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旅加摄影师姚廷明,用了四年(~)时间纵横国内八万里,走了21个省市自治区,拍摄了多座姚氏祠堂,搜集了多个祠堂简介,完成了大型民族画册《中国姚氏祠堂》的编创,并于年5月1日面向姚氏家族限量发行。
为了让全球宗亲更清晰、更直观了解我姚族精美绝伦的祠堂文化,特制定本专辑,请各地宗亲在了解自己祠堂的同时,将你心目中最爱的姚氏祠堂评选出来(投票下方附每个祠堂的详细介绍),我们将于8月31揭晓投票结果。
姚商情报站,一网打尽姚家各地特色商品
1、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兰溪新村姚氏宗祠
兰溪新村姚氏宗祠位于增城区的东部,正果的南部,与正果镇区距离11公里,南部与惠州相邻,东与畲族相邻。村民余人,祠堂坐东向西。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建筑面积约平方米,传统瓦房结构。
始祖:正恩,正纪,本融(舜世,宗卿14世:舜世,宗卿15世)堂号不详,始建大约在清朝时间不详。汉族普通祠堂建筑。此祠历经多年的风吹雨打,得后人多次修理与,在年左右己残损。经本村多次商议发起重修,并得到众叔兄弟及各届热心人士大力支持,于5年正式动工。6年春完工及祖先进座入伙。
宗祠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缅怀先人,祭祀祖先的场所,也为我们今人提供了一个聚族仪事、宗论叙亲、交流信息的平台。同时也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份丰厚的遗产,更是我们姚氏共同精神家园。
本祠堂理事会成员:姚扬灶,姚锦江,姚水房
2、广东省东莞市企石镇东山村姚氏祠堂
东山村祠堂位于广东省东莞市企石镇中心区南部,约建于明代中期,至今约年历史,以丰考为一世祖,现已繁衍到31代。
东山村又名东山新围,相传因村址建在飞鹅岭下,太阳东升时,霞光万道,人们从东山日出看到了希望与前途,故取名东山。村境东南邻桥头镇大洲村,西邻横沥镇,南邻常平镇白花沥村,北与铁炉坑村相望。整个村子呈多边形状分布,东西宽2.2公里,南北长2.98公里,总面积5.8平方公里,占企石镇总面积的11.4%。
东山祠堂原建于明末,年至年期间由东山村集体出资重修,重修部分包括姚氏宗祠、康胜公祠、霞月公祠和康宁公祠,占地面积平方米,均为红石青砖琉璃瓦仿古建筑,其中康胜公祠、霞月公祠、康宁公祠同围门并排而立,姚氏宗祠距离围门靠后60米。祠堂有木雕、嵌瓷、漆画,题材以寄意吉祥幸福的图案和广为流传的故事为主。
供稿人:姚灼轩
3、广东省东莞市企石镇深巷村怡云姚氏公祠
怡云公名喜富,字怡云(舜,宗辅14,丰考9世)是深巷村一世祖山甫公之玄孙,生于明洪武丙子年九月初十日,终于成化壬寅年八月十四日。生三子:松隐、竹隐、梅隐,号三房。怡云姚公祠是三房后人为祀念怡云公而建。故称三房厅或三房祠堂,堂号居敬堂。
怡云姚公祠建于何时?并无史料记述留传,传闻是明季世廷献、兆熊中举后倡导建立,在8年全国文物普查时上报为崇祯十二年,已有近四百年历史。初时为三进,道光三年重修,后面增加一进为四进祠堂,这是东莞地方少有的。
怡云姚公祠坐落于深巷村旧围面中心部位,坐东北向西南,宽10.3米,长33.7米,占地面积平方米。怡云姚公祠是砖木建筑结构,用料讲究,有很高艺术性,公祠的四周,全部是用红石作为基础,上面砌的是双层水磨青砖。祠内用红石柱、硬木柱支撑,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抬梁式。每进前有屏风、天井。硬山顶、船形灰塑龙凤图案的脊梁。脊吻的两端,立有昂首相望的陶制鳌狮。打磨过的红石和大件的木料,手工也非常精细。梁桁柱,立臂斗拱,搭接紧密,檐楣大部分都装饰有造型精美的木雕图像,非常讲究。公祠内,有两个厅堂,三个明天井。后两个天井的两边,建有回廊。在第四进里,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小厢房。
祠堂的大门两边有一副对联:“世业陶渔耕稼,家声诗礼春秋。”歌颂祖德和诗礼传家之宗风。祠内悬褂“旨赏蓝翎匾”和“父子高魁匾”,三进楹柱上的对联是“九世累栽培松竹梅秀挺沧洲喜见枝繁绵旧泽;三阳当发育桃李杏香闻深巷笑看花放贺新春”。怡云公三房后人出过三位举人和一名进士。文举姚廷献(丰考16世),姚洪仁(廷献之子),称为父子高魁,武举姚兆熊;姚梦鲤(丰考19世),清雍正甲辰科进士。祠内后进供着历代祖先牌位,第三进供着天后娘和文昌君的塑像,每逢初一、十五、逢年过节,村人去拜祖先,拜天后娘、文昌君,其风俗延至今。
深巷怡云姚公祠,在民国时期,被拆掉了二、三进的屏风改作学校。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的游击队员常到深巷村,驻扎在怡云姚公祠,东纵的领导人王作尧、卢克敏等曾在祠堂内设立临时指挥部,他们入住祠堂时间不一,有时只作短暂休息,有时住一二天,甚至一个多月。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怡云姚公祠受到严重破坏。大跃进时屋面的瓦被间拆去三分之一,“文革”时屋脊和檐口横楣的精美雕塑遭严重毁坏,加上年久失修,祠堂内外建筑构件已相当残陋。
这座有着重要历史文物价值的祠堂一直以来都是默默无闻。直至2年,东莞市进行大范围文物普查,怡云姚公祠的历史文物价值才让外界发现,此后公祠被东莞市列为市一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更好地保护和延续公祠独有的历史价值,年底,我村开始着手筹备祠堂修缮工作,在市文物局和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修缮工程于年5月动工。重修后的怡云姚公祠面貌一新,仍保存古色古香质朴的特色。
撰稿人:姚杨志
注:沧洲,深巷村以前三面环水,称为洲地,现土名有洲头,洲尾,洲仔边,故沧洲指深巷范围的土地。
4、广东省东莞市企石镇下截村姚氏宗祠
下截村位于广东省东莞市企石镇中心东部,阰邻铁炉坑村、旧围村、东山村和上截村。明初,祖先由博罗龙岗岭蛤湖迁至东莞深巷居住,至今六百余年,初称“东山”。之后部分子孙迁往新围(现东山村)居住,后又由东山村分枝繁洐至东平(现东平村),原居住地称东山旧围,后改称下截村,并沿用至今。
下截村现有辖区面积0.98平方公里,分一、二、三自然村,户籍人口人,另有多人居住在香港、深圳、广州等地。目前,下截村经济基本以工业为主。
姚氏宗祠位于下截村,占地面积平方米,年由下截、东山、东平三村共同出资重修,为镇级文物保护单位。
供稿人:姚海棠
5、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大文教村姚氏祠堂
大文教村姚氏祠堂坐落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和顺白岗大文教村。建有祠堂两间,一间是姚氏宗祠,建于明朝年间,另一间攀爵姚公祠建于清朝嘉庆年间。
大文教姚氏是以舜帝为一世。一直传到一百零七世姚宗卿是入乡之祖,姚宗卿,嘉祐三年()进士,官拜广东提刑后为一世,传至第十世姚泰由增城沙头,明朝年间迁居南海大文教村为姚氏始迁祖,自此之后,姚泰子孙在人杰地灵的大文教村土地上生息繁衍至现在。大文教村由始祖姚泰公繁衍至今,已发展到二十四世,现姚姓人口多人。
该祠堂字辈:远绍一德生成卓永昌仁杰开华国亦启文章。
从大文教姚氏族谱记载,姚大宁武状元,是大文教村姚氏支系第十七代子孙。姚大宁,清朝乾隆年间(公元年)生于大文教村。姚大宁少年读私塾时,聪慧敏捷,喜欢练武,素为同辈所拥戴。十五岁时,由父亲带到广西桂平,在一间米铺当伙计,晚上时常到附近武馆看人练武,后来武馆教头钟江洪见他身材魁梧,气力超人,便收他为徒。从此姚大宁工余精心练武,苦练大刀。乾隆六十年(年)钟师父见姚大宁艺有所成,便叫他参加广东武举乡试,果然考中了第38名举人,到嘉庆六年(年)朝廷举行武科举会试。在殿试之上,嘉庆皇帝亲自监考,51名有殿试资格的考生必须通过弓箭决击,前10名才有资格进行最后的器械比赛。姚大宁发九箭中红心,顺利晋级。器械比赛时,姚大宁手提80斤重的九环大刀,时而独劈华山,时而泰山压顶,虎步熊腰,威猛异常,看得嘉庆皇帝频频点头示好。正当大宁准备收势时,大刀突然脱手凌空,大刀将要下地时,大宁把脚一伸,对大刀又是一脚,硬是把80斤重大刀踢过头顶,然后双手稳稳接住,嘉庆皇帝大呼精彩,问是何招式,大宁回答是魁星踢斗,嘉庆皇帝连声说妙、妙、妙!当即封姚大宁为新科武状元,嘉庆十二年(年)侍卫圣驾出古北口狩猎,得病返京,不治而卒,享年35岁。
姚大宁在家乡时间不长,遗物不多,他的九环大刀在五十年代五投一献运动被献了出去,下落不明,还有两间祠堂都有旗杆夹四个,其中两个是举人,两个是状元,早在五十年代已经毁坏,还有姚大宁的衣冠冡在里水镇和顺石塘村螺丝岗上,现也被盗墓者通通毁坏,还有两间祠堂都挂有头等侍卫府牌匾,六十所代已被毁破,现紧存有状元袍六件,但由于保管不善,部分已经开始破碎,还有状元坊石匾一个,还有状元及第一件,是按原版所仿造。
联系人:姚湛光、姚利信
6、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何布(?)村万康姚公祠
万康姚公祠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何布(?)村姚家街25号,坐西朝东,占地面积0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祠堂为水泥结构共二层,堂号为“永业堂”。始建于光绪甲申年(公元年)的汉族祠堂建筑,距今已逾年,因年远日久沧海桑田面目残损,重建于公元年。幸其子孙后裔为继承先辈遗产,缅怀先祖,弘扬姚氏文化。由本村兄弟姚伟发起重修,并得到本村众叔伯兄弟及各界热心人士大力支持,历时半载还其面目,旧貌新颜。姚伟曾担任赵子阳的贴身警卫,后担任广东边防海关16处处长一职。
姚万康公属今广州花都区秀全街道马溪村姚宏基公的第三世,宏基公一世,宏基公祥开五桂。长子东园迁花都岐山。次子南岳、三子西湖住花都马溪。四子北海迁花都望岗。五子中龄迁江高大田,生三子:长子万石住大田,次子万兴迁小塘,三子万康迁何布(?)。万康公支系年已发展到26世,人口约人左右。
字派:诗-礼-相-传-克-绍-典-型-绵-世-泽,智-仁-交-勉-永-承-彝-训-振-家-声。
本祠堂现任理事会成员:姚绍恩,姚万富,姚日桓,姚瑞霜,周丽欢(姚家媳妇)。
供稿人:姚德泉
7、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沧桑古祠昕传奇—瑞岭村矮岭姚氏祠堂
瑞岭村是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地处赤坭镇西北部,山前大道路边,面积约10.45平方公里,下辖4个大片,2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人,散居海外姚氏后裔0多人。瑞岭村历来有“盆景之乡”之美誉,多年来,村民利用本地的特点,以盆景作为经济支柱,生产的盆景以树木(树桩)盆景为主,九里香、松树,榕树是瑞岭盆景主要的应用树种,瑞岭盆景既继承了岭南派盆景得苍劲、自然、飘逸、豪放的艺术特色,又形成了自己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姚氏宗祠位于瑞岭村下辖的片区之一矮岭。
姚氏宗祠也称“姚氏百家祠”,是所有姚氏(包括迁到其他地方的后裔)逢年过节来祭拜的地方。
姚氏宗祠始建于清代,大门门楣上方刻有“姚氏宗祠”四个大字,为姚氏秀才姚如稀书写。
大门匾额上方绘有壁画《三星耍乐图》,描绘的是福星、禄星、寿星齐聚一堂的欢乐景象,象征幸福美满、大吉大利。《三星耍乐图》左右各有一副“为善”“做人”
题字和《伏女传经》《五谷丰登》《鹿位高升》《连登鼎甲》等壁画,由李鉴泉绘。书法别具一格,壁画饶有意趣。
姚氏宗祠前有一个宽阔的水泥广场,人们会在这儿打球、晒谷、跳舞,停车,据说这个广场以前是一个很大的风水塘。
宗祠坐北朝南,三间两进,木质结构,其总面阔11.8米,建筑占地平方米。由于当时条件限制,姚氏宗祠筹措资金相当困难,建成的宗祠面积并不大。中路建筑是人字封火山墙,硬山顶,灰博古脊,绿灰筒瓦,夯土墙基,尽显岭南建筑特色。头门面阔三间11.8米,进深两间6.1米共十一架。后堂面阔三间11.8米,进深三间7.4米共十三架,杉木金柱。后堂前带两廊,六架卷棚。宗祠内墙面改刷石灰水。
如今,姚氏宗祠主要的功能是用作举行祭拜或者举办酒席,酒席可摆放多达80围。祠堂日常为姚氏后裔纳凉、小憩之地。
本简介由矮岭村姚海生,姚焕军,姚密营,姚标民,姚立志等人提供历史资料,姚文辉编辑。
