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ldquo道rdquo

不死的探求·仙道的世界

说“道”

道教源于古代的巫术、卜筮、神仙方术、阴阳五行之学,至东汉而逐渐形成为宗教,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尊老子为教主。

早期的道教建筑乃是修道者栖身的洞穴或茅棚,相当简陋,汉、晋见称为“治”。以后为了祀神、斋醮、传道,需要许多不同性质的场所,而逐渐出现了楼、馆、堂、坛、室、舍等建筑名称,建筑的规模和数量也越来越大。史书记载,唐代除了东、西两京建有玄元皇帝庙外,全国道观逾处。至于奉祀民间俗神的道教庙宇,唐以后至清末更是多得难以计算。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古老宗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综合体,内容极其广博,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以长生久视为旨,以方仙斋醮为用,其义理一本于道家之说。

道教的最高信仰是道,主张清静无为,养生修炼,认为人经由修炼,可以返本还原,复归于婴儿,永生不死,成为神仙。张陵的《老子想尔注》更把“道”说成“既在天地外”,又“在天地间”,“往来人身中”,“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的天地万物本源。《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三清”

道教是一个种多神宗教,其神灵信仰多元而庞杂,所奉的神仙名目众多。其渊源一是中国古代华夏各族所奉祀的天地日月星辰、五岳四渎、山川社稷、蚕神八蜡等;其二是根据道教教义而演化创造出来的三清、四御、十方天尊、三官大帝、灵官太岁等;其三是道教的创始人、历代祖师、著名道士、圣哲人杰,如太上老君李耳、天师张陵、南华镇人庄周、葛仙翁葛玄、纯阳帝君吕岩、长春真人丘处机、关圣帝君关羽等。以上三种来源之神灵,组成一个以三清、四御为主体的庞大神仙系统,以后又代代不断增加,使神仙名位越来越多。

三清是道教崇敬的最高神,他们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四御也叫四辅,是辅佐三清的四维主宰天地神务的天帝:一是玉皇大帝,是诸天之主,位置仅次于三清,为总执天道,管理三界十万四生六道之最高神;而是中天紫微北极大帝,执掌天地经纬、日月星辰、四时节候之神;三是勾陈上工天皇大帝,执掌南北极、天地人三才,以及人间兵戈之事;四是后土皇地,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以及大地山河之秀的女神。

道教把宇宙分为大罗天、三清境、四梵、三界,共三十六天,每天都有不少神仙居住。此外道教还尊奉雷部诸神、灵官、值年太岁和值月、日、时的功曹、水庸之神城隍、社神大地,以及门神、灶君、财神、瘟神等。总之万物有灵,皆被尊为神。

道教工术源于中国古代的方技、方术与斋祀,寓道于术,以术行道。有炼丹术,吐纳、导引,内观诸术,服饵、辟谷,占卜、符箓,斋戒、醮仪等。

道教建筑伴随着道教的产生于发展而兴建与演变。汉末五斗米道初兴,即开始筑有祀神的“治”和静修的“靖”(靖室)。南北朝时演为“馆”或“观”,如庐山招真馆、衡山九真馆、茅山曲林馆等。唐、宋两朝,道教盛兴,道教建筑规格进一步提高,馆演变为宫观。史籍记载,唐时全国建有宫观一千六百多处,两京建有巨大的太清宫、太微宫与玉芝观、升仙观等,名噪一时。

道教建筑基本上是由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组成,大多在中轴线上布置供奉神像的主要殿堂,并作为斋醮的场所。于主轴线两侧的轴线上布置次要殿堂,如纪念殿等。举凡斋堂、客房也都布置在侧轴线,灵活自由。不少道观,还常在主轴线后部或侧面构件小型园林,特别是在山区,常因依地形、地势与山泉、流水、岩石、洞壑,点饰楼台亭榭,创造出以自然景观为主的优美园林。

道教建筑的构造,除少数因借山洞者外,大多采用中国传统的木构架,以砖、瓦为墙壁或屋面材料,由台基、屋身、屋顶组成单体建筑。内部空间则因道教的需要做灵活处理。

建筑装饰的特点是突出道教的长生久视,羽化登仙的思想。题材十分广泛,日月风云、山水木石、人物故事、神话传说,往往多有。

道教宫观多能综合运用雕塑、绘画、书法于建筑之中,不少道教宫观有精美的壁画、雕塑、书法、碑刻、匾联、题词,构成道教建筑艺术的重要内容。其装饰图案,除八仙故事等人物图案外,一般有八卦太极、四灵、暗八仙,动物中的鹤、鹿、龟,植物中的灵芝、仙草等。

道教建筑以其规格之不同,可分为不同形制,其中规格最高的要属帝王宫城式。这种形制的建筑多属明、清皇朝敕建,其规制似帝王的宫城,只不过是具体而微罢了。如五岳神庙以及武当山的玉虚宫等。以祀泰山神的岱庙为例,这座明、清两朝皇帝敕建的庙宇,采用帝王宫城规制,“三朝五门”,“前朝后寝”,一应俱全。整个庙宇由高墙围绕,一如北京的紫禁城,南垣有五门,即正阳门、仰高门、见大门和左、右掖门;东、西垣有东华门和西华门;北垣有厚载门。庙内的中轴线上,用配天门、仁安门及天贶殿喻为三朝。天贶殿后有后寝三宫,寝宫后还有类似御花园的后花园。东、西两路,东为炳灵宫,西为延禧宫,也如同紫禁城的三宫之制。

