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书法--文字一统与泰山石刻
咸阳怀古·汤清波
行人咸阳千里客,索问旧事沿路长。苑囿宫殿阿房盛,哪知还有汉未央。秦墓遥望汉家坟,丘陵摩挲卧高冢。时世霸业功名骨,如今都付笑谈中。
“苑囿宫殿阿房盛,哪知还有汉未央。秦墓遥望汉家坟,丘陵摩挲卧高冢。”这是我五月过咸阳写的《咸阳怀古》里的四句诗。个中诸多感怀,不能言表,不是伤感而是一种内心无比的感动。透过遥远的时空仍然能嗅到一股鲜活的王朝霸气,它长啸宇内,气贯长虹。
始皇帝
“春秋无义战”与“战国七雄”这两个概念完全可以概括秦以前的两个重要历史,“征、杀、伐、兼并”成了专有历史代名词。然而这正是“分久必合”的历史必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各民族的交流加强,兼并战争以及民族迁移、民族交流使得各民族语言、风俗、经济、文化逐渐趋于融合。就在这一时刻,一个强大的帝国正在悄然孕育,他的大一统结束了中国奴隶制的历史,开辟了中国另一个制度的先河---封建制。
李斯与秦书法
秦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上图为秦统一前,一个“我”字的百种写法(这里呈现的是局部之一);下图则是秦统一六国之后的文字“马”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兼并天下,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化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著名书法家李斯的代表作为秦泰山刻石,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
“安”字的演变即可窥中国文字智慧之一斑
《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秦代除以上书法杰作外,尚有诏版、权量、瓦当、货币等文字,风格各异。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与雄伟的万里长城和壮观的兵马俑一样,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是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
臣相李斯与石刻《琅琊台刻石》
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天下,为了有利于统治,在文字上进行了改革,实行“书同文字”的政策,“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秦文是沿袭西周的文化传统,在“金文”、“籀文”(大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书体,故秦文又称“秦篆”,后人又用“小篆”称之,以与“大篆”区别。
首碑《峄山刻石》
殷商人作甲骨,企图用以沟通人与神;商周人作铭铜在于祭祀神灵,昭显富有或权威。而秦朝诸多刻石,则是用以炫耀他统一六国的功业,作为帝王的威严、自信与长治天下的意愿。然而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同时也创立了一种可以使书法更长久留存的形式,即中国书法艺术的两大系统之一的碑系(另一为帖系,造纸术出现后)。秦刻石则是在此前石鼓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碑系开山之作。
《峄山刻石》
上图是秦篆(即小篆)的代表之作。字的特点极为突出:中锋行笔、结体秀美、笔画匀称,行止藏锋、实虚相生、劲健有力。后人赞其“画如铁石,千钧强弩”。字的结构上紧下松,垂脚拉长,有居高临下的俨然之态,似乎读者须仰视而观。在章法上行列整齐,规矩和谐。所谓“字若心画”这种整齐化一的风格与秦朝政治理想是一致的,暴秦苛政也不完全如历史所述。秦刻石在总体上从容、俨然、强健有力的艺术风范与当时秦王朝的时代精神是相统一的。
臣相李斯与石刻《琅琊台刻石》
《琅琊台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年)东巡,群臣请立石刻铭,传为李斯书。
这部作品历来赞誉不绝清杨守敬评其:“虽磨泐最甚,而古厚之气自在,信为无上神品。”《琅玡台刻石》是秦代传世最可信的石刻之一,笔划接近《石鼓文》,用笔既雄浑又秀丽,结体的圆转部分比《泰山刻石》圆活,确实为小篆第一代表作。所以一般研究篆书、篆刻学和学习小篆的人们都十分重视这个刻石。