8、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长裕姚公祠
矮岭姚氏,始于广东平远。平远姚氏的开基祖为景清公,其先祖居福建宁化。姚景清于宋朝末年任梅州驿丞元初弃官归隐,居程乡韩莆都均田村(今梅县梅西)。他实施垦荒殖民,不及十年,口齿日繁。景清公生有四子,即祖德、祖隆、祖盛、祖章。长子迁居海阳(今潮州),四子移居江西虔州(今赣州),三子迁居平远石正,次子移居大柘。矮岭姚氏就是从平远大柘迁徙而来,长裕太公为矮岭姚氏始祖。
长裕太公生于康熙八年9月17日,实际为舜帝之一百二十世孙。长裕太公由平远大柘迁至矮岭。由于矮岭地利优势较弱,与外界不通,附近村民以农耕为主。长裕太公刚好有一手造犁铧的手艺,于是便在矮岭专门以造犁为生。长裕太公把耕犁改用铁辕,省去犁箭,在犁梢中部挖空槽,用木楔来固定铁辕和调节深浅,使犁身结构简化耐用而不影响耕地功效,既延长了犁的使用时间,又节约了生产成本。长裕太公用自己的手艺养活了自己的儿孙,也让自己在矮岭深深轧下根来,子孙延绵不断。长裕太公康熙年间由平远大柘迁居此地,至今已延续了远臣、心、常、贞、靖、卿、士、若、尹、良、史等二十几代人,已走过了多年的历史长河。另外,由矮岭搬迁至狮岭镇石九岗姚屋村、白坭马鞍岗及清远石角镇南兴寮,白沙上寮,东屈,钱姚姚氏后裔,达数千人。
长裕姚公祠位于矮岭自然村大东片,是矮岭本村姚氏祭拜的地方。长裕太公于康熙年间由梅州平远大柘迁居于此地。
长裕姚公祠始建于清代,民国十六年()重修,坐北朝南。门前一口风水塘,站在风水塘南望,视野极佳,风景无限。在风水塘右侧,有一对旗杆夹石,是道光二十七年丁未岁赐予姚氏后裔姚炳文“明经进士”而立。
长裕姚公祠为三间三进,总面阔11.9米,总进深31.7米,建筑占地平方米。人字形火山墙,灰塑博古脊屋顶,绿灰筒瓦,绿色玻璃瓦当,青砖墙,花岗岩石脚,红阶砖铺地。
长裕公后裔名人有满清秀才姚如稀和道光皇帝御赐的“明经进士”姚炳文。
值得一提的还有姚敬修,曾任新中国成立前的乡长、联民局长。他为人豪爽仗义。年,长裕姚公祠就是在姚敬修的呼吁奔走下,族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而共同筹建的。
本简介由长裕公后人姚海生,姚焕军,姚密营,姚标民,姚立志等人提供历史资料,交由姚文辉编辑。
9、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秀全街道南岳大街南渭姚公祠
南渭姚公祠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秀全街马溪村南岳大街,公祠坐南向北、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为两进祠堂,取用红砂石、青砖、木、瓦结构的汉族祠堂建筑。支柱有:木梁柱、青石柱、红砂石柱、大理石柱四种柱。檐口木板浮雕,栩栩如生。
据从福建甫田远迁徙至花县马埗坳,立姚村。宏基姚公起壹世祖,其得五子,(长子东园、次子南岳、三子西湖、四子北海、五子中龄)南岳公为二世,得一子(凌波)为三世,得三子(淮阳、南阳、渭阳)公。
南渭祖祠属实南阳、渭阳兄弟俩公所合建,堂号:文明堂。于清朝光绪癸卯年(公元年)迄今已近百余年历史,因年远日久、沧海桑田、面目残损,幸其子孙后裔,为承先辈遗产,缅怀宗亲,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荣耀门庭,在()年遂齐心合力,内捐外助,筹措资金,群策群力、旧貌新颜,此举乃乡亲夙愿,众望所归,为此立碑以记告后人,功德千秋。至今已发展到26世约人。
(十九世起)字辈:诗礼相传克绍典型绵世泽智仁交勉永承彝训振家声
理事会:姚乐熙、姚耀芳
供稿人:马溪南岳房姚文干
10、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秀全街马溪村西湖姚公祠
西湖姚公祠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秀全街马溪村西湖社1号公祠坐南向北,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中间有一条青云巷与广福书舍连成一体,两祠堂门前广场全部铺设大理石,大理石围栏,成为村中格外醒目的古建筑群。
西湖姚公祠为两进祠堂,红砂石青砖木瓦结构的汉族祠堂建筑,堂号“绍德堂”始建年代明朝(具体不详)历史记载于清嘉庆二年重建至年已有年历史,因年代久远长年受风雨侵蚀,瓦面大面积倒塌,墙体倾斜,杂草丛生,破败不堪,为缅怀先祖,继承先辈遗产,由西湖房众叔伯兄弟及各界热心人士大力支持于年筹款余万重建西湖姚公祠及重修广福书舍,于年10月动工历时一年多于年12月竣工。
姚西湖公属广州花都区秀全街马溪村姚宏基公的第二世,宏基公一世,宏基公祥开五桂。长子东元迁花都岐山,次子南岳,三子西湖住花都马溪,四子北海迁花都望岗,五子中龄迁江高大田。西湖公生子姚泗,姚泗生子姚祖德,姚祖德生三子,广珍,广福,广发,广发无嗣,年已发展到26世,人口约人,(含迁清远白粉村,花都区五星村)。解放初期广珍公后裔曾回乡寻亲,据闻明朝时迁广西,解放初期人口已经有0余人,因历史原因没有相认,至今失联。
字派(十九世起):诗礼相传克绍典型绵世泽,智仁交勉永承彝训振家声。
祠堂理事会成员:姚耀华、姚伟光、姚顺来供稿人:马溪西湖房姚耀华
11、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秀全街马溪村振全姚公祠
马溪村位于花都区西南方,与广州市白云区神山镇接壤,距离花都区中心10公里,距离广州市中心28公里。
马溪姚氏宗祠共有十座,依山而建,连成一体。远观祠堂青色的外观,正脊灰塑狮兽、花鸟虫鱼,给人静穆端丽的感觉。姚氏十座祠堂中以“振全姚宗祠”为最大,外观古朴典雅,华丽端庄。
振全姚公祠坐落于马溪村的中央位置,祠堂前面是风水池塘,背后是玄母山,依山而建。公祠始建于年,起初是一间回墙结构的泥砖墙平房,几经修葺后已不成祠。年,为纪念先祖姚振全的功德,扩建成一座三进三间约平方米新祠,并保全至今。
振全姚公祠长22米,宽30米。屋顶装饰有镬耳、风火山、博古脊和绿灰筒瓦。墙面由青砖砌成,以红阶砖板铺。祠内有花岗岩石角和九间回天井。门前教坊主要作用是晒稻谷、集会和教武。教坊两侧立有“姚大宁”状元及第花岗岩石墩旗杆。
振全姚公祠分为三进,前进有3间,长22米,进深7.5米。前廊四步,梁架上有托墩、斗拱、上面雕刻有人物及花鸟虫鱼。大门嵌花岗岩门夹,石门雕刻有“振全姚公祠”五个大字。
中堂面阔22米,进深14.5米。一根实木金柱,一道大屏风横立中堂背后。后堂正梁灰塑狮兽、花鸟虫鱼纹饰。两次间半月形侧门上饰有蝙蝠吊全钱及灰塑纹饰,作父老聚会、处理族内要事及演武之用。从两边拱门进入第二天井,步三级阶石板入三进后堂,面阔22米,进深三间8.8米,中间两幅青墙及木柱承重。前梁托墩,斗拱雀替,施有流云人物及花草纹饰图案。后堂是族人用作祭祀祖先用的,平时不准进内。内设有祖先灵位和神像,其格局雄伟严肃庄重,工艺结构精湛,雕有鱼虾蟹、飞禽走兽、花草果鲜、苍松翠竹、日月披星、宇宙人像等。
祠堂另有两个偏间,左边为三间,用作摆放习武器械、醒狮道具及整理祠堂账目;右边为三间,头间用作看护人宿宅,二、三间作族人喜庆摆酒之用。
联系人:姚炳洲撰稿人:姚绍桢
12、广州市花都区新雅街道白蟮塘村姚姓祠
白蟮塘姚姓祠,位于广州市花都区(新雅街道)白蟮塘村环路南号,坐北向南。始建于清(约公元年),距今逾余年。因年远日久,在民国后期崩塌,大半个世纪来已沦为平地。为继承先辈遗产、缅怀先祖和弘扬姚氏文化,本村众父老兄弟踊跃捐资,并得到本村及各界热心人士大力支持,于年初在原址重建,历时半年落成。重建后祠堂占地面积平方米,为混凝土结构三层楼房。
白蟮塘姚姓祠是马溪姚宏基公的九世孙国禄公的祠堂。一世宏基公有五子分五房:长子东园迁花都岐山村;次子南岳、三子西湖住花都马溪村;四子北海迁花都望岗;五子中龄迁番禺大田(今属广州白云区江高镇)。九世国禄公属北海房,支系至年已发展到25世,人口约人。
白蟮塘姚氏字派(即是马溪姚祠堂的神龛联),从十九传起用:诗礼相传克绍典型绵世泽;智仁交勉永承彝训振家声。
供稿人:姚德焕祠堂现任理事会成员:姚德焕,姚德针,姚润根。
13、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新雅街清布(?)村裔高姚公祠
裔高姚公祠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新雅街清布(?)村9队,正门向南,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祠堂为土木结构共二进,堂号为"敦裕堂"。
始建于道光二十九年己酉年(公元年)的汉族祠堂建筑,距今已逾年,因年远日久沧海桑田面目残损,重修于公元年2月17日。幸其子孙后裔为继承先辈遗产,缅怀先祖,弘扬姚氏文化。由本村兄弟姚志樟带头捐资维修。并得到本村众叔伯兄弟及各届热心人士大力支持,还其面目,旧貌新颜。
姚裔高公属今广州花都区秀全街道马溪村姚宏基公的第十五世,宏基公一世,属南岳房分支迁清布(?)村。宏基公祥开五桂。长子东园迁清远岐山。
次子南岳、三子西湖住花都马溪。四子北海迁花都望岗。五子中龄迁江高大田。宏基-南岳-凌波-南阳-(五世至13世不详)14世宗遗生三子:长子裔宏、次子裔康、三子裔高,裔高公生四子:长子姚权、次子姚坤、三子姚富、四子姚贵,裔高公支系年已发展到25世,人口约人左右。
字派:诗-礼-相-传-克-绍-典-型-绵-世-泽,智-仁-交-勉-永-承-彝-训-振-家-声。
本祠堂现任理事会成员:理事姚国锦、姚家榥、姚泉炉、姚志樟。祠堂简介由裔高公支系姚志樟和广西马平道治山姚德泉搜集整理。
14、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潭村姚氏宗祠·潜德堂
潭村潜德堂坐落于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潭村西北角。潭村姚氏是舜裔第世孙,始祖名宗卿公,字印岩,宋嘉祐年间进士,官拜广州提刑案察,为姚氏自闽入粤后当官第一人。宗卿始祖子孙后代遍布广东各地及海内外。其中十三世先祖名观文,文采超卓,编纂族志,明洪武年间进士,官拜监察御使,为官清廉。后辞官回粤,居住西江,颐养天年,教育英才。其第四子名太行,字秀岳,雄才大略,定居金鼎(现广州市黄埔区深井村),育有四子,分别取名“英”“雄”“豪”“杰”。次子后雄,别字金盈,迁居潭村,开枝散叶,子孙繁衍。潭村姚氏家谱自第七代起字派:世华文士秀,序远振豪昌,永启承家世,创兴继祖光,伟业传万世,文章耀祖光。潜德堂历经几百年风雨,已成危房,后族人捐资重修宗祠,8年竣工。宗祠现还保留有明代“鸭屎石”六角石柱一对、清代木雕和清代壁画等。
潭村姚氏族人秉承祖训,传承薪火,和谐团结,开创新篇,族人人囗多人。
供稿人:姚永实
15、广东广州市姚氏大宗祠·鳯儀堂
广州姚氏大宗祠“鳯儀堂”坐落在扬箕村北面,为扬箕、寺右两村的开基祖祠堂。存耕太祖乃江西临江府新淦县路口司下泉乡人(今江西新干县金川镇路口村),以元世至元中举孝廉成进士,官至广东宣慰廉访司副使,吏治严明,士民爰戴,携家眷来粤。太祖夫人严氏生四子,任满旋籍归田。存耕太祖第四子礼廷始祖留于羊城,随田入籍,在元末明初肇基番禺东门外永泰乡簸箕里(今扬箕村)北面,名老黎园。
礼廷始祖夫人刘氏生二子:长孑“联菴”;次子“筠菴”。长子联菴生二子“源安”、“源盛”。次子筠菴生一子“源深”。长房四世“万松”于明朝中叶卜居寺右之东。筠菴后人五世“一山”之后,“齐山”之孙迁居寺右之南。故寺右有“东约”,“南约”之称。寺右东约清初又分枝高州梅绿,广州东门外白灰里,龙运里,黄华塘。寺右南约清初又分枝广州海珠区沙园和石溪。长房次子“源盛”的后人居住扬箕之东;筠菴后人“两山”、“中山"、“万山"的后人居住扬箕之南,故扬箕也有“东社”和“南社”之称。
元末明初至今,扬箕,寺右两村约年又25传,由第十传起字派:认美光庭教;居贞显国维;昌朝隆万纪;敷锡与天齐。长房四世“万松"祖人居寺右之东约,由十二传起字派:尚绍元迪应;宏昭继述垂;传家世有守;经业定良维;杰仕成章远;光/兴,邦/游,广泽扬。凤仪堂于明朝始建,祖祠乃坐午向子兼丙壬,后遇洪水之灾,筹资重建。清初又遭兵燹所毁,雍正九年两房集议,复建大宗祠,祠竣列祖列宗升座。
之后,大宗祠用作学校。时至公元年扬箕村城中村改造,大宗祠复建得到省各界人士鼎力支持,得原址复建。公元年,大宗祠竣工。公元年农历十二月十九日,公历年元月二十八日大宗祠重光,列祖列宗升座。
现今扬箕村多人;寺右村0多人。
供稿人:姚健湛
16、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三江金兰寺村姚氏宗祠
