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上白癜风怎么治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21608.html医院订阅哦!
摘要
禹王宫和天上宫建筑在平面布局上呈轴对称分布,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戏楼、正殿和后殿,东西两侧为看楼和厢房,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观演场所。在纵向布局上,山门低于戏楼,戏楼低于石坝,石坝低于前殿,看楼与戏楼台面处同一平面。这种层层叠进的建筑结构,既受地理条件的影响,也是出于方便观剧的考虑。戏楼的演出以“庙会戏”为主,庙会以“东皇会”最为隆重,其演出内容丰富,不仅有传统戏曲表演,还有“高装”巡演活动。
关键词:剧场建筑;戏曲表演;会馆剧场;古戏楼;演剧活动;李庄镇
李庄镇位于宜宾市长江下游南岸,“李庄”之名起于何时已不可考。明代李庄设镇,属南溪县,清代因之。年行政区划调整,李庄镇被划为宜宾市翠屏区辖区,今属翠屏区。该镇上扼金沙江、岷江,下控僰溪,有“万里长江第一镇”之誉。镇区所在地江流较缓,有天然码头,为川南通往滇、黔的古驿道。抗战时期,当时的国立同济大学、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营造学社等知名学府和科研机构先后由京沪等地迁往李庄。李庄镇有“九宫十八庙”等诸多公共建筑,能够接纳和安置数量众多的研究人员,在动乱的岁月为他们提供了较为安全的研究环境。因此,李庄镇及其宫观庙宇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有着特别的意义。但由于保护不善,这些宫观庙宇多被损毁,现保存完整的仅有禹王宫和天上宫这两座会馆建筑。
一、建筑形制
会馆最早产生于京城,为在京应试的同乡举人寄宿之地。随着大规模的移民、行商和士子游宦的产生,会馆逐渐融合了地缘、血缘和业缘关系,成为一种民间的自我管理组织,起到对地域性社会流动人口进行整合的作用。明末清初,张献忠等率领的起义军与明军在四川作战,导致四川地区人口锐减。清人欧阳直在《蜀乱》中说:“九府一百二十州县,唯遵义、黎州、武隆等地,免于屠戮,上南一带稍有孑遗,余则连城带邑屠尽杀绝,并无人种。……未经大剿地方或有险远山寨,间有逃出三、五残黎。”在此背景下,为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清政府采取一系列优待措施,将临省移民迁入四川,充实当地人口。移民在迁入四川地区后,为联络乡谊,更多地参与地方社会管理,以“乡神”为纽带,捐资修建会馆,并在会馆中修建戏楼、看楼等建筑,用作演剧观戏,是为“会馆剧场”。
禹王宫原为湖广籍人士修建的湖广会馆,供奉大禹,抗日战争时期曾为同济大学校本部驻地,年更名为“慧光寺”。禹王宫始建年代不详。根据《民国南溪县志》载“禹王宫,清道光十一年重建”,我们可知其重建于清道光十一年()。禹王宫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平方米,由一主一次两个四合院构成。主院南北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戏楼、前殿和正殿,东西两侧为看楼和暖心阁,呈二进四合院布局。主院西侧配有一次院,次院由戏台和正殿组成。主次两院之间有一巷道,侧门相通,连为一体。
▲图1禹王宫主院戏楼