唐张怀瓘小像
唐张怀瓘《书断》列李斯的小篆为“神品”。其书法特点在于:用笔圆转,结体匀称,点画粗细均匀。明赵宦光说:“秦斯为古今宗匠,一点矩度不苟,聿遒聿转,冠冕浑成,藏奸猜于朴茂,寄权巧于端庄,乍密乍疏,或隐或显,负抱向背,俯仰承乘,任其所之,莫不中律。书法至此,无以加矣。”
《琅琊台刻石》局部
正如韦续所说:“先急回,后疾下,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脚如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其结体平稳、端严、凝重,疏密匀停,一丝不苟。部分有纵长笔画且下无横画托底的字,密上疏下,稳定之中又见飘逸舒展。这种结字方法,至今仍为习小篆佳本。
臣相李斯与石刻《泰山石刻》
《泰山石刻》拓片
《泰山石刻》书法严谨浑厚,平稳端宁;字形公正匀称,修长宛转;结构左右对称,横平竖直,外拙内巧,疏密适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相传为李斯手笔,是秦篆正宗。
元赫经赞道:“拳如钗股直如筋,曲铁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劲益飞动,回视诸家肥更痴。”《岱史》称:“秦虽无道,其所立有绝人者,其文字、书法世莫能及。”鲁迅认为秦泰山刻石“质而能壮,实汉晋碑铭所从出也”。
石刻之外
《云梦睡虎地秦简》
书法上称秦隶为“古隶”,汉隶为“今隶”。年12月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竹简千余枚,上为墨书秦隶。从考古发掘出来的材料来看,战国和秦代一些木牌和竹简上的文字,已有简化篆体,减少笔划,字形转为方扁,用笔有波势的倾向。这是隶书的萌芽。西汉时,书法中隶体的成分进一步增加。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老子甲本》已有了明显的隶意。
《苏解为》之陶盖文
这是一帧极为珍贵和饶有趣味的陶刻文字拓片,陶盖文曰:“苏解为”。据近人陈邦怀先生考:“苏解乃陶工之姓名,物勒工名,是也。”他认为“为”当解释为“造”。秦人言“为”汉人则言“造”,所以他考证《苏解为》陶盖应该是秦代之物。而不是汉代之物。“苏解为”三字似陶工以木棒类工具率意在泥坯上随手刻画而成。虽为篆体结构,但却不似官体文字中工整的篆书。“苏”字的草头,“禾”旁,“鱼”字都写得轻松自如,多用连笔,可窥书写之速度。三字大小悬殊,有行草书之味,应称“草篆”。这些生动的笔致和疏密、大小,挪让的变化,对于写篆书和篆刻的人来说,显然具有研究参考的价值。
秦诏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相传秦诏最初为李斯所书,不过设想一下全国那数不清的权量,上面的铭文当然不可能出于一人之手。加上官吏们对下级的意识决不如对天子那样恭敬,所以与《泰山石刻》相反,秦诏铭文中虽然也有严肃、工整的,但大多数纵有行,横无格,字体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生动自然。更有率意者,出于民工手中,或缺笔少画,或任意简化,虽不合法度,却给人们以天真、稚拙的美感。
虎符
“虎符”为古代帝王调动军队之信和物。授予地方官吏或者统兵将领以兵权,既以虎符的左半授予,待要调动军队时,即派使臣持虎符的右前往驻地。地方官吏或统兵将领两半虎符对合,验明无误,即应发兵。
虎颈至胯间左右各有错金篆书铭文两行十二字,书曰:“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虎符字体谨严浑厚,风格端庄,笔法圆转,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刻有文字的秦砖
历史上颇负盛名的秦代砖瓦,是以其颜色青灰、质地坚硬、制作规整、浑厚朴实、形制多样而著称于世,有人给予“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评价,也有人称之为铅砖,都是形容其质量之高。
秦代的砖素有“铅砖”美喻。秦砖的特征,纹饰主要有米格纹、太阳纹、平行线纹、小方格纹等图案以及游猎和宴客等画面。也有用于台阶或壁面的龙纹、凤纹和几何形纹的空心砖。有的秦砖上刻有文字,字体瘦劲古朴,这种古砖十分少见。其书法也是相当可观的。
什么药治白癜风北京哪个专家治疗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