金兰寺姚氏宗祠坐落于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金兰寺村东,相传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间年,距今年。祠堂建筑面积1.25亩,四周建有围墙,正门前有一个约两2亩地大的广场,作每年新春期间宗亲们前来聚会和庆典之用。广场前面还有一口面积约五亩的大水塘,传说这是祠堂建筑风水结构所需要的。
金兰寺姚氏宗祠在增城第二座大祠堂,同时也是最宏观的祠堂。说最宏观,是因为它的建筑面积比一般祠堂大近1倍。传统常理学说,三栋祠堂、两栋庙,金兰寺祠堂是建了假四栋的。建筑师为了不违反常理,把第二栋的瓦面建成贝形结构,就是所说的假四栋真三栋了。
祠堂正前门有副对联:宝庆发其祥豸史留芳传奕世,金兰安厥宇云峰毓秀拓鸿基。字写得很有气势,也耐人寻味。据说对联是当时增城一叫刘郑的秀才撰写的。为什么上联是“宝庆发其祥豸史留芳传奕世”呢?明朝在位皇帝共16位,即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等等,因为“宝庆”就是宣德年间的朱瞻基,所住府弟被册封为宝庆付,宝庆发其祥是由此而来。祠堂横批是“姚氏宗词”,第二栋屏风上方挂有一横匾,上面标示有建造和维修的时间,可惜在“文革”期间被毁。正堂屏风上方有一幅大横匾,上书“绳谷堂”三字。
祠堂后面有一栋气势更为壮观的房屋,这就是大神楼。大神楼门前花厅上方有一书有“玄兴燕硕”四字的横匾,里面自上而下按梯形摆放着历代姚氏祖先的牌位。整座神楼都是用抗腐耐磨的铁力木(明代广东、香港叫东京木)雕成镂空的各式飞禽走兽的形状,雕刻精美,很有观赏价值。
金兰寺姚氏宗祠的墙体,除墙脚和转角位用水磨红石外,全部都是用当时坚固耐用的大青砖建成。屋梁均用红石柱、花岗岩石柱和抗腐耐磨的铁力木混合调配承托而建成,非常坚固。每幅墙的顶端都画有0.7米高的明代流行的壁画和古代的人物画。
目前,金兰寺姚氏宗祠的总体结构和瓦面保存得还很完整,几百年都无大修,因为一直以来都是被用作学校才得以保存下来,现为省级保护文物。
撰稿人:姚炳清
17、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旧山吓村姚氏大宗祠
旧山吓村姚氏大宗祠始建于明代宜德年间。先祖名宗卿,字希德,号印岩,自宋时来粤,26岁时授广东提刑巡按,育有七子,分别是达显、达仁、达义、达礼、达智、达信、达行。始祖世居旧山吓村,晨祖世居元岗,逊祖世居博罗石湾,忠祖世居沙头,志祖世居元岗。
姚氏大宗祠由旧山吓始祖淋江传至十四世祖,至今有六百余年历史,增城县文物馆有记载。宗祠于年重修。
联系人:姚建怀
18、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仙村镇沙角村姚氏宗祠
本宗祠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仙村镇沙角村,紧靠东江河畔,是块人杰地灵、风景优美的胜地。宗祠始建于光绪二十二年丙申(公元年),经历了“文革”时期政治风波动荡“红卫兵”破毁了本宗祠的“敬本堂”牌匾,和顶脊梁上的鳌鱼,还破坏了宗祠门口两柱上横檐的部分木雕塑造人物,变得支离残缺等。几经沧桑,宗祠已经变得木朽墙残,墙体剥落,大有不胜重负行将倒塌之虞。为使我村族人感知其本,共识其源,颂扬祖功,传承祖德,谨记祖训,敬祖敬宗,经村委干部,父老乡亲商议决定重建宗祠,重建经费需要万元,村委会出资85万元,再组织了筹建委员会,向各位村民倡议捐款重建宗祠善举,得到村民的鼎力支持,慷慨解囊,共捐得款项68万元,共计万元。宗祠能顺利地在甲午年仲冬(年12月)按原址、原貌、原面积平方米重建,现在面貌焕然一新,激励后人,尊祖敬宗。
该支姚氏以舜为始祖,舜生于姚圩(即离山东省菏泽市五十里)(略),舜后世系至壹佰零七世到宗卿公。宗卿公字希得,讳号印岩。以宗卿公在增城山下分支开族为一世。因宗卿公先居南雄黄沙珠玑巷,宗仁宗熙宁年间(公元年至7年)随官迁移(授广东提刑)。传到舜世宗卿13世传到茂生公由旧山下迁居下蔚定居,茂生公生有四子。维奕是茂生长子,又生有三子,大珠、二珠、美珠(宗卿15世)。
美珠公是沙角村开基创业的始祖。据传说美珠始祖先从旧山下迁到增城区新塘镇白石圩,再迁沙角宅居繁衍至今,
据说美珠始祖是在明朝嘉靖年间迁居沙角村的。距今约年左右。传到今日已到23世了,到今为止已发展了人。
联系人:姚稳全
19、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到蔚村增城姚氏大宗祠
正果镇到蔚村姚氏大宗祠位于增城县城东面,距离县城14公里。S省道在村前经过,设有到蔚村站。到蔚既是自然村,也是行政村,辖到蔚、鸦岗和霞角岭3个自然村。3个村都姓姚,一世祖名叫姚宗卿,开村祖宗为卿公四世孙姚含。
姚宗卿,字希德,号印岩,福建莆田人,为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进士,授广东提刑而入粤。生七子:达显、达仁、达义、达礼、达智、达信、达行,增城姚氏以此划分为七房。今增城和珠三角的姚姓村,大多数是宗卿公派下七房后人,已传至代到三十九代,人口超过十万。
增城姚氏大宗祠享保堂在到蔚村内,由长房六世姚智柔创建于南宋光宗绍熙初年(公元0),最后一次重修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年(公元)。因为奉祀始祖宗卿公,所以“宗祠”之前冠一个“大”字。
祠堂坐西北向东南。外墙用麻石或红石垫脚、青砖到顶,对称的锅耳状墙体高耸。五开间门面22.8米,三进(前堂,大堂,内堂)二天井,套以厢房廊廓,纵深53.6米,面积多平方米。
祠堂大门口上方悬挂“姚氏大宗祠”匾额。大堂前门出1.66米蟹口的前端横梁,挂着“享保堂”堂号匾。两边挂有木雕长联:系谱瀛州,溯浙阴闽莆而增江,祖德宗功源流久远;派传笏绣,由箕里圆岗而曲水,子繁孙衍泽世绵长。
祠堂前面是对开的平方米广场,紧接广场配以风水池塘,形成了气势恢弘的典型的岭南祠堂格局。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这样品评大宗祠:一条地伏,两樘四扇,三度蟹口,五间相连,六条石柱,七米纵深,八面玲珑,九行长石,十夹围杆。“十夹围杆”是指祠堂外广场竖立着十对用花岗岩打造的旗杆夹,是对古代10位姚氏先贤所立的功名标志。
大宗祠不单是族人祭祀祖先和族中议事的场所,也兼有多方面的用途,诸如到蔚驿铺、习武、基层(地保,乡长)行政办公、私塾、学校等等。
大宗祠自古以来是办学之地,培养了大量人才。明清用祖业收益聘请西宾管教龙山、南溪、松庵、万禄4房子弟,全村儿童皆免费入学。年秋,私塾改为新式的享保学校,在村民中推选校长,到广州高薪聘请教师,本村人士免费入读。姚松年是第一任校长。抗战时期到蔚村属增城县梅岗乡,享保学校也易名增城县梅岗乡第二中心小学。新中国成立后又易名为到蔚小学。
大宗祠的这些学校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到蔚人,走出了众多人才,诸如:姚虎臣(黄埔军校生,民国中央情报处处长,台湾“中央”警备司令)、姚子谋(留日生,创办增城清华学校、正果中学等,民国增城县参议长)、姚泰鑫和姚名灏兄弟(都是民国中央高官)、姚柏贞(无线电专业学校毕业生,台湾少将)、姚锦池(淮化军区某部主任,金桥干部学校校长,支部书记)、姚化育(广东河源市武警分队队长,河源市人大代表,广东省国土厅任职),等等。
然而,岁月沧桑,往昔的大宗祠已不复存在。年日军飞机炸塌内堂。“文革”期间被造反派拆毁了广场上祖先的功名标志和整个大堂。今天的大宗祠几乎一片废墟,只剩下残破不全的大门厅(前堂)默默地暗示昔日的不凡。
供稿人:姚佛胜
20、广东省河源市紫金中埔村荷树坪姚氏宗祠祠堂
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姚氏宗祠,位于县城西部十二公里的紫城镇中埔村荷树坪。为广东平远景清公十一世孙,紫金姚氏始祖仰云公创建,距今约年。
祖祠坐西向东,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房前为田园小溪。靠山为象形,占地面积为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
祖祠原系土木结构客家民居。由于年代久远,风雨锈蚀,外貌已显苍老破旧。经族人商定:年按原风貌重修。堂号“虹瑞堂”。
仰云后裔,目前有联络的在0人左右,出于经济,战乱原因,本祠支派以外迁居多。仍在本县安居者只有近千人。迁往广西贵港,广西贺州有余人。深圳、惠州约为人。从紫金始祖算起,目前繁衍了有14代之多。
联系人:姚其中
21、广东省博罗县罗浮山脚下的横河西群姚坑村姚氏宗祠
横河姚氏宗祠位于广东省博罗县罗浮山脚下的横河西群姚坑村,村约人口人,祠堂坐向位于(乾山兼亥),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水泥钢筋结构。始祖:虓孟公(舜第世,宗卿9世)堂号为“吴兴堂”。祠堂初建于年间,汉族普通祠庙建筑。
此祠“文革”时期被毁,后得后人修理过两次,但由于泥砖结构经不起风吹雨打,在0年已残损。经本村多次商仪发起重修,并得到众叔兄弟及各界热心人士大力支持,于年农历三月初六日正式动工。八月廿八日完工及祖先进座入伙。
宗祠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缅怀先人,祭祀祖先的场所,也为我们今人提供了一个聚族仪事、宗论叙亲、交流信息的平台。同时也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份丰厚的遗产,更是我们姚氏共同精神家园。
本祠理事成员:姚运强、姚锦添、姚五汉、姚伟金、姚爱平。
22、广东省博罗县石湾镇姚屋村姚氏宗祠
石湾镇姚屋村姚氏宗祠坐落于广东省博罗县石湾镇姚屋村,堂号:永锡堂。据本村祖传的旧谱记录:(舜世)宗卿公于北宋年间从广州迁博罗鸾岗,再迁往增城山吓定居。直到(舜世)宗卿五世逊公,字大化,号居谦,始迁石湾。逊公生于北宋宣和庚子年(公元1年)八月初一,卒于南宋淳熙丁未年(公元年)五月初一。由此推算:逊公应于1年至年到本村开基,繁衍生息,距今已达八百多年。按年本村重修的《石湾姚屋姚氏族谱》统计,这支姚姓族人已繁衍到第三十代,现本地常住族人约人。
石湾姚屋历史悠久,而本村祠堂建于何年?由于找不到相关记录又没有人能说出具体可信的时间而难以考究。据民国版《博罗县志》记载:石湾早在宋朝已建立“清湾书院”,因石湾姚屋姚氏宗祠建于“清湾书院”旁,建筑风格又相似,由此推算本村祠堂应始建于宋末或元初;而据本村一年长的村民透露:该祠堂在年重修时,发现大门门楣上放着清代乾隆年间的铜钱,所以又有说祠堂应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
石湾姚屋人才辈出,名人众多,诸如:清朝同治年间进士姚朝英、举人姚轼、光绪年间武进士姚洪階;现代名人有前东莞市副市长姚锦柏等。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祠堂曾被政府征用作粮仓。直到年,本村和海外同胞及社会热心人士,几经努力,终于收回祠堂产权。由于年代久远,日久失修,当时的祠堂已相当残旧。于是在年,本村对祠堂进行了简单的重修。9年,本村得到本地族人、海外赤子和社会贤达的慷慨捐资,在原祠堂旧址第二次重修姚氏宗祠。二次重修后的姚氏宗祠仍然是坐西北向东南,砖木和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约平方米,为三进二天井格局;整座祠堂有正大门、仪门、天井、走廊、正厅和神龛。
祠堂大门的楹联是:陶渔耕稼,礼乐冠裳。正厅上方悬“永锡堂”匾额。宗祠二次重修选择了岭南特色的古建筑风格进行建设,选料上乘,木雕、石刻手艺精湛。
祠堂是我们缅怀祖先,族人寻根问祖的凝聚点,也是吾族世代相传的历史文化遗产。
联系人:姚美锦
23、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博罗车村姚娘庙
广东姚氏第一庙堂姚娘庙坐落于博罗县泰美镇车村东江古河道岸边,占地多平方米。庙前门额上书“姚夫人庙”,门联:英灵光宇宙,节烈播乾坤。神像上方两侧有“汉朝古庙”和“明代精存”两个牌匾。
姚娘是史书中记载最早的广东姚姓人。姚家世代为平民。姚娘奉侍父母逊顺孝敬,贞淑为乡里称道。汉成帝河平年间(公元前28年―前25年)卒于家。乡人于盘陀乡居所立庙祀之,称夫人庙。以上是《广东历史人物辞典》(管林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6.P)根据清光绪《惠州府志》卷13和民国《博罗县志》卷1对汉代博罗姚娘的简要记载。
宋代以来方志记载的多是姚娘灵应的传说。