禹王宫山门为四柱三间三楼式木牌楼,明间柱上有石刻楹联“峰排桂岭秀毓仙源,江导岷山派通楚泽”,龙门枋挂横匾“功奠山河”,牌楼饰如意斗拱,上挂“慧光寺”竖匾。戏楼(图1)背靠山门,脊檩下皮墨书“大清道光十一年辛卯”题记,说明该戏楼与禹王宫其他建筑一样,建于清道光十一年()。戏楼坐南朝北,过路台,三面观。歇山顶,抬梁式结构,五架梁。戏楼面阔7.80米,通进深7.52米,其中前台进深5.41米,下层通道高2.67米,角柱为圆木柱通柱造,高6.50米。台中原有三星壁分割前后台,现已不存。戏楼两侧为扮戏房,穿斗式结构,面阔两间8.87米,进深3.80米,前出廊,深1.27米,廊柱上置斜撑支撑橑檐枋,斜撑上浮雕人物图案。看楼位于戏楼东西两侧,穿斗式结构,北与前殿接壤,南与戏楼相连,面阔五间19.61米,进深3.65米,分两层,通高5.25米,其中下层高2.30米,上层出廊,深0.61米。
前殿为硬山顶,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山面置风火墙,檐檩与檐柱间密布四层如意斗拱。通面阔五间25.12米,明间6.07米,进深7.03米。正殿坐北朝南,硬山顶,穿斗抬梁式混合式结构,山面置风火墙。通面阔三间15.02米,明间6.01米,进深10.10米。正殿与前殿有魁星阁相连,魁星阁为重檐盔顶,面阔均7.91米,进深均4.92米。
▲图2禹王宫次院戏台
前殿右侧有一通道连接次院,次院由戏台和三藏殿组成。戏台(图2)创建年代不详,属清代风格建筑,坐南朝北,一面观。歇山顶,抬梁式结构,七架梁,面阔6.80米,进深5.81米,前台进深3.30米,基高1.55米,戏台西侧有八级石踏道。该戏台现为观音殿,不再承担舞台演出功能。戏台对面为三藏殿,硬山顶,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通面阔三间14.30米,明间面阔5.21米,进深9.25米。
天上宫为福建籍人士修建的福建会馆,供奉妈祖。年天上宫与玉佛寺合并,辟为宗教活动场所。因供奉有十六尊玉佛,故名“玉佛寺”。据正殿脊檩墨书题记载,天上宫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民国南溪县志》亦载:“(天上宫)清道光时由天心街迁建于线之市,光绪时培修。”天上宫坐北朝南,南北中轴线上现存山门、戏楼、前殿和正殿,东西两冀为看楼和魁星阁,呈二进式四合院布局,建筑均为清代风格,占地面积约平方米。
▲图3天上宫戏楼
天上宫山门为六柱三门七楼石牌楼,通面阔16米,作三开间,牌楼上挂“天上宫”竖匾。戏楼(图3)与天上宫其他建筑同时修建,坐南朝北,过路台,三面观。歇山顶,五架梁。戏楼单开间,面阔7.82米,进深7.41米,台口高3.20米。台中原有三星壁,今已拆毁。台沿和两侧立柱斜撑上有人物和花草图案雕刻,额枋上施彩绘。戏楼下层为进出寺庙的通道,高2.56米。戏楼下层左侧有一木制小楼梯,供演职人员上下戏楼。戏楼两侧厢房面阔三间12.41米,进深均为3.50米,前出廊,深1.17米。厢房与看楼相连,看楼面阔六间23.71米,进深均为2.93米,分上下两层,通高5.55米。看楼现被改建,为香客的居室,有楼道尚可通行。戏楼与正殿中间为一长21.25米、宽23.20米的石坝,可供百姓观戏之用。
▲天上宫山门
前殿为硬山顶,穿斗抬梁式混合式结构,山面为风火墙,通面阔24.50米作三开间,明间5.61米,进深8.26米,通高7.82米。殿前有月台,宽4.92米,长3.16米。前殿与正殿间有魁心阁相连,魁星阁为重檐四脊顶,面阔7.21米,进深4.01米。正殿坐北朝南,硬山顶,中出歇山顶抱厦,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通面阔25.00米作三开间,明间5.31米,进深8.22米。
▲天上宫正殿
李庄镇天上宫和禹王宫均为清道光年间修建的会馆建筑,是宜宾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两座会馆剧场,为研究四川地区会馆剧场的平面布局、舞台构造、建筑装饰等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二、建筑特点