再有一种形制是庭院式。这种形制道教建筑中较多采用,多属规模较小的建筑,便于道士静修。它类似传统民居的四合院、三合院,有的也接近园林的布局。可分为四种类型:高山型,如泰山玉皇庙;滨海型,如崂山太清宫;园林型,如华山玉泉院;岩洞型,如青城山天师洞。

道教建筑的选址、布点的要求大致考虑三种功能:静修(包括炼丹)、祀神、弘道。青城山是汉末张陵修道和创教的地方(鹤鸣山),以后逐渐发展为在青城山选址,布设道教宫观,仅前山就有山下的长生宫、建福宫,山中的天师洞、祖师殿、上清宫、玉清宫、园明宫等宫观。这些宫观大多选在山奇水秀的风水宝地。

祀神的大型庙宇,大多选在名山之麓,也有的远在山上(泰山碧霞祠)或城市中(西安八仙宫、太远纯阳宫)。五岳神庙大多选址于岳麓,这样便于选取较大的庙址,也便于皇帝及大臣们来此祭祀岳神。

唐、宋、元以后,道教人士更着意与皇权结合,借以弘扬道教。这就要求道士走出修真的深山幽谷,将宫观建在便于弘道布教的都府城镇,特别是全真道的丛林更是如此。如成都青羊宫、北京白云观。

道教建筑的布局形式约可分为规整式和自由式两种。

规整式是指群体建筑布置严谨,轴线分明,院落进深规矩。这种宫观祠庙多建于较大的平整开阔地上,由于有大规模祭祀与斋醮的需要,主体院落多宏达宽敞,如岱庙天贶殿前院。前、后殿之间还往往有甬道连接,五岳神庙、永乐宫均属此类布局。

自由式是指单体建筑的布置,因依地形地势,上下、左右、纵向、横向延伸开展。这样布置的建筑群往往没有明显的中轴线,其建筑立面与院落空间自由多变。青城山天师洞就是这种布局的体现。

天师洞

从构造上看,道教建筑可分为砖木结构、石构、铜构三种构造形式。

早期道术之士进山修真炼丹,多岩栖洞处,也搭置简陋的茅棚遮风避雨御寒。后世由于祀神和道事活动的需要,逐渐兴建起较大规模的祠庙宫观。这些宫观大多采用中国传统的台基、屋身、屋顶三段式的砖木结构体系。以永乐宫三清殿为例,它采用七间三进整体梁架结构,内、外檐柱头施斗栱以承托屋檐,屋顶用布瓦绿琉璃剪边。整个殿宇建在高2.4米的台基之上,露明柱安置覆盆石柱础。正面明、次五间,设通栏槅扇门,只两梢间做檐墙。整个山墙均属围护结构,不承重。

石构也是道教建筑惯于采用的一种结构,于今还留有不少石洞、石殿,以及众多的石牌坊、石桥,至于碑碣那就更不计其数了。武当山的天乙真庆宫是建在南岩绝壁上的一座石雕仿木结构的石殿。至于石牌坊就多了,仅泰山一处,就有遥参坊、岱庙坊、岱宗坊、一天门、二天门、升仙坊、南天门等若干座。

武当山天乙真庆宫

铜构建筑在中国古建筑红采用的也不少,如喇嘛教的金瓦殿。但这些建筑只限于屋面用铜铸镏金瓦,通体建筑是用铜构筑的只有五台山显通寺的铜殿以及铜塔、颐和园前山的铜亭等少数几座。铜构建筑多保存于道教建筑之中,如武当山的金殿、泰山岱庙的金阙、碧霞祠的铜牌,以及昆明太和宫金殿等,都是有名的整体铜构建筑。

泰山岱庙金阙

道教建筑长于对亭子和牌坊的运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除园林外,其他较为严整的建筑群很少使用亭子。道教建筑则不然,它往往将亭子这种特殊的造型,运用于大式或殿宇式庙宇,并且布列在显要的地位。例如中岳庙,不只在庙前布置一座遥参亭,而且在庙后黄盖峰顶还建构有一座重檐八角山亭,这就丰富了中岳庙的群体形象。

牌坊这种独特的造型往往作为建筑的前卫,布置在宫观之前,如泰山岱庙坊;也有的布置在主体建筑之前,如中岳庙的峻极坊。这些牌坊往往造型多样(有木构、石构),雕刻精美,色彩华丽,构成道教建筑造型的特点之一。至于在大范围的区域性建筑中,用牌坊这种造型来串连多组建筑群,作为起点、连接、过渡,运用得也不少。如青城山以“青城山”牌坊为全山(前山)建筑的始点(山门),以“天然图画”牌坊未进入天师洞的过渡,以“龙硚仙踪”牌坊为进入天师洞额门户。这些牌坊的造型在建筑布置的序列中,产生起承转合的作用,是道教建筑中运用造型艺术的另一种手法。

造像与壁画在道教建筑中也大量采用,其内容题材十分广泛,这主要是因为道教是一种多神教,在不同神庙的殿堂内供奉不同的神尊,且要绘制与祀神相关额壁画。现存造像艺术水准较高,历史较久的有泉州清源山老君石刻造像、太原晋祠圣母殿的四十三尊彩塑、太原天龙山石窟的三清石刻造像等。

题刻、楹联是道教建筑艺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道教的洞天福地多有名人、文士题刻。许多道教宫观祠庙也常有书法家题写的匾额与楹联。如泰山大观峰刻石的“天日茫茫”、“呼吸宇宙”、“俯仰乾坤”、“天柱东维”、“超然尘表”。

注:上述内容由研究会学术交流部参考《道教建筑》整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chuenran.com/lyyj/118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