宋人刘斧所撰《青琐高议姚娘记》记述:大丞相文惠陈公,向授潮州通判税漕,权刺惠州。率潮州之秀民许申偕行,中道舣舟古岸,江风颇净,新月初出水面,舟人方去未久。俄有介胄百辈,乘骑数人,指呼甚明云:“今丞相、漕使宿此,其或疏虞,毫厘不赦”公与申指对惊喜,固不知孰相也、孰漕也。明日行,询其地只有娘娘庙存焉。公自东复还朝,亲为文祭之。后公果居钧轴,申亦作本路漕,皆如向所言。公尝自京遣人就其地祭享,以神其事。
清代光绪年潮阳县志也有类似的记载:宋咸平间(-),陈尧佐以潮倅守惠州,携潮士许申偕行,晚舣舟于岸。舟子方击柝,俄有骑数辈、卒百余,指呼甚严云:“今夕丞相、漕使会宿于此,慎勿疏虞”。公与申相对惊喜,不知孰相孰漕。明日,行访其地,有姚娘庙。姚娘者,汉河平间居民姚氏女也,贞淑为乡族所称,卒后立庙于博罗县盘陀湾,及登相位,遣人祭告。申亦任本路转运使。
大丞相文惠陈公是指宋代的陈尧佐,咸平间是潮州府通判兼权刺惠州,后来离潮到京晋升为宰相。当时他与参幕潮阳人许申同行,从水路到惠州(许后为转运使)。陈许二人停舟夜宿于庙附近,其身世一一如神灵姚娘所预言。其后政和年间(1-7),唐庚谪居惠州,在诗中就有“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姚娘”及“何时返栖息,谁为问姚娘”之句来感怀自己的身世。
至今,车氏村民中传诵着“姚夫人托梦御史公,车邦佑忠诚救天子”的传说。车村人监察御史车邦佑,大约于明嘉靖年中(6)重修姚娘庙。
姚娘庙“文革”期间遭到彻底摧毁,里面的东西荡然无存。今之姚夫人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原来的废墟重新修建的。车村人同心协力,自筹资金,历时15年。庙里,只有“康熙元年碑记”石碑和两个红石岩柱础,是唯一原物。
二千多年来,姚娘依然活在车氏村民心里,备受尊崇,姚夫人庙长年香火不断。每年姚夫人诞农历十二月十五和四月四、正月初六这3个日子,是祭祀姚娘的特别日期。尤其是年初六,会举行盛大的巡游祭祀活动,十里八乡的信众和港澳台的车氏宗亲都赶来参加,场面宏大,热闹非凡。
撰稿人:广州姚钟尧
24、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姚氏
平远姚氏始祖念一公,字景清,福建莆田人,生于5年。南宋末为梅州驿,后辞官落籍程乡(今梅县)均田村。娶邹氏,生四子:祖德、祖隆、祖盛、祖章。祖德迁海阳,祖隆迁平远大柘,祖盛迁平远石正,祖章迁江西安远。
平远县地处粤东山区,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客家人聚集之地。因人多地少,历来有向外迁移之风气。明清时期已有平远族人向外拓展,只是当时路遥闭塞,知之甚少。今日交通方便,资讯发达,各地景清公后裔纷纷联系寻找和上门寻根问祖。已知有外迁族居地方:在广东地区,有梅县、梅江、紫金、博罗、花都、清远、阳山、连南、连州、韶关和阳西;在外省区市,有广西、福建、江西、湖南、重庆和四川。在外地族人约30万人。平远姚四房皆盛,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经有识之士组织,年11月29日,全国各地宗亲汇集于平远,成立了景清公后裔联谊总会,姚若南任会长,姚江南任永远名誉会长和监事会主席。
平远姚氏兴盛发达,历代人才辈出。单以平远本土来说,入载地方志人物多不胜数,如清康熙年间徽州、杭州知府(两郡太守)汇川公姚尴,进士姚璋,历任福建各地知县的举人人臣(廷格)、个臣兄弟,台湾知县姚阳叔等。近代,清末南洋开矿巨富姚德胜,国民北伐军总司令姚雨平上将,抗日英烈姚中英中将、姚子青少将,民国平远县县长姚海珊等。近代,文化部副部长姚琬卿(后改名吕志先),二炮姚史燃少将,爱国华侨姚美良、姚森良兄弟,广州欧派集团董事长姚良松,均是平远姚氏族人骄傲的杰出人物。
平远景清公祠虹名号“瑞堂”,新中国成立后被改建成学校,房屋已拆除。现景清公后裔在姚若南会长的领导下,正在筹集资金,计划重建景清公祠堂和续修平远姚氏五修族谱。
供稿人:姚仕忠
25、广东省连南寨岗福常姚公祠
福常姚公祠坐落在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寨岗镇社墩村。丁山癸向,建筑面积多平方米,占地面积0多平方米。清道光十一年辛卯(公元)动工兴建,清道光十三年落成喜庆。至今年。因风销雨蚀、栋梁摧颓、墙体剥落,祠堂庄严顿减。经本门宗亲多次商议,于1年4月按原结构重修,同年8月完工。
福常姚公祠的开基祖姚福常,讳垂阳,号对廷,是平远姚氏始祖景清公的十八世裔孙。清嘉庆元年丙辰岁(公元)从梅州平远只身来阳山鞘豪坑称
架村(今连南瑶族自治县寨南称架村),经营生业、颇有余资,置田园,立家室,奠定基业。清道光十一年在寨岗井塘寻得宝地创建新宅定居(即现今的福常姚公祠)。从此人丁兴旺,繁衍至今9代裔孙,有多人。
福常公后裔辈字,一直沿用平远姚氏班行名字双表——名派:一人垂拱御,方宇仰鸿猷,发育齐天峻,昭明如日周。字派:臣心常贞靖,卿士若尹良,史翰文章重,蕃宣德惠长。
供稿人:姚国培
26、广东省英德市白沙镇上姚老围村福公祠
福公祠坐落于英德市白沙镇太平街道上姚村,公祠坐乙向辛兼辰戌吉度分金,祠堂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山环水抱,地势窝圆。绿山稻果,长势欣欣。前趋旗鼓,左右送护。案上楼台,照应祖堂。门匾书刻:姚氏宗祠。四点金式。前面砖瓦门楼。砖墙灰瓦,行梁穿斗,硬山屋顶。楼阁简室,历居贤祖。朴实无华,流溢祖上知俭养德风格。外廊绘画,山水明秀。门厅简朴,墩石擎柱,贯梁文匾:祖德流芳。中池宏盛,阵矩樵石。行廊斗托,明厅厢房,简陋脱俗,供案香龛,祖讳谨列,崇宗敬祖。蓬荜增丁,世衍繁荣。
福公生于明朝成化至弘治年间,约公元年前后。是新溪村的我房入粤始祖宗卿公十五世孙,宗卿公。英德市白沙镇太平街道上姚村始祖令达公长子。福公生二子,长子为文珍,次子文瓒。文瓒生五子,长子仕聪,次子仕宁,三子仕成,四子仕任,五子仕满。仕宁公生亮公,亮公生庆显公、庆昌公、庆昂公,庆显公生春公,春公生见龙公、云龙公、泮龙公。胄裔润育繁衍至今,令公廿一代,福公廿代人。
因时隔久远,各房字辈有异。
下水江字辈:龙启兆余文,道成定德立,宏开科元名,朝廷高厚禄,奕必世其昌!上姚字辈:令福文仕亮庆春,龙启兆予闻,道诚定德立,宏开科元名,朝廷高厚禄,奕必世其昌!云浮字辈:龙启兆予文,道成定德立,宏开科元明,盛世必其昌!四会字辈:悦启兆於文,道成仁......余下与下水江村的相同。
见龙公胄裔居白沙镇太平街道上姚新楼村、老围村、方塘村、墩头村和阳山等分支。云龙公五世孙文简公胄裔居云浮市云城区都杨镇黄茅咀村、南山新村、大尖村、高要区牛围村委文塱村。云龙公五世孙文兰公迁高要区双马乡皮山村、镇南乡洪塘村、都杨镇南山新村。仕任公裔居上姚新楼村。悦龙公裔有四会市上观乡坑尾大竹园村、迳口岗北莨、迳口旧石莨、新石莨、凤山村等分支。福公之裔有联系的分支共计人口人。待寻觅分支人数不详!
上姚村姚希州公清朝末年秀才。黄茅咀村成能公、成杰公为清朝末年监生。大尖村成兴公,清朝时期铁打名医。清末民初贤医,烹灭群匪、震慑四极的保乡卫族名宿定安公。至今人才辈出,祁泰不否!
供稿人:姚新华、姚开河、姚元械(本祠堂图片有当地宗亲提供)
27、广东潮阳姚氏大宗祠
潮阳姚氏大宗祠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棉城中山中路,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公元年),距今已四百余年。祠初衷为纪念宋末民族英雄、潮阳县令姚鼎及明代潮中“三凤”:顺天府治中、抚州府通判、京闱解元姚琛,南京兵部郎中举人姚瑷,南京户部主事、广西参议、进士姚绍等名臣而建。
姚氏大宗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祠堂为土木结构,三进二正官厅格,正中分祖厅、拜亭、官厅,两旁有厢房、走廊、内外天井、外阳埕,堂号为“保元堂”。祠堂屋顶装饰着潮汕嵌瓷,人物花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祠内有历代圣旨牌十块,有各国金漆贺匾四块,官厅屏风、祖龛案几、名人柱联四十对,雕梁画栋、金漆木雕、泥塑、青石麒麟浮雕、镂空的青石雕花篮4个和青石雕雌雄狮一对,工艺精细,美轮美奂,金碧辉煌,雄伟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年,新加坡爱国侨领姚志腾先生号召海外华侨和台、港、澳同胞不要忘记祖国及家乡,鼓励海外赤子回乡寻根问祖,联络乡谊,为家乡建设事业作贡献。他带头捐资万元,并亲力亲为,不辞艰辛,促动海内外乡亲齐心协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将祠堂修葺一新。重修工程从年开始,历经十年,于5年全面竣工。
年3月,在汕头市潮阳区文广新局、区人民政府及汕头市文广新局和汕头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及关心下,姚氏大宗祠和明代“潮中三凤”的姚琛墓、姚瑷墓、姚绍墓获汕头市人民政府批准列为汕头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为保护祖国文化遗产和文物遗产做出积极的贡献。
姚氏大宗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建筑艺术技巧,被誉为集潮汕古建筑艺术精华于一堂的“博览馆”。祠堂既可作为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基地,同时又对潮汕祠堂古建筑艺术的研究和结构形制的探讨具有很高的价值,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它还是海外华侨寻根问祖的团结纽带,创建和谐社会的金桥。
供稿人:姚能宏(搜集整理)
28、广东肇庆市封开县南丰镇上街姚氏宗祠
广东封开南丰姚氏宗祠坐落在南丰上街。建祠是乾隆五年,面积约六百平方米,始迁祖是演智公(字享田)。据记载是因避难到广东南雄珠玑巷再迁到广东德庆,后到广东封开县南丰镇经商(原旧广东开建县)纳妾生有一子广海,晚年回返德庆。演智公(字享田)的后裔分布在广东德庆、封开、郁南,广西苍梧、岑溪、贺州等地。人口近两万人。
宗祠管理人员:姚炳秋,姚炳洋,姚培文
29、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上洋姚氏祠堂
上洋姚氏宗祠坐落于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上洋镇上洋村龙山之南。明天启二年(年),我阖族会议决定,择址龙山南麓,取坐壬向丙兼子午之吉位,建两座三间一天井之宗祠。至清道光十五年(年)闰六月十八日,扩建为两座五间带左右廊屋、东西厢房和前栏杆、后围墙之宏伟规模。由于历史原因,古祠被弃之多年,终因年久失修,岌岌可危。公元9年春,阖族会议决定修复古祠,组织“姚氏宗祠理事会”,统筹修缮工作。蒙族亲大力支持,集得善款八十余万元。仲秋,重修工程正式启动。工程历时一载于9年秋告竣,适九九秋祭吉日,举行盛大庆典。
我上洋姚氏乃舜帝之胄。始祖伯周公,号肇成,福建莆田人氏,大宋进士,琼州知府。宋末解绶荣归,途经洋石,遍察山川,认定此地乃龙局风水,富贵之源。遂卜居于此,开房衍族,繁衍播迁。丕承虞舜家风,孕育代代英贤。簪缨之盛,闻名百里;官宦显赫,富足一方。今枝布五洲,裔逾三万,薪火相传廿六世,沧海桑田八百年。
字派二十字:臣心常贞靖卿士若尹良史翰文章重蕃宣德惠长
联系人:姚宗明(本祠堂图片有当地宗亲提供)
30、广东省英德市白沙镇上姚新楼村仕宁公祠简
自荣翁公居福建福清县金印村迁江西吉水上兰溪立籍,子寿昌广东老祖。寿昌老祖子宗卿公。我房入粤立籍始祖,晚年居新溪山吓村。宗卿公五世孙志公,迁增城元岗岗尾立籍。志公六世孙沧公,迁增城初溪村立籍。沧公子桂英公,迁初溪下坊村立籍。桂英公子元善公。元善公子秉全公,迁英德英红镇姚屋村立籍。秉全公子令公迁上姚村立籍。令公子福公,福公子文瓒公、文珍。文瓒公子仕宁公。仕宁公生于明朝嘉靖年间,约公元年前后。生一子亮公。仕宁公是宗卿公十六世孙。
仕宁公子亮公,亮公子庆显公、庆昌、庆昂,庆显公子春公,春公子见龙公、云龙公、泮龙公。见龙公子启达胄裔居白沙镇太平街道上姚新楼村、老围村、方塘村、墩头村和阳山等分支。云龙公五世孙文简公胄裔居云浮市云城区都杨镇,文简公子道芳、道昌裔留居黄茅咀村,裔迁南山新村。文简公子道连迁大尖村,裔迁高要区活道镇文塱村。云龙公五世孙文兰公迁高要区双马乡皮山村,支裔分迁镇南乡洪塘村、都杨镇南山新村。有联系的支裔共计人口0人。待寻觅分支人数不详!