▲图4禹王宫俯瞰图
在平面布局上,禹王宫和天上宫均沿南北中轴线呈轴对称分布,由北向南依次为正殿、前殿、戏楼和山门,东西两侧为看楼或厢房。戏楼面向正殿,背靠山门,两侧耳房连接看楼(厢房),看楼(厢房)连接正殿和前殿,构成四合院布局,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观演剧场(图4、图5)。无论是禹王宫还是天上宫,其正殿均坐北朝南,而作为演出场所的戏楼则是坐南朝北,面对正殿。在传统建筑中,建筑的方位朝向极为重要,不仅涉及气候环境,还涉及政治文化、民风民俗等方面的内容。从气候环境方面而言,中国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之间,房屋坐北朝南,冬季可避风采光,夏季则可迎风纳凉,适宜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下,衍生出区分尊卑贵贱的“南向文化”。《易经》曰:“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礼记》亦曰:“天子负斧依南向而立。”子曰:“雍,可使南面。”可见,南面代表着权力与尊贵。与之相对应的是,在建筑方面,古人亦十分重视方位的确立,如《周礼》曰:“惟王建国,辩证方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正殿作为供奉主神的场所,除受特殊地形地势的影响建筑朝向有所不同外,一般均为坐北朝南向。在神庙剧场中,戏曲表演是为了娱乐神灵,戏楼作为戏曲演出的场所,必然面向正殿。
▲图5天上宫俯瞰图
从纵向布局上看,李庄镇的两座会馆剧场,均是山门略低于戏楼,戏楼略低于石坝,石坝略低于前殿,而两侧看楼楼面与戏楼台面处同一个平面。这种层层叠进、一层高过一层的建筑结构,主要为了凸显神灵的尊贵,同时也便于观众观看戏曲演出。至迟在明代中后期,传统剧场中出现了过路台,即将戏台建于通道之上。而通道一般为进出神庙的山门,因此过路台又名“山门戏台”。李庄镇天上宫和禹王宫主院戏楼,均为过路台,分上下两层,上层作演戏之用,下层高度在2.5至2.7米之间,以便行人出入。但舞台过高,势必影响观演的舒适度,因此两座会馆的修建者在抬高舞台高度的同时,也将戏楼前面的看坝高度提升,以抵消部分舞台的高度,最大程度提升观众的舒适度。此外,李庄镇位于长江边上,一遇洪水,寺庙容易进水,因此,会馆修建者们设计了这种斜坡式的布局,以便于泄洪排涝。
在舞台构造方面,三座古戏楼均为单檐歇山顶建筑。梁思成先生指出:“屋顶等第制度,明清仍沿前朝之制,以四阿(庑殿)为最尊,九脊(歇山)次之,挑山又次之,硬山为下。”作为会馆建筑中娱乐神灵的演出场所,戏楼采用歇山顶样式,可使整个建筑显得庄重而精美。屋顶正脊与垂脊、戗脊巧妙地组合,呈鸟革翚飞之势,使建筑物增添了飞动轻快的美感。三座戏楼均用“举架”之法推算屋面坡度,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为扩大台中观演区域,台口均省去平柱而呈一间之势。这种构造方式,在四川地区的会馆戏楼中极具代表性。
李庄镇两座会馆建筑的戏楼均使用抬梁式构架,这样可使得建筑获得较大的空间。如李庄镇天上宫和禹王宫主院戏楼面阔均在7.8米左右,通进深在7.5米左右,建筑面积约为50平方米。车文明先生指出:“山西省现存清代戏台面阔一般在7~10米之间,其中以8米左右居多;进深一般在5~8米之间,其中以7米左右居多,建筑面积在45~平方米之间。”可见,与以山西为代表的北方清代戏台相比,禹王宫和天上宫戏楼规模略小。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戏楼所采用的建筑材料有所不同。山西地区的戏楼下层用砖石铺垫,上层用木料搭建,可以获得更大空间。