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阳故城,因地处洽川莘里村合水之阳而得名。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公元年),县城迁来今址,已余年。迁址后的县城位于县境中部,西傍金水,北依高岗,九条胡同环绕城北,城如飞舞的凤凰,故有“九龙朝凤”之誉。 从隋代迁城至建国时,合阳县城形制大体未变。城北泰山庙如高昂的凤首,北街拐弯到南街如飞舞的凤身,东南到水车头村的道路如长长的凤尾,东门偏向南,西门偏向北,如凤凰腾空的双爪,安居巷西头的水池如椭圆形凤胆。 凤凰本是吉祥鸟,然而,合阳凤凰城却饱经血与火的洗礼。合阳东临黄河,北依梁山,地处中原与西北的关津要道,县城历为兵争之地。史料记载,明崇祯八年(公元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围攻县城17昼夜。十六年十月,起义军攻入县城,大战激烈。清顺治二年(公元年)八月,皇甫庄农民魏天命反清起义,进城杀死县令。咸丰三年(公元年)八月,太平军北伐至山西平阳府,陕西督粮道观察使陈景亮等,督办合阳防务,带官兵来合阳堵防太平军。年前,军阀混战,争夺县城,城内商民惊恐不安,北门外泰山庙后的王家坡、南门外路东的高家巷、东门外的陈家槐院三处小村庄在军队骚扰破坏下化为废墟。 年春,日军侵占晋南后,合阳成为日寇飞机轰炸西北的空中通道,多次遭到敌机轰炸。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队拆毁县城庙宇殿堂,修筑碉堡,拉兵抢粮,民无宁日。年3月25日,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六旅在张仲瀚旅长率领下,分两路挺进合阳,于傍晚攻入县城,并追击逃敌于刘家岭,击毙县长周鸿等十余人。3月26日拂晓,合阳县城第一次宣告解放。 凤凰城惠泽了合阳人。土厚地肥的合阳大地物产丰富,工商贸易兴旺。合阳纺织业史上有名。刻于汉中平二年(公元年)的《合阳令曹全碑》记载,县城“农夫织妇,百工戴恩”和“肆市列陈”。看出那时市面已有布匹交易。唐宋之际,城东的村庄因纺织业兴盛而名织布村。明嘉靖版《陕西通志·田赋》记载,明代合阳县年征棉斤,征布匹,分别位于陕西征棉、征布的第二和第三,反映了明代合阳棉花和棉布的丰富。从清代到民国,城内集市日棉花土布交易兴旺。灵泉村长发丰商号多年设点收购全县的棉花,从黄河运往郑州,经营直到建国前夕。上世纪初年,县城西宫(原县物资局)的民生工厂,铁轮织机有50架,主要生产提花布、条子布、白平布等。据工厂经理刘任夫着《两游通讯》(年西安酉山书局出版),民生工厂“出布大受北山(指陕北——笔者注)社会之欢迎”。经营该厂布匹的“贩夫络绎于道”。直到建国初,县城仍有私人织布作坊。 合阳县城的中草药行销全国各地。清乾隆版《合阳县全志》记载:本县中草药“其中十八种称良”,并记“惠民药局在县署南”。年《合阳新志材料》载地产药材种,说洽川“赤白咀在岔峪渡近处,相传为唐代遣使采药处”。上世纪初中期,每年临皋村农历三月十八、龙王庙农历四月初一、乳罗山寺农历四月十三、屯里庙农历四月十八等庙会的药材交易,吸引了山西、河南、甘肃、宁夏等周边省区的药商前来交易,促进了合阳县城的商业贸易。年,县城有中药商铺16家,瑞甡荣、乾兴荣等药店向外地大量批发草药。合阳远志驰名中外,每年有一大部分销往北方大药市河南禹县,另有5万多公斤出口于新加坡、越南等地。 “凤鸣朝阳”是人才应时而兴的写照。合阳凤凰城有悠久的教育传统。《史记》载:“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春秋间,洽川属魏西河之地,莘里村至今有子夏石室遗迹及《卜子石室碑记》存世。《合阳令曹全碑》表彰县令曹全重视教育,“庶使学者李儒、栾规、程寅等各获人爵之报”。宋元佑六年(公元年),知县李百禄于文庙北建儒学,成为正规的官办学校。明隆庆至万历初,县丞叶梦熊在县城太清观及附近大像寺设教授徒,奠定了合阳深厚的文教基础。此后,兵部车驾司郎中车朴、着名举人李灌、广西道监察御史雷学谦、清初着名诗人康乃心等一批学者相继涌现。年,在县知事胡瑞中倡导支持下,由党晴梵任校长的陕西第一所县级中学“合阳中学校”在县城诞生。 珍贵的古建筑是县城另一亮点。始建于宋代的文庙建筑群,已经历多年风雨沧桑,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内大成殿、三院厢房、明伦堂等保存完整。尊经阁飞檐翘角,俨然城中胜景。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年)的密檐式建筑千金塔,因当地人康守己捐白银千两修建而得名。塔高十三级,约35米,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金塔顶四季碧绿的翠柏,让路人惊羡不已。 西大街庙后巷张府,是清代三部尚书、深受雍正皇帝赞誉的漕运总督张大有故居,现存后院五间两层木楼房。楼房宽敞,木雕精细,从风格和结构看,当是清早期建筑。虽然院落斑驳,但高大的楼房是研究清代建筑的活档案。 南街蒋家巷路北一排五院,是清代着名的帽铺作坊主人蒋家的住宅。据说蒋家生意兴盛,堆金垒银,连照壁里都藏着银子。蒋家生意经光绪初年的大灾快速衰落,现存的五院门房,见证了合阳手工业的历史沧桑。 久经战火洗礼和风雨冲刷的合阳凤凰城。一定能在陕西东大门建设中,像展翅高飞的金凤凰,变得更加美丽。 (李心石)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