仕宁公祠宏踞于英德市白沙镇上姚村。近五百年历史的。祖祠年久失修,史物损坏致永远缺漏。于公元0年,众裔共识,由科善任组长,开河任副组长,成员:开济、开曾、开梦、开锐、科务、科铭、科和、科爱。在于公元0年开始动土兴建,在公元2年竣工。
地圣局正,九鳅腾跃上姚池,四周群峰展将旗。龙虎驯服呈印信,官署排牙案朝迎。前田碧水田埂绿,后主帐明峰拥伏。新祠坐辰向戌兼乙辛吉度分金。总面积平方米,门口广场面积平方米。三间三进,硬山屋顶。外门廊,冲天柱,穿斗梁,短檐灰瓦,庄重典雅。门匾精刻:姚氏宗祠。门厅枋额,擎柱斗梁,横匾书文“祖德流芳”。初池揫敛,四矩樵石。左右廊廓,抬头梁托,层叠稳泰。中厅明泽,石墩圆柱,存精辟文匾“燕翼怡谋”,以警后人。中池石阶,匠石运金。廊房考究,抬梁檐托,步步高升。厢房优雅,正厅宽敞,壁墙雕嵌,绘画刻词,彰表风华。案台香龛,鎏金入致,列宗升座。文运亨达,弘耕读从武齐家爱国。
因时隔久远,各房字辈有异。
下水江字辈:龙启兆余文,道成定德立,宏开科元名,朝廷高厚禄,奕必世其昌!上姚字辈:令福文仕亮庆春,龙启兆予闻,道诚定德立,宏开科元名,朝廷高厚禄,奕必世其昌!云浮字辈:龙启兆予文,道成定德立,宏开科元明,盛世必其昌!
上姚村姚希州公清朝秀才。黄茅咀村成能公、成杰公为清末监生。大尖村成兴公,清朝铁打名医。清末民初贤医定安公,烹灭群匪、震慑四极的保乡卫族名宿。至今人才辈出,祁泰不否!
撰稿人:姚新华、姚开河、姚元械(本祠堂图片有当地宗亲提供)
31、广东英德市白沙镇太平新屋家姚氏宗祠
本祠堂位于广东省英德市白沙镇太平新屋家村,是泰清两房兄弟合建的祠堂。始祖是姚泰公和姚清公,系来粤始祖宗卿公14世孙,系令达公二子和三子,父亲令达公约公元年前后,从英德市英红镇姚屋村迁居英德白沙镇上姚村,生四子为福公、泰公、清公、政公。泰公繁衍至今19代人,清公繁衍至今18代人,两房共人口约为1人,后裔如今已分迁到广东从化、广宁、怀集、等地立籍。
本祠建在龙山。龙山始于新丰县境内,绵延起伏百里行到太平,在汶罗、白沙两河环抱交会入河口的高岗中,形如伏虎,丙山壬兼午向。由门楼、神道、中堂、主殿组成的砖木结构三进式建筑,占地平方米。始建何年无据可考,在年进行比较大规模的重修,当时拆换了年久的旧墙、部分横桁、格子、瓦片,调高了门楼地基,减低了主殿地面,使整座建筑结构和布局趋于合理。最近于年年底重修祠堂东门楼,修建了祠堂前面泮池。祠堂门楼横眉镶嵌上“姚氏宗祠”四个大字,左联:泰交天地,右联:清彻乾坤。祖牌正中刻有令达祖、清公和泰公神位。
传统的祭祀活动,在每年大年卅日这一天各家各户准备祭祀礼品,到下午时分,泰公和清公全族子孙,敲锣打鼓,舞着醒狮,高举历山堂姚氏族旗,喜庆洋洋来到祠堂拜祭先祖。传说在开年祭祀活动中,两房人同时到祠堂祭拜先祖,届时人众拥挤,于是老祖宗就定下,泰公过初一,清公过初二,就这样传承下来了。
祠堂所辖字辈:
龙启兆余文,道成定德立,
宏开科元名,朝廷高厚禄,
奕必世其昌。
撰稿人:姚宏快、姚胜观(本祠堂图片有当地宗亲提供)
32、广东英德英红姚氏宗祠
本祠堂位于广东省英德市英红镇姚屋村。始祖姚秉全,系来粤始祖宗卿公12世孙,广州增城三江镇初溪村元善公三子。约公元年迁来英红姚屋村居住繁衍至今二十二代人,已知人口约五千人。秉全公生二子,长子金两公留守父业。次子令达公约公元年前后,迁居英德市白沙镇太平上姚村。秉全公后裔如今已分迁到广东曲江、新丰、阳山、从化、四会、广宁、怀集、云浮等地立籍。
祠堂重建于公元2年,占地面积平方米,坐丁向癸。祠宇简洁,四点金格,设计采用抬头梁、穿斗结构,
硬山屋顶,红墙绿瓦。外门廊,左有竹“海螺旋池映日月,门揽五峰万里
报平安,威震山河。右有松鹤延年相应。正中匾刻:姚氏宗祠。门联,左书:祖宗天长地久,右写:乾坤日新月异。门厅,牌匾正立,兴旺发达。天井靖池,族运长兴。红墙壁嵌,雕文刻赋。正堂香案,整洁谨立,神龛奉设,纪祖明宗,德传后世。
祠堂前广场面积平方米,前方球场及绿化面积3平方米。左边门楼雄伟,坐巽向乾兼巳亥。门楼前面绿水池,池壁英石固根基。右边护随大柞铺,六角亭沿担水圳。球场平起为案卓,六樟斗桂卫公祠。
程。白石山峦来护照,一江碧水润龙神”。这是秉全公后裔姚宏中于公元2年9月撰写的诗句,非常生动地描述了姚屋村人杰地灵的秀美山水,表达对家乡深厚情怀。
祠堂刻记辈分:
龙启兆余文,道成定德立,
宏开科元名,朝廷高厚禄,
奕必世其昌。
撰稿人:姚新华、姚胜观(本祠堂图片有当地宗亲提供)
33、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马宁姚塘村成和公(法通)姚宗祠
成和公(法通)姚氏宗祠位于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马宁姚塘村,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建地面积约平方米的二进汉族祠堂,宗祠始建年代(不祥)。后记载为年岁次辛末年冬吉旦重建姚氏宗祠,在年因大破迷信时,宗祠被拆。在年幸本族后裔为继成先辈遗产,缅怀先祖,弘扬姚氏文化。得到本族叔伯兄弟(一呼百应)及各界热心人士大力支持在当年岁次癸酉年孟秋曰吉诞落成。后在年又一次大翻新并举行崇陛典礼。
姚成和公(法通)约在明成化年间(年-年)同其弟姚法政公南迁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马宁礼姚塘村,是肇庆市怀集县礼姚之始祖。在马宁礼姚祥开三桂,长子万高,次子万赋,
三子万成。长子万高裔孙分布周边桥头村,高岗居,酒铺村等,三子万成裔孙分布周边旱塘村,格江村,高良村等。次子万赋迁冷坑镇裔孙分布龙岗村,乌瑞村及连麦镇等。成和(法通)公支系在怀集县到年发展到27世人口约10人。字派(不详)
联系人:姚光县
供稿人:姚天奋(搜集整理)
34、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长安镇古今村边水坊姚氏宗祠
古今村约公元1年间礼姚七世祖宗亮公开基创业。边水坊宗祠在清代年间兴建座向艮坤兼演申分针,始祖宗亮公(即怀集礼姚成和公后裔七世祖),(南丰遍族谱为八世祖)。大约有余年之久,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年,世事多变,岁月沧桑被拆除,致使祭祀俎豆难馨敬祖无门。幸逢盛世国泰民安、改革开放、百年风光、应宜继逑。
在1年,众嗣孙齐心协力寻着风水宝地、人杰地灵的福祉,重建边水姚氏宗祠,立戌辰兼辛乙吉度。在4年,隆重举行落城陞龛庆典,光前裕后、兴旺宏发。建筑面积多平方米,两座巍峨肃穆、后奇雄峰巷翠、左右逐三怀抱、堂前广阔、八架山秀水丽供照,开枝发族,人口繁增、宗亮公支系至年发展到二十三世,人口近0人。
字派(不详)
联系人:姚多茂、姚庆试
35、广东肇庆市封开县长安镇今宝村罗坎(智邦)姚氏宗祠
古今村罗坎姚氏宗祠坐落于本村东部,坤艮分针,坐西南向东北。宗祠后面民居遍布,群山抱拥,更有龙母娘山寨、尖峰顶高峰、梳崚山坳及岗头园顶峰所连成栩栩如生的龙脉相拥;左右两旁楼房林立;门前场地宽阔,池塘莲花飘香,良田数千亩,可欣赏日出景观,远看群山层峦叠嶂,细水长流,交椅石山相烘。风景优美,蔚为壮观!
宗祠始建于康熙年间,立先祖龙德(字志邦)公牌位。香烟鼎盛,后代深受福荫,至今多年。然而在公元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政治运动期间,宗祠被夷为平地。
直至公元年,根据长者描述,确认原状,大家团结一致、齐心合力,筹集资金,宗祠得到重建,列祖安座。但场景还需完善......
宗祠后裔世代繁衍,至今人口已超三千人,其中本村的司地、罗坎、新屋、上屋和下巷五个自然村总人口1多人,分枝广西苍梧沙头镇约1多人,广西信都及灵峰等地余人。向往美好未来,发扬光大!