而四川地区的戏楼,均使用木料搭建,角柱及平柱多为通柱,木料承受力有限,所以营造的空间相对较小。戏楼两侧作化妆、伴奏之用的耳房,则无需太大的空间,因此使用穿斗式梁架。如禹王宫主院戏楼扮戏房,两侧各面阔两间8.87米,进深3.80米。天山宫戏楼扮戏房,两侧各面阔三间12.41米,进深3.50米。正殿和前殿作为供奉神灵的场所,则以穿斗抬梁混合式构架为主。所谓穿斗抬梁混合式构架,是指建筑物的两山面采用穿斗式构架,中部则用抬梁式构架。这种梁架结构,可以使建筑获得更大的空间,同时更加稳定牢固。采用穿斗式与抬梁式相结合的架构,主要是受当地气候影响。四川地区气候湿润,雨水充足,木质构件容易腐朽,而穿斗式构架直接为多柱由檩及地结构,房屋稳固性大大增加。另外,穿斗式木结构多为小式建筑,不用斗拱,而采用出挑手法托起屋檐,由穿枋伸出直接承接檐枋构件,同时在柱上部出斜撑承接穿枋及出檐,扩大回水区域,这在雨水较多的地区能够有效保护建筑物。
▲禹王宫戏曲石雕·计收姜维
李庄镇两座会馆剧场在建筑装饰方面也颇具匠心,注重以戏曲故事雕刻来装饰建筑,并辅以花草祥云。如禹王宫前殿走廊栏杆石板上,雕刻有戏曲故事浮雕八幅,从右至左为《赵公明下山收黑虎》《截江救主》《空城计》《三顾茅庐》《凤仪亭》《计收姜维》《甘露寺》和《打虎收孝》,多取材于《三国演义》和《封神演义》中的故事,体现了忠、孝、节、义的主题,侧面反映了前人对戏曲教化功能的重视。实际上,在整座会馆建筑中,戏楼是装饰的重点所在。这“一方面是中国建筑本身发展使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观众们在乎观戏时的舞台视觉形象”。天上宫戏楼照面枋上,也有多幅戏曲故事木雕,只可惜木雕在20世纪遭受破坏,所刻内容已不可考。禹王宫和天上宫戏楼中原有木质隔断上刻福禄寿三星图案,被人们称为“三星壁”。三星为道教神仙系统中的仙人,四川是道教的重要发源地,戏楼上彩绘三星,既体现了民众演戏酬神的初衷,又反映了道教对戏曲活动的渗透和影响。
▲禹王宫戏曲石雕·空城计
总之,李庄镇禹王宫和天上宫的两座会馆剧场,无论是在平面布局、舞台构造上,还是在空间获取、建筑装饰等方面,都颇具代表性,是研究四川地区会馆剧场不可多得的材料。
三、演剧活动
宜宾市是四川省遗存古戏楼较多的地区之一,虽然屡遭破坏,但仍现存古戏楼30余座。刘兴明先生《宜宾川剧、曲剧、京剧发展概况述略》一文所载:
清末,宜宾县城里先后建有云南、广东、江西、陕西、浙江、苏州、黄州、吉安、文水等十余个商业会馆,各会馆均建有戏台……不仅如此,该县解放前辖5区83乡,计有“万年台”53个。仅蕨溪一个场镇就修有宫庙8座,其中7座都有万年台。
这仅是宜宾市一地的情况。众多的戏楼和万年台,既为戏曲艺术的表演和传播提供了平台,也反映了戏曲艺术在当地民众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禹王宫看楼
宜宾地区的演艺活动源远流长,有资料可考者,当追溯到汉代。宜宾的汉墓中出土了不少关于歌舞表演的石刻或陶俑,反映了该地区表演艺术的萌芽情况。唐代诗人杜甫途经戎州(今宜宾)时,与朋友宴饮,亦有“座从歌妓密,乐任主人为”之句,描述当时歌舞表演的情景。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迁移、经济的发展,戏曲活动愈加繁盛,在规模较大的庄园、寺庙和宫观建筑中,均出现了以戏曲人物故事为题材的雕刻装饰。至清道光十年(),宜宾地区诞生了本地唯一的川剧戏班隆盛班,但光绪二十九年(),该班在下乡演出途中于南广河翻船,只有一人生还,戏班因此解散。隆盛班的产生,带动了宜宾地区其他戏班的建立和发展。
