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皮最厚的亡国之君孙皓和史上唯一一次

在三国鼎立的时代里,偏安江东的孙吴无疑是存在感最为薄弱的一方。这与他的历任君主都缺乏进取之志,总是摆出一幅守户之犬的姿态有很大关系。而且在魏蜀吴三国中,它也是最缺乏大义名分的一个,连孙权自己自立为帝时,都有些羞答答的遮掩。孙权的基业是来自父亲和兄长的开拓与积累,他本人的才具根本难敌曹、刘。而由于他晚年在继承人选择上的失误,使得孙权身后的东吴一直处于激烈的政治争斗之中,而让其政局恢复稳定的却是公认的昏暴之主——孙皓。

孙皓是孙权最宠爱的孙子,不过他本来是没有机会继承帝位的。因为他父亲孙和是孙权的三儿子,在大哥孙登早逝后曾一度被立为太子,不过后来因和四弟孙霸发生“二宫之争”,导致朝野震荡、从而被废,从此他这一脉都暂时退出了帝位候选人的行列。最后成了东吴新帝的是孙权幼子孙亮,这个十岁的黄口孺子根本压不住局面,使得朝政相继落到了几位权臣手中。直到六年后孙亮终于被孙綝废黜,孙权第六子孙休莫名其妙的被拥立为帝。而孙休虽竭力振作,奈何威望不足、群臣不附,东吴国势更是江河日下。

孙休在位五年多后崩殂,此时蜀汉已被魏国吞并、原属东吴的交趾也脱离了控制,内外交困的东吴急需一位年长成熟的有为之君。于是在宗室中素有贤名的前废太子之子孙皓,就得以在群臣的拥戴下登基为帝。他上位后的确体现了几分新气象:对内轻徭薄赋、大行善政,对外平定交趾之乱、对北边的魏国和其后西晋积极用兵,一时东吴大有起死回生之势,国人也将孙皓视为中兴之主。

可惜好景不长,小有成就之后的孙皓就自我膨胀了起来。也许是早年的坎坷遭遇让他深受压抑,得志之后就会恣意发泄,孙皓很快开始暴露出他骄奢淫逸、残暴不仁的一面。他对西晋采取的攻势姿态,是靠竭力压榨国内士族和普通民众的财赋来维持的,苦不堪言的国人多有反抗,连当初拥戴他上位的大功臣张布和濮阳兴都后悔莫及,且因出言抨击而被孙皓诛杀。为了消除国人的不满,孙皓又出了一个奇招,那就是要举行圣君明主专属的封禅大典。而按照礼制,这一大典必须是在五岳之首的泰山举行的,而泰山根本不在东吴疆域之内。

不过这难不倒孙皓,他认为宜兴附近的离墨山又称国山、山势清峻,堪为南国圣地,举行封禅也无不可。于是在东吴天玺元年、即公元年,孙皓登临离墨山,举行了华夏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南方实施的封禅大典,记录当时盛况的碑刻《禅国山碑》,至今还完整保存在宜兴西南的善卷洞。要搞封禅盛举,肯定少不了各类彰显帝王功德的祥瑞来捧场,在这通碑文中,脸皮够厚的孙皓列举了大小祥瑞项。什么麒麟吐瑞、凤凰现身之类简直数不胜数,其盛况连尧舜禹汤也要瞠乎其后。不过就在此次封禅之后四年,西晋就挥师灭吴。“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孙皓成了亡国之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chuenran.com/lyzn/148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