联系人:姚立聪供稿人:姚立枨(收集整理)
36、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冷坑镇姚屋上姚万赋姚宗祠
万赋姚宗祠(又名庆龙祠)位于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冷坑镇姚屋上姚(飞凤山)坐西朝东,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建筑面积约平方米,宗祠始建于崇祯四年(年)的汉族祠堂建筑,距今已逾约年,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曾作为游击武装队联络站,为解放怀集作出巨大贡献。
年风云突变,宗祠一朝之间被夷为平地,于年嗣孙在原址搭起一个小亭暂时安放太祖神牌和香火。于年幸其子孙后裔为继成先辈遗产,缅怀先祖,弘扬姚氏文化,在族老怀信,楷年,扬德,世清,月菊等人发起下,得到本族叔伯兄弟及各界人士大力支持,历时二年多施工,于庚辰年三月十三日落成。
姚万赋公属怀集马宁礼姚村姚成和(又名法通)的第二世,成和(法通)公一世,祥开三桂,长子万高和三子万成分别在马宁礼姚村附近创业,次子万赋迁冷坑龙岗创业,现有人口5千多,人口分布在姚屋,乌瑞,三坑玉楼,中洲泰南和连麦等,成和(法通)公支系在怀集年发展到27世,人口接近10人。字派(不详)
联系人:姚桥扬
供稿人:姚兵彪(搜集整理)
福建省最美29座姚氏祠堂
1、福建福州市福清海口镇板头村祠堂
坂头姚氏宗祠现坐落于福清市海口镇洋坂村坂头自然村。宗祠系砖木结构,建筑面积平方米。祠堂前身为龙江姚氏宗祠,明万历年间建在海口龙江桥姚氏居住地。
坂头姚氏系姚棨公后裔。姚棨公于唐僖宗光启元年(年)从王审知入闽,授盐铁副使赠通政大夫。姚棨公八世裔孙姚定公于北宋元丰七年(年)自宁德迁居福清海口龙江桥为始祖。明嘉靖年间为防倭寇建海口寨时,二十世姚不器(号如云)公肇迁居坂头村。坂头姚氏有一支二十五世姚世鹗公(号永荐)迁平潭县中楼乡太平庄湖山村。(现有多户,多人。)
坂头姚氏族谱保存有旧谱及明嘉靖二十二年(年)姚赓公重修的《龙江姚氏族谱》;明万历十七年(年)姚应期公再修族谱;清康熙四十九年(年)姚坦如公续修,民国38年又重修《坂头姚氏族谱》。该谱记载有自汉桓帝时官武骑常侍姚敷公为1世,一直到21世姚棨公(包括16世姚懿公、23世姚凤公、天明公)。谱系图文并茂,弥足珍贵。坂头姚氏世二十二世姚朝举公(服官时改讳周臣)纂字讳各十六字如下:
讳:文祖发祥其源斯长一世承启功著业扬
字:伯子永昌积厚弥光恭荷天宠亿万忠良
38世以下行第:
名:经国在诗书继代耀宗克绍徽猷延统绪
字:传家惟孝友立身行道贻谋远志裕洪基
供稿人:姚荷春姚秋雄
2、福建福州市福清龙山街道玉峰村祠堂
玉峰姚氏宗祠坐落于福建福清市龙山街道玉峰村。祠堂始建于清道光十三年(年)民国十四年(年)重修。年族人捐资再重修,3年又重建。
姚氏宗祠坐南向北,为水泥、砖、石、木结构的二层建筑。建筑面积平方米,祠埕平方米,祠堂正面上部为红砖墙,楼线之上开窗。祠堂大厅铺上大理石,中有天井。祠堂内张挂“姚氏家训”及各种匾额。大厅后建有神主龛,供奉玉峰姚氏始祖世晟公遗像。世晟公为唐进士天明公九世孙。
玉峰姚氏在本村至今已传24代,发祥余户,1多人。后裔有的定居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和台湾、香港、澳门、南京、杭州、福州、南平、将乐、泰宁、霞浦等地。
玉峰姚氏命名表字序(由18世始)
名:志尚经书敦诗说礼克绍前贤远圣
字:德遵孔孟守义行仁常怀子继孙绳
撰稿人:姚书敬
3、福建福州福清市江阴镇玉渚姚氏宗祠
玉渚姚氏现有两座祠堂,分别坐落于福清市江阴镇北渚村和南渚村。玉渚姚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至年)。坐东朝西,面积平方米。祠堂大厅神龛两旁柱联:木有本根生石渚,水由源派自韶溪。祠堂大厅挂有“韶溪发祥”、“进士”、“文魁”、“硕德蓍年”、“积德延龄”等匾额,由于年久失修,有待重建。
南渚姚氏支祠,于8年春在南渚始祖希盛公二落祖厝原址上兴建,坐北朝南,面积平方米。支祠大门正上方是《南渚姚氏支祠》花岗石匾额。祠堂大厅上方悬挂“进士”匾额,祠堂后落神龛内石碑总牌镌刻着第一代天明公至第三十四代先祖神主牌位名录。祠堂内有石柱联“分支由玉渚传芳十三世,受氏始舜帝延庆四千年”等多副。还有十几面石碑纪略族史和村事。
玉渚姚氏远祖天明公,公元年从固始入闽。1年许七世祖姚选公自本邑韶溪迁江阴岛石渚(雅称玉渚,现分南渚、北渚)发祥。玉渚姚氏先祖部分还迁往本市霞瑶、金印、下埔村以及建宁县、福州阳岐等地开族发祥。现北渚已发祥到三十七世“见”字辈,现有户,多人。
玉渚第二十四世希盛公、希捷公于清康熙年间由北渚移居南渚,现已发祥到三十六世“璧”字辈,现有户近人。玉渚(北渚、南渚)姚氏行第字序
自天明公二十世起启用:
学名:访贤立廷仕,国家永昌长,帝子规模远,臣民颂无疆
续:寿富惟敦本,盛宗和同祥,存真宣哲理,立法重伦常
大字:仲德志良熙,尔世允公卿,思如芳秉正,嘉壁见太平
续:祖恩泽伟业,文武庆朝堂,英华昭福禄,风雅列名章
供稿者:姚规兴(北渚)、姚模清(南渚)
4、福建福州市福清音西林中姚氏祖堂
家祠坐落在福建福清市音西街道音西村林中自然村。家祠坐北向南。是一座清咸丰年间的盐仓,土木结构,院落分前厅、天井、大厅、后厅,总建筑面积平方米。是林中姚氏早期住房,有多年的历史,保存完好,颇具特色。
家祠大厅中建有一座供奉祖宗牌位的木质神龛,用于姚氏家族大型祭祀,以及重要议事的场所。目前林中姚氏有50多户,在村人口多人。(林中姚氏宗亲现正在寻根问祖,敬请知情者赐教。)林中村姚氏行第:□□□□□,文章可立新。
供稿者:姚义忠
5、福建福州市福清渔溪镇下里村祠堂
我族祠堂坐落于福建福州福清市渔溪镇下里村下埔自然村。祠堂于年6月新建,坐北朝南,砖混结构,面积平方米。祠堂后落为戏台,大厅为观众席。祠堂内用大理石雕刻建造的神主龛位于戏台后方,庄严肃穆.神龛内供奉着先祖神主牌,神龛上方石碑和戏台前石碑镌刻下埔姚氏历代世系。神龛两旁楹联多副,其中有:乙藜普照玉渚派衍,未艾方兴霞坡康熙(系年令联,康熙主要指开族兴旺,也意含康熙朝);云蔚霞坡光前裕后,雨润客邦怀祖敬宗。
下埔姚氏族谱载:始祖士章公于清康熙乙未年()从江阴岛玉渚迁居下埔发祥。下埔姚氏先前行第字次:
大字行第:
士世允君子孝昌,伯仲文章光宗祖
书名行序:
□□□□□□信,堂皇英俊耀邦家
书名行序:
寿富惟敦本盛宗和同祥存真宣哲理立法重伦常
下埔村姚氏现传至“章”字辈,有40多户,多人,还有旅居美、日等国侨胞40多户。侨贤姚昌贵、姚信道对家乡建设贡献良多。
供稿者:姚皇营、姚皇庆
6、福建福州市闽侯大湖镇东姚村祠堂
闽侯县大湖中山姚氏宗祠,根据中山姚氏族谱载,武略将军姚啓公随王审知入闽,息兵归农,肇基梅亭,子嗣分析上洋(闽东姚氏诸谱均作“啓”)。四世孙安隆公自上洋迁中山,是为中山姚氏一世祖。长子子财燕翼贻谋,恢弘祖业,克绳祖武,弘扬世泽,子孙蕃衍,东姚从此隆兴。子财季子克济娶赵宋女,爵郡马;十一世孙汝琛(世奇)明洪武朝以吏事补都帅阃兵曹掾,钦命江夏侯。历史上,侯官姚氏趾美登科不少。然而,东姚现存只有两副旗杆碣,一为乾隆三十五年庚寅()乡进士姚宗元,一为同治六年丁卯(8)举人姚缄堂。明清时期为官罕有非科举出身,族谱所载清道光朝荣膺军功六品衔姚存树及姚存廉,咸丰朝五品顶戴姚忠鹤、候选直隶州同知姚孝铭等,均不详其科第名次。究其原因,一是先世外迁,悬挂文魁匾额、矗立旗杆碣均于卜居地;二是自道光之后有七十余年未修族谱,以致在闽或异地中式登第举子未录入谱;三是明清时期科第籍簿只注“侯官”而未注明乡村域名,后人难辨,未擅收族。故迄今姚銑、姚怀祥、姚宝铭、姚钟瑞等名人,只知为“侯官”人,而不详侯官何乡何村人氏,羌无人知,殊堪遗憾,亦期待后昆稽考翔实。
中山姚氏向来有精忠仗义、尊祖敬宗之优良传统。前有因明末贼寇乱国而弃帛黍、珍家乘,唯怀揣族谱只身逃难之伯刚公(讳锷);后有抗日战争期间变卖家产、捐献家资支援并从军抗日之孝潮公,荣膺军事委员长蒋中正嘉赞、国府主席林森总统手书“义勇可风”四字并鎏金制作巨幅牌匾悬挂祠堂正中以奖褒,光前垂后,世人敬仰。今中山姚氏子孙后裔,为仕为官为商,履迹中外,家声远播,卓然隆盛,斐斐然为侯官之望族。
据中山姚氏族谱载,至安隆公长子子财自上洋迁中山,家业始蕃,九世孙
宗礼于“至正元年甲申(年)重购居第,周饰具完,次及祠、社、桥、道,葺理皆全”,可知:中山姚氏宗祠及会龙桥最初建于南宋,迄今八百余年。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中山姚氏子孙以孝为本,于明、清乃至民国,多次翻修,奉祀不懈。年东姚族人商议成立姚氏宗祠修建董事会,推举二十九世孙姚良放为总理、诸位董事、众多族人,齐心协力,共董是役,鸠资扩建,以砖木仿古结构设计,悉仍祖制,颇具明清风格;屋脊旭日出海,生动喜气;东西马鞍墙上一对宝蓝色鹊尾翘角,显得十分威武、高贵、气派;大门两侧石雕花鸟图案各三块,美观大方;扶石栏杆拾级十七层玉阶进大门,门顶上画檐门罩,典雅大气;启门环视,气势恢宏,华丽明亮:祠堂所有梁、柱皆以稀罕水松木架构,正厅脊梁及前梁,各以一条长达二十一米杉木横贯,使祠宇东西各增长五米,实属罕有;大堂或雕,或刻,或书十五对楹联、六块石柱对联、十三块牌匾;大堂正中神龛重建一新,富丽堂皇,庄严肃穆;龛前安放新铸巨大全铜香炉。祠堂庭院与庑廊增扩十余平方米;回廊嵌刻精美彩色“二十四孝图”及“中山姚氏流源略考”。天井安放铁质崭新化箔天地炉;祠堂与祖屋之间石刻“羹墙思祖”楷书,以为族人感恩思孝。祠堂规模宏伟、壮观,建筑面积扩大到五百平方米有奇,总占地面积达三千平方米。肯构肯堂,美轮美奂,德昭日月,孝垂乾坤,蒸尝俎豆,虔诚奉先。子曰“美哉德乎,姚姚者乎。”
联系人:姚良放
7、福建福州市闽清百中镇继新村祠堂
我族宗祠坐落在福建省闽清县白中镇继新村,始建于清同治四年(5年),年重修。祠堂坐西向东,占地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有上下两落,上落土砖木瓦结构,下落水泥钢筋玻璃瓦结构,雄伟壮观。祠堂正门上方署“姚氏宗祠”,两边祠联:“吴兴家声久远,上溪世泽绵长”。
闽清姚氏始祖姚铎公,明洪武元年(年)由福州文藻山迁居梅邑,至今发祥22代,年统计共户,人。又据福清市海口镇坂头村姚氏族谱记载:姚棨公第八世裔孙姚定公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年)由宁德迁居海口为始祖,姚定公五世裔孙姚武公子孙有支迁居闽清。
祠堂上落大厅建有神龛,上署“历山堂”堂号,里面安放历代祖宗神主牌位。祠堂内有柱联11副,其中一副“耕历山广积粮孝感动天惟我祖,迁梅邑分上溪忠勤立地是我公”。
