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山寺位于鲁山之阳、沂河之滨的荆山脚下,三面环山,重峦叠嶂,曾是一座蜚声四方的千年古刹。据考证,荆山寺建庙历史久远,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年(年),原名“无相寺”。金大定三年(年)金主又颁诏敕建,改称“普安禅院”。当地人,一直称之为“荆山寺”。该寺庙地处旧沂州西北,以前鲁中东南部的僧、道、尼、俗赴泰岱进香者皆于此驻足,因而四时香火鼎盛。至清朝中期始,渐入败势。解放后,所剩僧人相继还俗,古建筑也予以拆除,文革期间剩余文物又遭严重破坏。千年古刹似乎就这样销声匿迹了,所幸今逢盛世,荆山寺又开始重建。目前,大雄宝殿、念佛堂已落成,沿用“普安禅寺”名称。
沿山东沂源县城鲁山路向西,与省道S交汇处,可以看到这个牌坊,上书“普安禅寺”四个金字。经过牌坊,继续向西,到达一个小山村付家庄。
从付家庄村折向北,不远处即可看到群山环抱的荆山寺。而最先引入眼帘的,是前面那棵树龄高达一千四百多年的银杏古树。
这棵古树,虽历经风霜,却依然挺拔巍峨。一到深秋,一片金黄,硕果累累。
令人称奇的是,这棵古树上竟长出了一棵不知名的小树。现在银杏叶子已经金黄,而这棵小树的叶子还是绿的。听说,还寄生着一棵野葡萄类,但我遍寻未见。
树下,两位老人引颈张望,在等待坠落的银杏果。去年,我经常来散步,捡些了一些银杏果,送给了母亲。母亲食后说,这棵树的果实味道特别。本想今年再来捡拾,可是确实没时间。
树的东测,是淄博市人民政府立的文物保护碑。据称,碑位于当年荆山寺山门附近。
这块敕建碑建于至元大定九年,系金世宗完颜雍九年(公元年)。碑顶的“敕建普安禅院”几个大字清晰可辨,碑文经百度有:“荆山寺自大隋十年立,名为无相寺,因国朝敏宗生太子,为庆贺,天下普度僧尼,大建寺庙,故重修,改名普安禅院……荆山有玉者未识也,其塔似岫,号曰荆岫,谓有泉流呼为荆溪,此三名也;庙院八面,众峰围绕,由中一掌平田,尽日迎阳,春华早发,秋深晚寒,冬生暖气,夏有凉风;东望临朐,南观沂水,西去新泰莱芜,北有淄川,缁素到时无不忻羡,故梵宇盛甲一方。”
八棱碑位于敕建碑南邻,上部有碑文:“重修佛阁施财姓名,所建白衣观音阁为泰山老母行宫……”。立碑为:“大明万历七年()二月初四日吉立。”
银杏树西侧,有桥一座,块石砌成,不知建于何时。
桥下,水泥覆盖处,即为有名的古泉“荆泉”。昔日一年四季,泉水汩汩而出,形成“荆溪”,向东南流去,汇入螳螂河,继而进入沂河。今加以改造,通过管道将泉水输入付家庄村供村民使用。站在桥下细听,仍能听到哗哗流水声。
从桥下向上走,发现杂草中有一石刻构件,疑似原荆山寺建筑的一部分。
银杏树的东北处,是新修建的大雄宝殿,庄重肃穆,还未全部完工。
大雄宝殿的后面,是一座“念佛堂”,经常有信众来念佛。
偶尔晚上,我会一个人静静地坐在西面的小山上。月光下,听远处传来的隐隐约约颂佛声,世俗中易烦躁的心也会渐渐平静下来。
从荆山寺向东约里数,有一座玉皇奶奶庙,供奉着玉皇奶奶和观音。据说附近曾有座“老师庵”,不知是否就是这里?
玉皇奶奶庙东侧,有一座泰山奶奶庙。重修碑文记载,泰山奶奶庙始建于隋,盛于唐。这个位置极佳,向东南望,可以俯视整个县城。
荆山寺有摩崖石刻,只是比较难找到。沿荆山寺边上的小路向北,经过“荆山公墓”找到一条不起眼的小路上山。杂草、荆棘杂生,比较难行,还要注意辨别方向,不要走入歧路。崎岖坎坷,直到北部悬崖下,才能发现摩崖石刻。
佛像雕刻在峭壁下端的长方形石龛之中,十六尊造像一字并排,皆坐式。石龛上方有一排长方形石孔,石孔上方有一条波浪形石槽。应该为安插木椽和覆瓦之用,以前这里是有建筑物的。
石龛右上角有题记处,隐约有小字,可惜不能辨认。
十六座佛像高半米左右,形态各异。应是人为原因,头部多被砸烂,曾听当地一个朋友说文革的功劳至伟!
传说这里原是十八罗汉,有一天有两尊罗汉动了凡心,去西边的鲁村镇赶集,吃了人家烧饼,忘了带钱却将帐记在荆山寺和尚的头上。年底人家来要帐,方丈才察觉到是罗汉所为,于是兴师问罪。那两尊罗汉见势不妙,跑到西边躲了起来。
听人说,西边单独有两尊罗汉的塑像。但几次寻找,均未果。
下山时,后悔没带拐杖。路难行外,还被狗惊扰。
经过付家庄,看见有人在洗衣服。一问,所用的水正是来自“荆泉”。
哈哈,用矿泉水洗衣服呀!看来,村民真是幸福满满的。
北京白癜风哪里治疗好北京去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