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欲封禅泰山,魏征曰:功虽大,封禅无资格。
唐朝实力日增,军事力量雄壮,李世民难免有些自傲,甚至想搞些奢侈活动。他开始修建宫殿和园林,甚至想重建洛阳宫。
不过,朝中魏征、张玄素等人拦着他,不断拿夏桀、商纣、杨广等暴君与他比较,他暂时放弃了这些念头。然而,有一个古往今来皇帝的梦想,他一直渴望实现。
据说这个梦想从舜、禹时代就开始了,直到秦汉王朝都一直在实践,甚至连刘备都梦想有一天能实现。这个梦想就是封禅。
"封禅"一词源于古代的祭祀典礼,是皇帝在太平盛世或大功告成时举行的祭祀天地的仪式。泰山被视为离上天最近的地方,因此成为了封禅的首选地点。
秦始皇、汉武帝和光武帝等历代皇帝都曾前往泰山进行封禅,以表达他们对天地的敬畏和对自我功绩的颂扬。对于刘备这样的英雄人物,虽然他未能亲自前往泰山封禅,但他通过给儿子起名为刘封、刘禅,充分展示了他对封禅的渴望和野心。
此外,李世民也深感自己有资格进行封禅,但他的大臣们多次请求他也都遭到了拒绝。直到贞观六年正月十九日这一天,文武百官再次请求李世民前往泰山封禅,但他依然没有同意。
总的来说,封禅是一个展现皇帝权威和尊严的重要仪式,同时也是他们向天地表达敬畏和颂扬自我功绩的方式。
"你们都认为泰山封禅是一种荣誉吗?我不这样认为。如果天下太平,人民富足,是否去封禅并不是最重要的。始皇帝和汉文帝对待封禅的态度不同,但这并不能说明谁比谁更好。
另外,祭祀天地的地方和时间有很多,不一定非要去泰山。我并不是说一定要取消封禅,只是觉得不一定非要去泰山。
"然而,文武百官仍然强烈要求封禅,就像一直在夸赞皇帝的能力。虽然这并不能带来实际的好处,至少不会受到批评。
李世民最终还是被大家的强烈要求打动了,决定去封禅。然而,魏征却在这个时候泼冷水,告诉李世民不应该去。李世民感到有些生气,因为他并没有明确表示一定要去,只是被大家的一致要求所迫。
现在他虽然不打算去,但魏征又出来反对。
“你为何反对我的封禅计划?”李世民心中疑惑,脸上却带着一丝不满。“你认为我的功绩不够吗?”“您的功绩远超封禅所需的。
”“德行不够吗?”“您的德行足以承担封禅的重任。”“大唐不安定吗?”“大唐已经进入稳定期。”“四方蛮夷不归服吗?
”“他们都已经臣服于您。”“这些年收成不好吗?”“丰收连连,国泰民安。”“祥瑞没有出现吗?”“祥瑞早已降临。
”面对李世民的质问,魏征平静地道出他的看法:“陛下,您的确有足够理由封禅,但我觉得还欠缺一些东西。”“缺什么?
”李世民好奇地追问。
在我们的国家历经隋朝大乱后,户口恢复与粮仓充实还任重道远。陛下若去泰山封禅,必将有众多车骑随行,舟车劳顿,耗费巨大,实非明智之举。
此外,四方国家会派遣使节前来,长安到泰山的路程荒凉人烟稀少,这似乎是在示弱。而且,这些使节的到来将需要提供赏赐与供给,最终还需百姓负担,这显然是慕虚名而处实祸的行为。
魏征的一番劝谏让李世民无言以对,朝会就此结束。而魏征似乎也真是乌鸦嘴,没几天黄河就发了水灾,大家都忙于抗洪抢险,封禅之事也暂时搁置。
自魏征劝谏之后,唐朝的经济持续恢复,国力蒸蒸日上,武功日益强大。虽然李世民仍有封禅之念,但他明白有些事情比封禅更重要。
因此,终其一生,他也未能实现封禅。尽管泰山没有留下他的足迹,但他比任何人都有资格登上它,因为他的智慧和决策使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