祠堂所辖族群“辈分表”为:
(讳):道在得忠宜法圣贤思用世才须学识,
(字):孝为敦本应知和顺可传家宝贵珍奇。
供稿人:姚瑞昌姚新庄姚忠汉
8、福建宁德市金涵乡琼堂村祠堂
琼堂姚氏宗祠位于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城北距城关3公里琼堂村。我族堂号《吴兴堂》乃入闽始祖廷义公十二世孙惠公于明永乐十三年宁德西乡姚溪尾迁至琼堂村始建2年重修距今已有五百多年。
宗祠坐北朝南,占地平方米有三进,前厅为戏台,中为天井及后厅。后厅左右神龛贡历代祖先,福德正神与土地夫人。樑上正中挂有钦赐姚集公状元牌据传建祠堂时就有,左右两侧解元及文魁匾额乃祀清同治年间解元姚大椿和举人姚思恭所立。祠堂前原有一堵十余米长乘两米高的鹅卵石墙由2年重修时拆除拓成占地多平方米的水泥广场中修有八卦风水池。祠堂每年农历二月二,七月十五祭祖。乃琼堂村唯一的一所宗祠。
供稿人:启公二十七世孙姚慈、二十九世孙姚克峰
9、福建福州市长乐文岭镇姚坑祠堂
潮山姚氏宗祠坐落于福建省长乐市文岭镇阜山姚坑村。姚坑始祖能举公(进士,平阳县令,江西安抚使、参议大夫)于绍圣元年()由侯官古灵迁居姚坑。绍兴二年建家庙,绍兴二十年(0)首建姚氏宗祠。元朝姚谊公再建宗祠。明永乐年间十世祖广孝公合同郑和下西洋,并“还诣祖祠修整谱牒”。清康熙庚午岁(1)第十九世孔梁公重建宗祠。年、年又二次重建“潮山姚氏宗祠”。
祠堂为二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平方米,祠堂埕平方米,竖立四对双斗旗杆碣。宗祠文化内涵丰富,代有闻人。《长乐县志》载:“七世二元十进士,姚坑克世其家”。神龛两旁古祠联“宋室状元府,明时宰相家”。祠堂大厅四壁上遍悬“荣国公”、两面“状元”匾、“参议大夫”、“进士”等14面匾额。镏金的祠联与匾额交相辉映,金碧辉煌,蔚为壮观。
姚坑姚氏入闽始祖姚棨公,唐末从长安官居福州。其第四子廷义公任闽国盐铁副使、通政大夫,至今传32代,多户,多人。从第十九世起讳字如下:
十六代讳:孔仁孟义士子所钦学诗行礼传世大经
十六代字:(从公字起)惟志彦从公长昌祚胤同兴隆显孝德圣祖发祥鸿
撰稿人:姚诗殷
姚广孝,能举公十世裔孙,孟玙公次子,其祖父姚义翁因夷乱华,嗜志不仕,游学江湖,从长乐姚坑寓居南京苏州之长洲。
明教堂是座千年学府(书院),始建于北宋皇祐二年(),姚坑始祖能举公于绍兴三年()二建,兵部尚书林采于庆元三年(7)。
10、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湄洋村姚家村祠堂
柘荣姚氏祠堂位于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湄洋姚家村。始建于清朝,至今已经重修两次。最近一次重建于年9月。
我族始迁祖登仕公,清朝时居于福建福州清皎姚澳,后万九公分迁于柘荣。本族从清朝迁来后,繁衍至今有至人口。
本祠堂排行:萬、登、渊、義、智、伯、聪、子、景、水、仁、文、萬、宗、伯、光、瑞、甫、仲、绳、光、兆联、步、广、进、陞、增、发、積、餘、庆。
本族迁入柘荣一直流传一段传说:有志公儿子开元八年,进贡五次荔枝,龙眼上贺曾御赐紫金带,位五品俸禄,但第六次出朝采购进贡荔枝,时值六月,遇风雨逾期未归,荔枝龙眼腐烂,不敢返朝。故在福州东街居住以打铁为生,后生四男两女,后有萬九公至義公由清皎迁入柘荣。
联系人:姚建新
11、福建省莆田市韶溪姚氏祠堂尚公祠
公讳天明字世祯,江州录事参军孟瑜子;于公元年(唐)乾宁四年,奉礼郎侯官大尹入闽,秩满卜居福莆交界江兜韶溪山,生三子分孟、仲、季三房。
季房公讳文诗字肇周,三代单传,五世坦公得二子,长求仁公置业游洋(仙游)而析居,次安仁公,宋元符三年()李釜榜进士,莆田姚氏首登科第,知书达礼,精研《四书》、《五经》官至文林郎,政和间(1-8)任永春知县而择居。
孝亲视事名臣志,采绣立坊御笔书。
八传宗之公字元仲,宋绍兴廿七年(7)王十朋榜进士,宋室名臣,初授吉州(江西吉安市)司户参军,乾道五年()应诏回京升国子学,寻迁太常博士兼吏部郎官。
公传有二,长‘榘’字循夫;宋隆兴元年癸未()木待问榜、进士第,官从政郎建州录事参军;次‘楶’潮阳县尉。
榘公致仕,自游洋迁居冲沁,嗣子仲房翊夫子德裕过继,数传而有公‘仲玉’子四,万一迁徙广西玉林,万二、万三失联,四子万四传三‘仕诚’旧厝、新厝房开族祖、‘仕规’顶江、下江房开族祖、(现冲沁保持四房)‘仕启’东门兜房开族公。
恩宜褒宠披龙德,福广家邦焕凤章东门兜开族仕启公,三世有公鸣和字廷和,成化十九年()福建乡试陈仁榜举人,成化二十年()李旻榜三甲第名进士。官户部主事,明代书法家。
洞庭姚氏简述:
洞庭有姚‘尚公’始,鸣和公玄孙,(明)嘉靖年间[朱厚璁世宗皇帝年号(-)]迁徙洞庭开族发祥,继有:尚、竣、孟、樊、#、#、#、#八世,(因
谱丢失,曾经藏谱者作古,依老一辈零碎记忆,辈字八字难全)尚公二世‘竣’字有四,竣发、竣#、竣先、竣#四房发祥,竣发顶厝房、竣#四房头、竣先下宅房、竣#四房开科,世称顶四房;七世超九(四房头)公传有五儿,再发祺祥,九世汉、万、玉、远诸公。分下四房:石厝、顶宅、下亭、新厝。十世起八字重排‘宏、开、信、振、德、绍、祖、宗’于9年洞庭姚氏族谱继修,延续八字‘忠、孝、仁、义、继、承、创、新’。
洞庭姚氏宫观、祠堂;宗教是本土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载体,形成于东晋,唐初随人口迁移传入兴化大地。
洞庭宫驻地八姓所有,始建于(明)成化(公元-年)年间,(清)乾隆五十四年己酉()重修;(清)同治十三年()大修,有碑记叙为证。在“文革”时期成为各生产小组仓库等集体场所,文物遭受重创破坏殆尽。于年重新全面扩建、重新。
毓麟府姚姓所属,始建(清)光绪三十年(公元)顶宅房振洪发起,土木结构进深5米,供天前圣母(陈靖姑),左边鲁部大神、鲁府姨妈,右边供田公元帅(雷海青)、张公圣君(张兹观)。民国三十六年曾经修持大醮、上刀梯,并有值得纪念的前所未有的一场‘电光影’放映。于83年重修,此后陆续扩建形成规模。
大孝祠洞庭姚氏之大孝祠延续沁园香火,孝德守世,以德为邻。建于明未,距今四百多年;土木结构、民居平屋结局,建筑面积多平方米,分上下两厅连体式回廊,在鸣和荫庇下,设有前程木与马鞍石敦(象征门当户对)以显贵,内供肇姓太祖重华公,入闽始祖天明公,户部员外郎鸣和公及开族祖、各房始祖公神主。
朱子曰‘祖宗虽远,祀不可不诚’祠堂乃族人祭祀先祖之圣洁宝墀,宣扬忠孝仁义,伦理规范神圣之场所,洞庭姚氏现有人口约0;年在族人热情捐资下,祠堂进行一次全面的翻修、晋主,重新面世。
供稿人:姚金华
12、福建省莆田市霓坡埔尾凤公祠
霓坡埔尾凤公后裔起源
闽中有姚‘世桢’起,(唐)奉礼郎侯官大尹入闽,祖籍河北江州。舜系94世弘庆传有五,长-名廷字孟玉以孙文彬贵,赠朝奉郎;次名远字孟瑜;畹-泗州参军、畴、疄皆无传。
孟玉传一子凤公字世瑞,孟瑜传一讳天明字世桢。
迁徙沁园
据传天明公入闽为官,堂兄凤公旅中闻风,来闽探望,见霓坡沁园山青水秀世外桃源,择而举家居焉。有儿文彬乙丑春及第,拜枢密学士,监修国史,德闻天世;文彬传有二,长‘渠’(宋)开宝进士,次‘池’无传。
赘婚苏州吴江
渠公传有三,长‘玄’徙居苏州赘吴江郑氏,次‘黄’三‘白’;‘玄’传一,名‘玖’虽居苏州常念先祖文彬之训,尊祖重祀,再传而有夲传二,长‘汝继’娶和氏,早卒无嗣,次‘汝承’传一‘溥’授校尉谪戍青丘寨。
履任上饶、复迁闽中
‘溥’传有二,长‘昌期’有裔
孙姚华登第者其裔,姑且不表,次‘昌裔’贡士梧州训导,传二,长‘一元’无传,次‘一之’有二‘中孚’公上饶主薄寓廿五都,次‘大有’传一,名‘十一祖’再传而有‘崇’爵号尊空山,(元)进士右丞都副使,避难自苏州迁涵江书院巷口,传有二‘瑀’常州巡检,至大(8-)年间随父‘崇’迁居入莆,‘琚’无传。
闽中析居
‘瑀’传有三,长‘鉴’迁埔尾,次‘铜’三‘铁’迁居仙游。由此论证:埔尾有姚从‘鉴’起,凤公十五世远孙矣。
‘鉴’传奕庆,刚果自持,以非罪挫郡守,奏闻于朝,越数岁得申,里人皆壮矣,传子一‘绍秩’。
十七世绍秩,传有四:‘祺’承德郎户部主事,‘祚’、‘福’、‘寿’(莆田凤公后裔中兴)
科第济美
十八世‘祺’传有四:‘贤’‘良’‘方’姑且不表,四子‘正’正德辛巳进士,户部郎中迁安庆知府,授南京户部、浙江司主事兼本部员外郎北京户部郎中。
十八世‘福’传二,长‘宫’,次‘啇’-封太常博士传二,廿十世‘鸣鸾’
正德辛巳进士,淳安知县、按察御史,‘鸣凤’正德丁丑进士,监察御史,疏劾郭勋忤旨罢职,得申加赠光禄寺少卿。
霓坡埔尾祖屋(本文由凤公34世‘传’字辈生人洪林宗耆讲述)‘凤公’埔尾派中兴,择地兴建‘大宗祠’于凤巢,坐北朝南,用地约平方米,前峙壶峰,背靠襄山,内供凤公等列代先人神主,在宗祠前立双旗杆(在祠堂前立旗杆在本地是绝无仅有);时有友人赠联一幅于宗祠:兄进士,弟进士,一天雨露;南乌台,北乌台,两地风霜。,宗祠对联:吴兴宗传家声大,韶溪待御世泽长。再传有鸣鸾子‘姚虞’嘉靖壬辰进士,按察湖广御史,形成一门三御史而再传佳话。
时‘啇’公挖渠引水,自洞庭沟引水河道绕古塘学社经大宗祠,出连卓坡河道,以壮地理及春节游船尝灯,在挖渠时不慎于旗杆前挖破凤穴(红土伴水溢流,挖开后里面有大量谷皮)。
光绪末年至民国初期(与旧谱中断7世),传33世,起用对联辈字:世、传、孝、友、昭、宗、德,家、振、文、明、焕、国、章。“文革”时期,曾经为国家仓库、红色连驻地,文物遭受重创破坏殆尽;后来因族人无居,借住宗祠、而私占建房。现祠堂破烂未修。全村姚姓人口约人,辈字在‘世’至‘昭’间。
供稿人:姚金华
13、福建省莆田市天明公沁园大孝词
韶溪姚氏之源
福莆韶溪姚氏源出固始,公讳天明字世祯,(唐)弘文馆学士思廉公八世裔孙;进士致仕,授奉礼郎侯官大尹,于公元(唐)乾宁四年入闽,秩满卜居福莆交界之江兜韶溪山(今隶属福清市),生三子分孟、仲、季三房,科第继美、瓜瓞延绵、散居各地;莆田沁园姚氏系出季房。
季房公讳‘文诗’字肇周,三代单传,五世坦公得二子,长求仁公置业游洋(仙游)而居;次安仁公,宋元符三年()李釜榜进士,莆田姚氏首登科第,知书达礼,精研《四书》、《五经》官至文林郎,政和(1-8)任永春知县而择居。
求仁公传一讳朝宝,再传有孙宗之字元仲,江南西路提刑副使,敕命居家视事,立坊‘彩绣’御笔题书,风节名臣祀乡贤祠赐春秋谕祭,生二子,长‘榘’
宋隆兴进士建州录事参军,次‘楶’潮阳县尉而卜居。
‘榘’公致仕,迁居沁园,参军无嗣,仲房诩夫子光禒谙记,德裕过继得强枝实,二传而有念一公字‘景清’广东平远县丞而卜居于斯散播烟火、念九公传千二、千三,千二传仲玉,仲玉传有四,万一析居广西玉林,万四传三仕诚,旧厝、新厝房始祖、仕规,顶江、下江房始祖、仕启东门兜始祖;沁园支房沿用至今,辈字待考中......
