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是流行于山东省鲁西南及鲁中地区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点,被人称为“舍命梆子腔”。主要流行于山东西南部的菏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县市,以及聊城、临沂等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是山陕梆子流传到山东后,唱腔受山东语音的影响而形成的剧种。表演动作粗犷,架式夸张。在脸谱上则根据人物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更有一个角色在同一出戏中随剧情变化而不断变换脸谱。年6月7日,山东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简介
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是山东省鲁西南及鲁中地区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点,被人称为“舍命梆子腔”。主要流行于山东西南部的菏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县市,以及聊城、临沂等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因流行区域的不同,群众对其称呼亦有别。如以菏泽为中心的,习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为“汶上梆子”或“下路调”,总称“高调”,以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冀南的“平调”。年,定名统称为“山东梆子”。
二、历史流传
山东梆子
山东为历代贸易运输的主要通道之一,山西人来山东经商为时甚早,济宁、菏泽、聊城在明代就已有了规模宏大的山西会馆。这些山西商人,经营典当、钱庄行业,在山东境内具备了较强的经济实力,他们长期定居山东,在这种形式下,在这种情况下,山西的戏曲和班社自然也流入山东鲁西南一代,在不少剧目中也反映出当时山西商人到鲁西南等地做买卖的情形。诸如《奇错》、《换妻》等。因此,四大古老剧种之一的“西梆”,早期流入鲁西南济宁、菏泽等地后,受到当地文化、方言、习俗的影响,加上当地及其他戏曲形式的影响。也就顺其自然地逐步演变成今天的山东梆子。
直到年前后,河南东部(包括开封)仍常到鲁西南邀角,但在这一时期,河南梆子(豫剧)崛起,而鲁西南一带因受连年战争影响,社会动荡不定,山东梆子的发展受到阻碍。至40年代初,一些河南梆子演员,如李金娥、徐凤云、陈素花、马金凤等都曾到菏泽地区演出,从而是山东梆子唱腔受到了河南梆子影响。据年山东省文化局戏曲工作组调查,山东全省四十三个梆子剧团,其唱腔很多吸收了豫西调的成分,使山东梆子的唱腔更加丰富。
三、近代演变
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的传统表演程式与鲁西南一带的其他古老剧种如柳子戏、大弦子戏、平调等一样,表演动作粗犷,架式夸张。如黑脸上场亮相时,双手举过头顶,五指分开;推圈走圆场时,右手推圈,左臂随之有节奏地摆动;表示愤怒、急躁等情绪时,有吹胡子、瞪眼睛、带活腮、晃膀、跺脚等动作。其他行当“推圈”时,动作不尽相同。在脸谱上则根据人物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更有一个角色在同一出戏中随剧情变化而不断变换脸谱。如《白蛇传》中[收青]一场,小青由花脸扮演,连变三次:先为花脸,后变为一半花脸,一半俊脸,最后才变成旦角脸形。
山东梆子传统剧目极为丰富。剧目的内容以历史题材为主,多为成本大戏。其中描写反抗强暴、大忠大奸、杀富济贫、锄暴安良的剧目,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薛刚反唐》、《秦英征西》、《杨家将》等,反映了鲁西南人民敢于斗争,争取自由的剽悍个性。
年6月7日,山东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给这门古老的戏曲艺术的复兴注入了新的希望。在文化传承过程中逐渐涌现了任心才、窦朝荣、八大名旦等一批优秀的艺术家,不仅见证了山东梆子的辉煌,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部分内容来源网络)
泰山云集
——泰山云集文化商业街,是由南翔集团投资兴建的城市休闲中心。项目地块位于灵山大街与大河路交汇处,建筑面积7万多平米。项目以泰山文化为核心,集吃、喝、玩、乐、购、赏、游、学、住九大体验式业态于一体。街区以独特构造与规划,将文化与热点商业融会贯通,网罗泰山地域文化、时尚的艺术生活、丰富的民生百态、多元的消费主场,升级城市格局,全面打造鲁中文、商、旅一站式体验街区,建成后的泰山云集将成为泰城城市名片、文化地标以及城市的会客厅。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