙地阅读一本书。——麦考莱

4、不怕读书难,就怕心不定。——谚语

5、常说嘴里顺,常写手不笨。——谚语

6、钉子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钻。——雷锋

7、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8、读书不离口,写字不离手。——谚语

9、无论是外界环境的贫瘠,还是优越。都需要来自我们自身的一种力量,才能获得成功。——王修文

10、读书而不理解,等于不读。——夸美纽斯

文言文梳理及练习

《为学》

一、积累整合

1、填空

《为学》作者(彭端淑),“为学”即做学问的意思,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蜀之鄙有二僧(    )一瓶一钵(    )贫者语于富者曰(      )

3、一词多义

之:(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代词,相当于“它”指代事情

(2)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

(3)蜀之鄙有二僧结构助词,的

(4)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顾:(1)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还,反而

(2)三顾茅庐拜访

(3)左顾右盼看

足:(1)一瓶一钵足矣足够

(2)画蛇添足脚

(3)不足挂齿值得

去:(1)西蜀之去南海动词,距离

(2)去留两边表动作的趋势

(3)大势已去离开

4、语气助词

(1)乎,表疑问语气

(2)矣,表肯定语气

(3)也,表感叹语气

(4)焉,表感叹语气

(5)哉,表反问语气

二、思考与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2、蜀鄙二僧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用原文回答)

第一自然段

3、有人说,我学习不好是因为我脑瓜不好使,不够聪明,读了本文你认为如何呢?

人贵立志,事在人为。只要自己树立志向,并朝着目标坚持不懈地奋勇前进,一些看似不可能实现的“难事”也是有可能实现的。

4、你还能再举一例子帮助作者证明他的观点吗?

水滴石穿,卧薪尝胆,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三、课内练习

1、从文中“不知几千里也”这句可以看出去南海是相当困难的,富者想“买舟而下”,结果未能实现;贫者只依靠“一瓶一钵”,就实现了自己的宏愿。

2、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教育“子侄”,从“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这句话可以看出他希望子侄立定志向,刻苦学习。

3、本段通过贫富二僧往南海的故事,说明了贵在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告诉我们立志在学习中得重要作用。

4、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出论点

5、对比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请你从蜀鄙之僧去南海部分内容为例,说说本文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贫和尚认为去南海一瓶一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认为雇船去南海;第二年贫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富和尚还没有行动。

6、文中有两个“子何恃而往”在语气上有何不同?

第一次探询。第二次轻视。

7、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A.孔子,名丘,字仲屁,战国时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 )

A(×)孔子为春秋时鲁国人。

B.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是占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是其重要著作。( × )

B(×)韩非为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C.彭端淑,清代四川人,著有《白鹤堂文集》。( √ )

D.薄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清代人,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E.《归园田居》、《过故人庄》、《钱塘湖春行》、《书湖阴先生壁》、《游山西村》的作者分别为陶渊明、孟浩然、杜甫、王安石、辛弃疾。( × )

E(×)《钱塘湖春行》、《游山西村》的作者分别为白居易、陆游。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文学常识填空。

《孙权劝学》一文作者是,是时代的政治家、史学家。他主持编攥的,是我国最大的一部史书。

2、找出《孙权劝学》一文中的成语并解释。(写一个)

3、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1)卿今当涂掌事()(2)但当涉猎()

(3)蒙辞以军中多务()(4)及鲁肃过寻阳()

4、根据语段内容回答。

(1)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2)“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5、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6、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请结合《伤仲永》一文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孙权劝学》答案

1、司马光北宋《资治通鉴》2、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3、(1)当道、当权(2)粗略的阅读(3)推托(4)到

4、(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5、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②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6、只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就会寻找一切机会去学习,最终有所成就。再聪明的人,如果放弃学习,终将一事无成。

《受宠的象》和《蚊子和狮子》

1.体味下面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看看写出了不同动物的什么心理?

(1)“它的尾巴轻轻地摇动着哩”通过动作写出了狐狸的得意之色

(2)熊插嘴道,“如果它是仗着它的脚掌……”

(3)它怎样赢得了他们的心,飞腾黄达起来的?难道这儿就没能告诉你们吗?

2.“它怎样赢得了他们的心,飞黄腾达起来的?”句中的“飞黄腾达”能否换成“一帆风顺”?为什么?

答:不能“飞黄腾达”更能显出动物们的忌妒心

3.文末作者说“我们时常用了各种方式称赞着别人,——其实是在称赞着自己”,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答:提示:这句话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了寓意其实我们反省自己以往种种的做法,是否总是用个人标准去评价别人、去苛求别人?是否以自己的长处去度量别人的短处?是否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是否具有宽容博大的胸怀。

4.这则寓言的标题是《蚊子和狮子》,选自《伊索寓言》一书,相传为古希腊寓言作家伊索所作。

5.加点的“这样”一词指代的是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这么”指代的是用爪子抓,用牙齿咬。

6.蚊子对狮子说这样长的一番话,是因为(D)。

A.蚊子说话太罗嗦。

B.意思复杂,没有这多话说不清楚。

C.为了激怒狮子。

D.为了刺激狮子,炫耀自己。

7.文中两次写“蚊子吹着喇叭”,对其正确的理解是(B)。

A.两次描写作用都是一样的,表现了蚊子敢于向狮子进攻的无畏气慨。

B.两次描写作用是不一样的,第一次表现蚊子的无畏、果敢;第二次表现蚊子的洋洋自得,不可一世。两相对比,巧妙地点出了蚊子先胜后败的原因。

C.两次描写作用都是一样的,表现了蚊子骄傲自大、洋洋自得的心态。

8.文中“叹息”一词写出了蚊子(B)。

A.自负而又自卑的心理。

B.懊悔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C.懊悔而又不服气的心理。

D.愤怒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9.用一则成语来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恰当的一个是(A)。

A.骄兵必败B.夸夸其谈C.自食其果D.纸上谈兵

点击“阅读原文”六年级教材电子书手机在线观看









































治疗白癜风小偏方
北京哪治疗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chuenran.com/lyyj/46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