沁园姚氏《大孝祠》
舜系世仲玉公,率子孙感先人之德以明伦,兴土木修建安明宫及宗祠,有对联一副佐证‘玉而食春禘秋尝;仲可怀嘉言懿行’祀仲玉公且追参军及提刑、奉礼郎等列祖;坐乾向巽面瞮塘堂二翼,两庶广三丈、深六丈,吉辰据后圣寿诸山,潘于左九峰峙于右翠菀如萁,殆天胜者,启於壬午之葛以次年春莫告竣。(万历十三年岁次乙酉族贤文炜编写的《仲玉公宗祠记》为证)再传则有公‘克芳’传二子,长鸣和(明)成化廿十年李旻榜三甲进士,
重新宗祠。
现莆仙姚姓宗亲逾越三万之众,繁衍甚广;大多为天明公后裔,部分为世瑞(凤公)之裔。
韶溪世泽(五言)洞天居士撰
虞舜盛名扬万年端绪光
儿孙勋德广胄裔福功昌
网络圆香梦键盘传顺祥
韶溪源本远沁水沃流长
供稿人:姚金华
14、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官桥镇内村凤仪祖宇
内村村姚氏凤仪祖宇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官桥镇内村村,海拔米,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坐癸向丁兼子午,建筑面积平方米。系内村村姚氏开基始祖姚添(又名添财)于宋时始建,历年春秋二祭,蔚然成风,祖宇历经几百年沧桑,虽经几修,然世远年久,垣残壁断。幸逢昌明盛世,欣承理事会翻建之倡议,全体宗亲,含衍居洋山,飞鸦裔人,并龙居凤斗宗亲,踊跃集资、捐资人民币17万元,共襄盛举;于5年5月动工,以石、砖木结构,于7年10月举行落成庆典。祖宇重展雄风,永世兴隆。
吾祖自添公开基至今,繁衍二十三世,居住在内村村有人口四百余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纂修族谱,采用先祖通族颁顶的为讳字行字。族中之宝,望族人必须爱之惜之,愿后十世至三十三世讳行:应、圣、德、仁、周、士、良、宗、荣、代、其、昌、信、义、礼、智、日、月、星、辰、孝、友、睦、渊。
七世至三十三世字行:心、志、元、幼、孝、敏、维、敦、文、献、诚、忠、肃、懿、宜、慈、惠、和、平、光、辉、普、照、定、裕、后、昆。
讳字行是族谱中主要成分,族谱是裔子孙弘扬祖德精神,开拓进取,创造
美好的未来。
联系人:姚瑞兴
15、福建安溪县湖上乡飞鸦上湖祖宇
吾祖光富公字心园,系姚氏添公次子长治公六世孙也。明末期间,从安溪阳山移居来湖上飞鸦武曲,初来时,与陈家合筑房屋居住。后者在飞鸦择取宝地筑盖上湖祖宇,坐壬向丙兼亥巳,为肇基始祖宇。枸建迄今已有三百七十多余载,由于年代久远,岁月沧桑,虽有几次修葺,但仍难耐风雨侵袭,破漏不堪。
时逢昇平盛世,吾祖心园公八世孙周刊公之女,适湖头李家,生两男,长尚大、次陆大,昆仲二人怀母深恩,付巨资在飞鸦兴建慈恩学校,添置一切设备,开通村公路年,陆大怀念慈恩外家祖深情。又付巨资,重建上湖祖宇。乘年通月利之机,当年八月初一日动土兴建,在历建进程中,族裔不计酬
劳同心同德,众志成城,至于一九九五但愿后裔子孙弘扬祖德精神,奋发图强,年,祖宇告竣,举行落成庆典。上湖祖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宇整座飞檐走脊,巍然屹立,重展雄风,永世兴隆。从今而后上湖祖宇永健长存,与松并荣,万古长青。
吾祖在飞鸦开基至今,繁衍十又四世,人口二百余人。各项事业有大发展,又有尊执俗例,篡修族谱,采用先祖通族颁顶的为讳,字行字。十世至三十三世讳行,应、圣、德、仁、周、士、良、宗、荣、代、其、昌、信、义、礼、智、日、月、星、辰、孝、友、睦、渊。七世至三十三世字行,心、志、元、幼、孝、敏、维、敦、文、献、诚、忠、肃、懿、宣、慈、惠、和、平、光、辉、普、照、定、裕、后、昆。讳,字行是族谱中主要成分,族谱是族中之宝,望族人必须爱之惜之。
联系人:姚加怀
16、福建泉州安溪龙居凤斗姚氏厚鼎宗祠
龙居姚氏一世祖太源公,明成化己亥年自永春暘谷巷口衍居安邑龙居,于发祥地五凤山麓择"丝线吊铜钟"之宝地,取坤艮未丑座向,建肇基祖宇。衍居地因处于五凤山前,即取名与原祖籍地永春巷口之闽南语谐音曰“凤斗”。凤斗者,凤山胜地也,其上有屏林蔚然而围绕,中有幽谷而深藏,下有清泉滃然而湧出;而祖宇左青龙右白虎岸相随,东见三笏笔峰之并崎,西见汀峰之秀丽,北见社乌峰并虎岗之罗列,南又有梅花山点缀,名山环绕,龙蹯虎踞,山青水秀。住地并祖宇因景而志其美。
自五世,姚氏繁衍昌盛。朝兴公于一世祖宇之前下方建五世祖宇;及至十世间,各分枝建有军营、下奎、佳雷、墓兜、大坵尾、车碓、美路等房份祖宇。建筑之多,可见斯时姚宗富強之盛世。因各房派祖宇及村居均处于一世祖宇之前下方,故历称一世祖宇为“后祖厝”或“顶祖厝”。年仲秋,一世祖宇以原位原
座向、原生态、按原规格原形状,整座拆旧翻新重建。海内外全体宗亲,或以人丁出资,或慷慨捐款,踊跃参与,共成大业。祖厝雅号取与后祖厝的“后”字和顶祖厝的“顶”字之谐音“厚鼎”为“厚鼎宗祠”。
新祖宇,传统闽南风格殿式建筑,斗拱飞檐,雕龙画凤,金碧辉煌,雄伟壮丽。祠内名贵红木大柱,名师纂联,行家雕刻,体现一族之文化。祖宇建成,祖德重光!后裔子孙,缅怀宗功,赓承优良传统,承先启后,文明世泽!。
姚氏厚鼎宗祠,地灵人杰,人丁枝繁叶茂,人才辈出。自一世祖太源公肇基,繁衍至今二十多世,昭穆名行从四世仁字开始,义、礼、智、绵、一、鼎、德、日、时、千、祥、集、宗、荣、大、其、昌,已至“期”辈;昭穆字行四世
法字开始,朝、伯、元、亨、卿、仕、知、世、子、孙、克、盛、诚、忠、肃、恭、懿,已至二十二世“宣”行。五百年来,凤斗姚氏人丁兴盛,或播迁浙江、江西、京城,或落籍建宁府、福宁府,或衍居台湾,甚或侨居东南亚,总人口已逾千数万。然而,衍居在外宗亲,不管年代多久,距离多远,不忘故土,但凡家乡公益事业,均参与其中,于史志,留下芳名,誉传百世。如旅居印尼的十七世孙姚宗山,独资捐建安邑姚氏祖祠及乡里桥梁二座;迁居台湾一百七十七年的二十世孙姚孟嘉,凭代传祖先祭祀簿,于1年8月,回乡寻根,合对族谱,访祖厝、祭祖祠。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所以,不管时空怎地超越,行迹天涯海角,故土龙居凤斗厚鼎宗祠,正是吾宗世代子孙情之所系,魂之所归也!。
联系人:姚南昌、姚志宏
17、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蓬莱镇植洋村祖宇
姚长治系姚添之次子,由官桥镇内村村迁往蓬莱镇植洋村,是植洋村姚氏开基祖,至今繁衍二十二世,现居住在本村人口多人。
树脚祖宇系长治公于明朝初始建,祖宇坐壬向丙,建筑面积平方米,年修建,土木结构。
十世至三十三世讳行:应、圣、德、仁、周、士、良、宗、荣、代、其、昌、信、义、礼、智、日、月、星、辰、孝、友、睦、渊。
七世至三十三世字行:心、志、元、幼、孝、敏、维、敦、文、献、诚、忠、肃、懿、宜、慈、惠、和、平、光、辉、普、照、定、裕、后、昆。
讳字行是族谱中主要成分,望族人必须爱之惜之。
联系人:姚清枝
18、福建省泉州晋江市安海镇后埭头村历山姚氏顶厝新厝柱祖宇
福建省晋江市安海后埭头村历山姚氏顶厝新厝柱,系晋江内坑镇山头村历山姚十七世刚直公传衍,海内外裔孙逾千,供职农、工、商、军、公教,皆有建树,现在役有少将、中校,或科局处级干部,或博士工程师,或办厂经商。山头村姚氏系内坑桔里长房长岑上派十世祖肖宁公之三子望回公肇基。因文革时期谱蝶被焚烧,世系难以考究。
后埭头村历山姚氏顶厝新厝柱祖宇先时有二,首建顶厝份“正祖厝”于“新祖厝”之东,“前祖厝”于“新祖厝”之南。正祖厝何时建造,至今祖唯存残址,无从考究。凭先祖言传,前祖厝,新祖厝系一百四十八年前,同治三年公元4年甲子年所建。期时有述果、事禄二公商于台,堪称富豪创建新祖厝、建前祖厝二幢。坐艮向坤兼寅申,时顶厝份派下新厝柱。另述果、述求公兄弟述印、述仍、述□(名失)公住居台湾竹围仔,述嘉公住金门,述扶公住台湾鹿港胡仔里。然正祖厝年久失修,顶厝述求公等灵位迁徙于前祖厝,岁序速易,瞬经六世有余。时公元年,裔孙姚庆马、姚加荐、姚庆广等倡修前祖厝,重编修谱牒,迄今已二十余年。
时逢盛世,裔孙亨昌。近乡邻里诸祖宇重新者比比皆是,公元年辛卯九月,裔孙姚道容、姚建安等倡建祖厝,经阖族同意,地理师勘察,挡境神明信杯,择新祖厝原址翻建,为顶厝新厝柱祖宇,正祖厝辟为公共活动场所。公元年壬辰二月廿九日上梁大吉,是年十月初五日举行落成、奉先祖神位升阶庆典,工程告竣。祖厝占地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耗资人民币多万元。
家谱世系:子孙世永思,继志以述事,端望贻嘉庆,道孚焕学滋,文章新景运,忠孝辅昌期,在尔仁恩协,于斯典则垂。
供稿人:姚道容
19、福建泉州晋江市罗山镇樟井村姚氏宗祠
福建泉州晋江市罗山镇樟井村,原名“周井”、曾用名“玉井”。据传现村落原为周姓垦基(尚有存世周氏遗址佐证)因而得名。依旧谱记载:十三郎公,虞舜一百六世裔孙、唐大学士思亷公十九世裔孙、开闽凤公十一世裔孙。大明洪武廿二、廿三年泉郡大旱,禾麦无收,为生计所迫,兄弟星散。长十一祖肇基澄江、次十二郞公入赘钱仓、四弟十四贤远赴浯洲、至于吾祖十三郞公则结姻赘於周井周姓。厥后,周氏族人,困于时疫,暂归式微,我祖乃复姚姓,是为一世祖,更村名为“玉井”。五世祖太龙、太虎贤昆仲,白手起家、励志成才,遂于祖宇前修建华屋,独自成家,由是,宗枝昌茂,人丁兴盛,人文荟萃,人才辈出。时至今日,两房业经衍奕廿五世,续建祖厅十余座,定居村民三千之众、徙居姚厝蕃衍三百余人、旅居马来西亚华侨百余人,蔚为大族矣。
樟井姚氏宗祠始建年代,因“破四旧”时期族谱烧毁迨尽,无从稽考。现祠堂於共和癸酉年(年)由乡贤慷慨解囊,同心协力,於原址按坐丑向未兼癸丁坐向翻建而成。祠堂斗拱出跳,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二落三间。
祠堂正堂笼龛祀奉列祖列宗神主牌位、厅顶横梁高悬“陶邱世泽”金匾、侧墙
高挂大清光绪丁酉科礼部会试姚宗顼立“文魁”匾额、廊柱镌刻“蒲阪钟英列古圣,吴兴毓秀数今贤”楹联。樟井祠堂古色古香、美轮美奂,是闽南风格传
统宫殿式建筑。
樟井姚氏宗祠作为家族圣地,曾经为教育家族成员饮水思源、传承祖业、自强不息发挥了重要作用。欣逢盛世,樟井宗祠将为敦亲睦族、增进团结、弘扬祖德再立新功,再铸辉煌。
撰稿人:姚文典、姚振芳
20、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内坑镇山头村姚氏祠堂
山头姚氏家庙(宗祠)坐落在福建省晋江市内坑镇山头村,该村东邻后山村、东宅村,西邻下洪村、石湖潭村,南邻上岺村,北邻亭顶村。相传明朝崇祯年间,此处择为金太傅之墓葬地。幸赖祖先结好地理师,改葬他处,即定为宗祠(家庙)之址。因年久失传,何时兴建,几度重修,无据可询。直至民国三十四年岁次乙酉重修,相隔半个多世纪风雨,濒临倒塌。宗亲众志成城,慷慨解囊,于公元年岁次乙亥重建。
山头村姚氏开基始祖望回公。望回公是桔里姚氏长房长孙,岑上派第十世肖宁公之三子,于明朝洪武年间开基山头。
望回公传三子:真山、真道、真瑞,即分长、二、三房。至十七世刚直公分
支安海后埭头村,廿二世进士鹏飞公居广东潮州府潮阳县。
山头村姚氏现人丁兴旺,在本村姚姓人口有2多人,旅居缅甸有多人,我国港澳及东南亚有多人。
字行第:
子孙世永思继志以述事端望贻嘉庆道孚焕学兹
文章新景运忠孝辅昌期在爾仁恩协于斯典则垂
溢行第:
居歆申锡福奕禩衍绵长荟萃隆崇报质临廑饬康
昭兹谋翼显亘古烈休扬祖德流辉耀腾国素恒光
供稿人