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送「在行」学员王奥的一篇小说。归类的话,属于青春残酷物语。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从小说到电影,青春疼痛题材越发无病呻吟,格局越缩越窄仄。
曾几何时,青春疼痛领域也诞生过伟大作品,如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个体青春与宏大时代有机镶套,青春的晦暗也是时代的伤痛。近年也偶有佳作露峥嵘,林奕含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字字泣血。
《牯岭街》编剧杨顺清如是阐释青春残酷片的脉络:普通电影只讲“男孩遇见女孩,男孩爱上女孩”,但《牯岭街》不止于此,它继续说,“男孩杀死女孩,男孩变成男人”。
青春心思,千回百转,少年的眼里,举轻若重。残酷物语,是成人社会的规训与惩罚,铁蹄般滚滚踏来。
如何把握好轻与重、幽微与宏大的微妙界限,正是青春疼痛的难写之处。
不知大家对王奥这篇小说怎么看?大胆开麦吧…
舒明月:
上面是公号编辑方舟撰写的引语,从青春疼痛文学的角度来谈。作者王奥确实非常擅长写少年心境,我读了他多篇小说,对他的这一才华也笃定。
不过这一篇之所以令人惊叹,还在于它解决了我向来的一个疑问:很多人并没有邪恶的天性、难填的欲壑,也未遭遇极端恶劣的生存挑战,但是人生却脱轨了。那些脱轨的人生,是从哪一步开始的?为什么厄运开了头,就逆转不了了?生活是如何向平凡的人伸出魔爪,最终将他/她拽入泥潭的?
王奥对于脱轨的还原,严丝合缝,每一步都既合于情感逻辑也合于事实逻辑,读后令我长吸一口冷气:人生的苦难千千万,一旦遇到量身定制的那一款,也就万劫不复了。
作者简介
王奥
21岁,现居北京。喜欢日系推理。
和光同尘一淼兮喜欢自己的名字,也喜欢自己。她憧憬一切美好的东西。“这是个好的时代。”这是淼兮母亲的口头禅。淼兮母亲在上初中时,每天要走七里路上下学。当时她包里常背着罐咸菜,七里飘香,以便在食堂打米饭时总能大快朵颐。在不断努力下,她上了镇上最好的高中,之后又在高考时超常发挥,刷新了母校最高的全省位次纪录。填报志愿的时候,淼兮母亲的舅舅先下手为强,替她锁定了省城新开设的一所专科院校,专业是培养打字员,能天天碰有钱人才买得起的电脑。后来母亲毕业、结婚、就业、生女、失业、离婚,如今在淼兮就读的中学门口摊煎饼果子。她喜欢和淼兮分享以前的故事,喜欢拉着淼兮一起忆苦思甜,知足常乐,爱当下小小的幸福。“我以前可厉害”,她说,“那时专科比本科难考多了。”《情书》剧照淼兮喜欢母亲,喜欢煎饼果子脆生生的口感,喜欢鸡蛋葱花的鲜香。偶尔在放学之后,她会抢夺走母亲的地盘,霸占油锅铁铲,接替母亲摊一会儿煎饼。面饼经油一炸,咕嘟嘟闪出金光,像炽烈的太阳。淼兮喜欢折叠太阳,喜欢过程中滚落的汗粒。只是这世界未必只有太阳。初二那年,淼兮发现胸部开始发育了。她的内衣更新得很快,保质期很短,很快就超过了母亲的型号,让她饱受视线的侵犯。班内男生嬉戏,纷纷管她叫“大小姐”。最初她不知所谓,后来用笔戳同桌的痒痒肉,在玩闹时逼迫他告知缘由,才知道“大”是因为“大”,小姐是因为大得像“小姐”。很多男孩会欺负喜欢的女孩,不是因为不礼貌或有暴力倾向,只是没学过该如何表达喜爱,于是下意识地激怒女生,好成为她心里相对重要的人。虽然淼兮内向,沉默寡言,和谁都不太亲密,但她算是受欢迎的女生,受欢迎的同时也受冒犯。男生冒犯她,心里并没想到过自己在冒犯。母亲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