清末民初,川剧分“资阳河”“川西坝”“下川东”和“川北河”四大流派。宜宾是资阳河的分支叙泸河和嘉叙河的枢纽,便利的水陆交通、往来不绝的商贾使该地区成为川南川剧艺人的主要活动地之一。李庄镇为宜宾市郊一大集镇,自清代中期以来,李庄镇的民俗演剧活动就极为兴盛。演剧主要以庙会戏为主,庙会戏即“为神诞庆寿、开光等在庙会演戏酬神”,如农历二月初二的文昌会、农历二月十五的老君会、农历三月初三的娘娘会等,其中以“东皇会”最为盛大。《民国南溪县志》载:
至公共娱乐,尤有缗会、演剧两事。城治之城隍会、火神会、李庄之东皇会及留宾场之四圣会、大观镇之东岳会。届期盛陈仪卫,扮演杂剧,远迩毕至,观者塞途。演剧至数十日,与众乐乐,乡民攅簇聚观,头汗气喘,穰穰然相乐也。
东皇会是为祭祀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黄飞虎诞辰而举行,会期为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迎神酬神,仪式盛大。迎神仪仗队由戏班扮演的八大仙等众神与牛头马面等众鬼和32名皂隶组成,皂隶抬开道锣,吹大唢呐,随銮驾左右,领事提灯笼,乡绅提炉吊香,引领队伍向东岳庙、城隍庙、禹王宫、天上宫等地进发。每入宫庙,由法师作法后,迎神仪仗队将神请入轿内,抬神游行,沿街百姓点香火放鞭炮迎送;仪仗队再入东岳庙后,戏班即献戏酬神,东岳神为主,其余神为客,剧目主要有《玉祖寿》《仙人岛》《开皇诰》和《目莲传》等。《民国南溪县志》载,东岳庙“每岁三月办东皇会,架设棚楼演戏,全镇男女游观不绝”。东岳庙在李庄镇西边,庙内未建戏台,因此才会在举办东皇会时在空阔的庙前江边“架设棚楼演戏”。然而在没有专门演出场所的情况下,仍“每岁三月”演戏,亦可证明李庄民众对戏曲的极力推崇。“全镇男女游观不绝”,也说明戏曲拥有大量的观众。
值得注意的是,东皇会的民俗表演活动,除了传统的登台唱戏表演外,还有一种“无声”的戏曲表演形式——高妆。《民国南溪县志》上所载“李庄东皇会竹枝词”四首,给我们提供了当时演剧活动的缩影:
阿奴家住桂轮冈,环绕山光与水光。
听说官班今日拢,随郎直到李庄场。
满街旗影甚辉煌,策马三巡报信忙。
小小背篓收拾就,阿娘都要去烧香。
同伴相呼到会场,儿夫许我看高妆。
隔河渡水直难拢,催促船家打浆忙。
东门滩上水溶溶,阿娘打浆奴相从。
潮去潮来几时返,猛雨狂风愁煞侬。
“同伴相呼到会场,儿夫许我看高妆。”高妆即高妆戏,一名“高装戏”,是抬阁的一种,清乾隆年间由外省移民传入宜宾。宜宾市兴文县《颖堂川大坝钟氏族谱》载:“乾隆五十五年()……(永耀公)只身一人返回广东嘉应州兴宁县……在家月余,研习抬阁技艺,绘制阁子、假脚、掩头等道具图纸、工艺流程等资料。”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运动使得当时湖北、广东等地的大批移民带着家眷迁徙四川,他们把家乡的民风习俗、民间宗教和四川的文化艺术紧密融合起来,形成了高妆戏。
高妆即高台着装之意,其底座平台为正方形,平台中部有铁桩一根,谓之“装亭”,平台与装亭组合后围扎装饰为一个戏台,再用两根长木杠从平台两侧将戏台夹牢,由众人抬行游街。一架高妆即演出一场戏,均为川剧剧目,表演者按川剧要求化妆穿戴,并持各自应有的兵器用具。戏中的主角站立在平台正中的装亭顶上,平台上则是戏中其余的演出角色。抬行游街时,演出主角用棉布缠住腰腿,摆出一定的姿势固定在装亭上,装亭下端有一扶桩之人,由与装亭顶端所饰角色关系极近之人担任。平台上的其他角色可以舞刀弄棒、摇扇挥巾。高妆戏为宜宾地区最受欢迎的民俗表演活动之一,其表演之时“满街旗影甚辉煌”,所以当地民众才会“策马三巡报信忙”,甚至会因为“隔河渡水直难拢,催促船家打浆忙”。高妆演出不仅在神诞庙会时进行,在传统的岁时节令中,亦见其踪影。如《民国南溪县志》载:“正月或腊月,立春先一日,知县率僚宷迎春于东门外郊,祀勾芒神。春官著彩衣跳舞,说吉利语。礼毕,城中诸色人饰高装、舞竹龙。”总之,李庄镇的民俗表演活动,不但周期频繁,而且表演类型多样,值得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